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科学家闯汉末 > 第九百五十三章 论战(四)

科学家闯汉末 第九百五十三章 论战(四)

作者:云舒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00:55

第九百五十三章 论战(四)

“如果因为田地迟早有一天不够分,就可以不分,那么我想问,人自古皆有一死,那还要什么医匠看病呢?生下一个孩子就该就地摔死才是!

田地在未来一百年,或者两百年后不够分的确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那么我要问我们大汉的所有臣民。

我们汉人,是那种不敢面对困难的民族吗?

我们汉人,是那种遇到问题转头就跑的民族吗?

上古之时,天缺一角,自此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唐虞之世,洪水滔天,大禹得帝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天下乃安!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万民皆喜!

天裂了,我们补天!

水涨了,我们治水!

就算天上有了十个太阳,我们也敢射下九个来!

怎么?就因为担心未来田地不够分,就不敢分田?如此怯弱之人,当真是我炎黄子孙吗?

遇到问题,解决就是,怕什么呢?

我看不是怕,而是被蒙蔽了眼睛,让以修德为首的这群人看不到分田的好处。

被什么蒙蔽了眼睛?

大概左眼是名,右眼是利吧。

希望能让大将军府放开对土地的监管,好兼并土地。

而成功兼并土地的豪强们,自然会对修德这样的人拍手叫好,说不定还会给他个什么大汉第一君子的名头戴戴。”

马强的冷嘲热讽,让听广播的杨修手都抖了起来。

而杨彪则安抚的说道“不要心急,他如果说不出解决办法,天下人不会服他的。”

杨修点了点头,长吸了一口气。

他坚信这均田令绝无挽救之法。

广播依旧在继续。

“也许会有人问,那么均田到底是不是一条死路呢?”

“我的答案是,是,又不是!”

“说是,是如果我们大汉上下只是分现在的田地,那么必然会有一天田地不够分,人口太多,最后大家都没得吃,更没钱粮交税,最后的最后,就是天下大乱,用战争消耗人口,等人死的差不多了,大家田又又得种了,再恢复太平。

我说不是,是因为上面的情况的基础是两件事。

一个是田地的数量不增长。

一个是田地的产量不增加。

那么田地到底会不会增长呢?

一些十指不沾阳春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坐在一个书院里看着风花雪月,幻想天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庸人当然觉得这田地既不会增长,产量也不可能增加。

可只要是真正的农家人,谁不知道这天下能变成田地的地方多了去了。

只要有水,即使是山地也能变成良田。

难的不过是开荒罢了。

我在先帝之时,得先帝信任,担任平原相,曾经带数万人开荒盐碱地。

开荒难不难?太难了!先不说你要有开荒粮,也不说你要有荒地开垦,这开荒先是找个秋天平地,冬天地太硬,夏天草太茂盛,春天来不及种,先将地里大小石头都摘出去,再一锄头一锄头的将地挖松,然后将高处的土挖出来填到低处。

这时差不多开春了,得深耕一遍,细细的把地翻一遍,土块打碎了,草根除尽了。

还要扎篱笆,否则你种多少,四周的走兽就给你吃多少,有些地方得日夜有人守着,这样一点点的开垦,才能把荒地变成良田。

但只要下苦工,除非遇到荒年,否则大都是有回报的。

百姓开荒难,主要是难在没有开荒粮,没有地方开荒,熬不过这整整一年的开荒年。”

马强说着,不少茶馆中正在听广播的百姓都叹息不已起来。

“大将军居然对开荒的步骤如此清楚,必然知道我们的疾苦,我们百姓有福了!”

“是啊,我还从未听过哪个大官,知道怎么开荒的,上次有个世家子,看我割韭菜,还问我为什么要割草,要是朝廷都是那种世家子,我们就惨了!”

“呜呜呜~~”

“这位大爷,你怎么哭了?”

“你们不知道啊,我家永平年的时候,在我太爷爷那代开始开荒,开了整整三十年啊,才开了十七亩地,我太爷爷为了开荒是活活累死了啊!

但也就是有了这十七亩地,我爷爷才能娶上媳妇,才会有我,我爷爷继续开荒,然后是我父亲,可惜后来灾年,我不孝啊!我为了活下去,把田都卖了!!

要不是有大将军后来给我分田,我都不知道到了地下怎么见我的祖宗们....”

“可不是么,我们只要把田给开出来了,有些人就闻到味了,就和那《白毛女》演的一样,什么伎俩都使得出来!

现在还想把我们的地收回去,谁敢收,我就和谁拼命!”

“对!和谁拼命!!”

坐在茶馆雅间里的几个豪强听着外面的喊声,各个面面相觑,不敢说话,生怕惹了众怒,最后死了都白死。

“所以说,觉得没法开荒增加田地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给我们百姓开荒粮,不敢相信我们的百姓,只要官府正确引导,我们可以向山要田,向湖要地,天下如此之大,何来无处开垦之所呢?

而产量更是如此,《管子·轻重甲》有云“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当时的亩小,换算成我们最新的度量衡,大概是一公亩产粮两百斤。

《食货志》曰,战国李悝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换算过来,大概是一公亩二百四十余斤。

今日的良田,一公亩产量三百余斤的比比皆是!

何也?一是千年以来,粮种不断优化,产量越来越高了。

二来是我们有了很多新式的耕作工具,现在大家买铁器已经比往年便宜了不少了吧?

我们大将军府下由杨驰主管的农业研究院就是专门研究农耕纺织器械和培育良种的。

我可以告诉大家,杨院长已经有了不少的成就,平原试验田的亩产是每年都在创新高!

等良种彻底定型后,官府会用最快的速度发到大家的手里。

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这才是我大汉臣民应该做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