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并州匪政 > 第八十九章对玉玺的保留意见

第八十九章对玉玺的保留意见

传国玉玺握在手中,张瑞也说不清自己心中究竟是何感受。

凝重、激动、豪情、贪婪、责任、天命,各种念头混杂在一起,填满了胸膛,似乎连呼吸都不顺畅。

尤其玉玺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一种宏大壮阔的天命感,让张瑞思绪良多。

握有这方玉玺,就是握住了整个诸夏的命运起伏。

任何人掌握这方玉玺,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无数人的命运荣辱。

张瑞将玉玺放到一旁,说道:“去请贾阁辅及荀从事过来。”

究竟该如何处置这方玉玺,张瑞委实拿不定主意。

即便深夜,贾诩、荀彧也被亲卫急促的唤醒。听闻主公急招,二人不敢耽误,匆匆洗了把脸,便迅速赶到帅帐。

贾诩先一步赶到,对张瑞拱手行礼,说道:“太尉虽戎马征尘,日理万机,但也需保重身体。如此深夜还未入睡,某恐有损太尉身体安泰。”

张瑞摆了摆手,说道:“孤也是刚被唤醒。禁军在宫中找到了传国玉玺,贾阁辅以为当如何处理?”

“传国玉玺?”贾诩惊讶出声。

张瑞从一旁拿过圣洁乳白的传国玉玺,托在掌中。

“为太尉贺,此乃天命,伏惟太尉能护我国祚,佑我苗裔。”

张瑞愣了一下,说道:“孤以为,汝会劝孤将此物归还朝廷。”

贾诩笑着说道:“若是太尉只有寥寥数郡之地,某必力劝太尉将玉玺归还朝廷。传国玉玺,非人臣应有之物。”

“然,太尉,吾等已远非当初那孱弱诸侯。如今太尉麾下四州近三十郡,虎踞关西,雄视天下,不宜妄自菲薄。公正而言,太尉便是天下第一强阀。即便袁绍、袁术、曹操亦不能比。”

“此时昭示天命所获收益,远超膺服汉室。”

“汝言下之意,非但不掩饰传国玉玺在孤手中,反倒大大方方公开?”张瑞问道。

贾诩点头,说道:“理应如此。得此传国玉玺,吾等不曾用任何卑鄙手段。汉室失德,流离失国,丢此神器。而太尉大军扫除离乱,重定洛阳,得传国玉玺,实乃天命所归。”

张瑞不由想起袁术,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袁术也以为天命在己,尤其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下,袁术直接称帝,最终被群殴至死。

便问道:“这天命之说,虚无缥缈,能当作军国大略?”

“何来虚无缥缈之谈?所谓天命,即指大势。如今阖当我关西大军席卷天下,神器在手,更能让天下豪杰认清形势。且不说其他,待太尉昭示天下,玉玺已置于洛阳皇宫。凡我关西领土周围郡县,必纷纷主动献城归附。天下豪强义士,云涌而入洛阳为官。”

玉玺还有这好处?张瑞十分惊讶。

此时荀彧进入帐中,躬身行礼,问道:“拜见太尉,不知太尉相召有何要事。”

张瑞展示了一下传国玉玺,说道:“禁军找到了传国玉玺,孤拿不定主意,想听听荀从事意见。”

荀彧认真看了一眼张瑞手中代表天命的玉玺,说道:“此国之重器,再次回归,实乃我诸夏之幸事,必将护我诸夏气运,佑我国祚。”

庇护诸夏气运绝不是一件妄谈,玉玺在诸夏手中,无论皇室、朝臣还是百姓,都愿意相信朝廷正统,从而安居乐业,减少叛乱。

而若朝廷手中没有传国玉玺,如三国、南北朝一些小国,从公卿到臣民都不知道朝廷明天还在不在,家园明天还能不能保存,哪有心思安稳生活,所以一般短短十几二十年,就会发生弑君叛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皆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这些叛乱将领就不认为那些没有玉玺的君主算什么正统皇帝

司马家当街弑君,被骂千古,司马氏皇帝自己都觉得这简直是污点,是道德、忠诚、贞节等一切品德的沦丧。但那些小朝廷,杀皇帝跟喝水一样,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哪怕到千年之后,人们也会觉得,那些割据政权的皇帝能叫皇帝?

换句话说,传国玉玺自带属性“政治 10,民心 20,名望等级 3,财政税收 10%”。

但就如贾诩所说,这么贵重的东西非人臣应有之物。张瑞堂而皇之的占有玉玺,这天下群雄、朝堂公卿该如何看待?恐怕会被无数人诬陷为乱臣贼子,意图僭越。当然这应该也不能算诬陷,张瑞确实是有这想法。

荀彧是个坚定的保皇派,张瑞问道:“荀从事以为是否应该将玉玺归还朝廷?”

荀彧点头,说道:“理应归还朝廷。”

贾诩皱眉,说道:“荀从事,为人臣者当公忠体国,岂能感情用事?将玉玺归还于朝廷,除增加离乱,使群雄蔑视朝廷颠沛流离外,某看不到一丝益处。但由太尉掌管,却能稳定天下之心,使群雄知晓,这天下依旧是我诸夏之天下。我关西,依旧能奉国家而讨不臣,扫灭一切叛臣胡虏。”

荀彧重重颔首,说道:“诚如贾阁辅所言,太尉坐镇洛阳,雄视天下,能极大压制一切魑魅魍魉嚣张气焰。”

“然某所言,是将玉玺归还朝廷,而非归还天子。如今天子蒙尘,东迁于路,朝廷不复存在。某意将玉玺置于洛阳皇宫,由太尉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号令天下,以讨未复。而后待天子重返朝堂,复宗庙于洛邑。”

张瑞抚掌,说道:“果然英雄所见略同,此前贾阁辅亦建议将玉玺置于皇宫,而后昭示四方,使近者悦服,远者来附。”

定下如何处置玉玺之后,荀彧便告辞离去,但贾诩却刻意放缓了步伐。待荀彧远去,贾诩返回营帐,向张瑞拱手,问道:“太尉,可知传国玉玺由来?”

张瑞执掌关西这么多年,政治经验已经长进许多,立即察觉到贾诩去而复返,绝不可能只是为了向自己讲讲传国玉玺的历史故事那么简单。

恐怕贾诩接下来讲的才是真正的谋国之言。

便立即正襟危坐,说道:“愿闻其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