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合伙人 > 第二百六十六章 鸠占鹊巢、偏安一隅

第二百六十六章 鸠占鹊巢、偏安一隅

南都新廷的建立,最先拥立的徐弘基、赵之龙、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等人迅速的将权力瓜分。

徐弘基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赵之龙为吏部尚书。

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兼右副都御史、凤阳总督。

当然,这凤阳总督几乎没有实权,仅仅是挂个虚名,因为凤阳总督另有他人,而且是被崇祯任命的。

他们如此做是故意给崇祯难看的,因为马士英的凤阳总督被崇祯摘掉了,现在他们又故意给续上,表明他们与北方朝廷对抗的姿态。

阮大铖为文渊殿大学士兼兵部右侍郎、钱谦益为礼部尚书。

还有其他勋贵,以及早就暗中投靠的原南都文武百官也是趁机窃取各种权力,这是一次瓜分利益的饕餮盛宴。

北方自崇祯登基以来,战乱不断,倒是南方,特别是南直隶几乎没出现过什么大的动乱。

勋贵、士绅阶层,依然在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生活,好似北方的战乱与他们毫无关系似的。

可没想到这帮庸人这次居然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消息传到京师,沈浪意外的同时,也不甚意外。

看看为首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勋贵就不说了,他们怕京师的事情也会在南都发生,为了自保不惜铤而走险。

而其他的诸如马士英、钱谦益、阮大铖之流,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贪恋权力和虚荣罢了,乃是真正的一丘之貉。

这事最先要从阮大铖这个投机分子说起,他在天启朝出仕之后,最先依附东林党。

随后因东林党内部内讧,阮大铖受到牵连而与东林党决裂,改为依附阉党,从此被打上阉党的印记。

崇祯上台后不久,阉党倒台,阮大铖被牵连进逆案,再加上早就得罪东林党,被东林党忌恨,一直被打压,所以在崇祯朝多番努力都未能再出仕。

可这家伙根本不死心,直走走不通,就采取迂回的方式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他四处结交,并解囊相助,周延儒竞争首辅时他暗中提供了不小的财力支持。

周延儒当上首辅之后,还算知恩图报,准备举荐他,可东林党依然全力阻挠,阮大铖只得作罢,转而向周延儒推荐了自己的好友马士英。

马士英在周延儒的帮助下平步青云,没有多久就坐上了凤阳总督的位置,位高权重。

可没想到周延儒最终也倒台了,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是沈浪的出现。

崇祯从正史中知道了马士英的无能和劣迹,于是在去年年底找个机会将他凤阳总督的位置给撸掉了,丢到南都一个没什么实权的位置上。

连好友马士英都仕途尽毁,阮大铖深感在崇祯朝入仕的机会更加渺茫了。

恰逢这时徐弘基等南都勋贵策划拥立新主,阮大铖立即意识到柳暗花明,既然你崇祯不用我,那我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还未等徐弘基等人找上门来,他便主动靠拢了过去,出钱出力帮着一起谋划。

徐弘基等人知道阮大铖结交甚广,而且其好友马士英虽然失去凤阳总督之职,但时间并不长,影响力还是在的。

若是成立新廷,便极需要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来撑场面,徐弘基等人没有理由拒绝阮大铖的投怀送抱。

阮大铖入伙之后,又迅速的将马士英拉了进来,马士英本就对崇祯抱有怨言,再加上好友的劝诫,没怎么扭捏就答应了,并积极联络之前的部下。

再就是水太凉钱谦益,他在崇祯十年,温体仁为首辅时就因事被削籍回乡,一直未再得到任用。

正因如此,他这个东林党的领袖才没有被清查,逃过了一劫。

崇祯原本也不怎么再关注这个被后人戏称水太凉的钱谦益了,只是偶尔当成笑柄调侃一下,没想到他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

果然是不忠不义,无君无父,和正史中四处投机的性情没有丝毫改变。

可徐弘基等人不这样想,他们对钱谦益非常的欢迎,这种人就像是一面旗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也会吸引到同类人转投而来。

毕竟再怎么标榜,朱由崧都不是正统,这就需要不停的造势,造的势越大,拥护的人越多,不正统也会慢慢的变成正统的了。

除了这些光有影响力,而手上没有实权的人,徐弘基等人还在尽力拉拢掌握兵权的各地总兵、守备等。

新廷成立之后,先不管这些人同不同意,直接一上来就是大封。

如总兵方国安,册封其为威远侯。

苏松总兵王之仁,被册封为武宁侯。

这个王之仁是大太监王之心的堂兄弟,而王之心在沈浪来到大明之后不久,就被他联合崇祯给搞死了。

这些人为了拉拢他,也是大肆渲染此事,尽力离间他与崇祯。

还有身处福建的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他的兄弟郑鸿逵、郑芝豹还有从子郑彩都被封为伯爵。

还有身在湖广,兵力雄厚的左良玉,被册封为宁南侯,其子左梦庚被册封为伯爵。

另外被崇祯派出来平乱的刘泽清、刘良佐皆被册封。

就连对崇祯非常忠诚的黄德功都被册封了,之前崇祯已经册封黄德功为靖南伯,他们就直接给晋升为了靖南侯。

此举无疑又是故意打脸崇祯,好像在说,崇祯刻薄寡恩,给他效命得不到重用,来我们这里,绝对不会亏待。

对于这些人的举动,有的人感恩戴德,立即委身,如总兵方国安。

有的人选择观望,想待时局明朗之后再做选择,如郑芝龙、王之仁、刘泽清、刘良佐之流。

有的人置之不理,如左良玉。

还有的人直接表示敌意,发兵征讨,如黄德功。

有拉拢,当然就有打压,南都一直都有一套现成的领导班子,这些人自然是最先受徐弘基和马士英等人关注的对象,在起事之前一些重要人物就被严密控制起来。

若是愿意跟随他们一起起事,他们自然是欢迎之至,并大力任用,若是愚忠崇祯的,那也不好意思,最先处理的就是你们。

如史可法、韩赞周等人,皆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处置。

史可法因为影响力比较大,这些人权衡了下利弊,没有直接杀了,而是将其软禁了起来。

而韩赞周只是一个守备太监,本身份量也足够,既然冥顽不灵,那只能拿他祭旗了。

在此威慑之下,南都的其他文武百官,除了少部分坦然赴死之外,余者立即见风使舵,迅速改换门庭,与北方朝廷对立起来。

所以整个过程除了一些小波折,南廷的建立居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乱,仅仅是与黄德功的大军在扬州府爆发了一次大的战斗。

由于黄德功的军力与方国安、赵之龙相差悬殊,刘良佐和刘泽清又借故拖延,援军迟迟不达,黄德功不敌,只得退回庐州。

不过,这些人在击退黄德功之后,并未急着北上,甚至都没有制定北伐的章程。

原因很简单,他们可没有那么大的魄力想要收复北方,只想着在南方偏安一隅,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就可以了。

再说了,北方朝廷正在与流寇打得你死我活,何必打扰他们,让他们互相消耗吧,自己坐收渔翁之利难道不好吗?

若是真的趁此机会北上,说不定崇祯会丢下流寇,转而全力对付靖难军,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所以,他们早已经为自己的懦弱找好了借口。

至于北方朝廷怎么做,那只能看崇祯如何选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