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一四八章大明保定讲武堂(三更)

第一四八章大明保定讲武堂(三更)

第一四八章大明保定讲武堂

“我们可以组织百姓,施些粥,救助一下老弱孤寡!”

全旭一边说,一边思考。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只要立好人设,打好口碑,生意肯定会好得多。一旦背上黑心、无良商家的名号,生意就难做了。

除非是搞垄断经营,百姓没有取代产品,只能被迫割肉。

就像手机费,哪怕高,电费高,也只能被迫接受。

“真是绝了!”

陈应转身,望着身边一名莫约二十七八岁的女子道:“全爷的话,记下来了吗?”

“记下来了!”

全旭这才发现,那名女子居然拿着一支细毛笔,快速记录着,居然将他的话,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

陈应的脸色突然阴沉下来,他挥挥手,周围的几名服务员急忙退下去。

“全爷,您的现在有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

“什么?”

“大名府士绅!”

“这个嘛!”

全旭不以为然的笑道:“当然考虑过,这事避不开,就算我不开银行,其他方面也会与他们碰上,我与大名士绅,本来就没有交往,动起手来,不用顾忌什么!”

全旭也非常清楚,大名士绅依靠的就是特权,全旭虽然有十五万亩地,在大名士绅眼中,就是一块肥肉。

他们不吃,当然是顾忌卢象升。

可是卢象升这一任知府,最多还有一年多的任期。

一旦换了一个其他人过来当大名知府,文官出身的知府,就会天然性亲近大名士绅,而不是全旭。

全旭这样的庶族地主,也是士绅分食的对象。

陈应一脸郁郁的道:“全爷,眼下最好的办法是,先下手为强……”

全旭摇摇头:“现在还不行,卢大人不会允许我再坐大了,再大了,全氏就会不受控制,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应该以退为进!”

陈应有些为难的道:“全爷,最好的办法是,参加科举,获得珍上出身!”

“算了,自家知自家事,我虽然识得一些字,却不是读书的料!”全旭摇摇头道:“关键是,就算考中一个进士,那又能如何?”

陈应叹了口气。

别说是一个进士,就算是大学士,说倒台就倒台。

比如说黄立极,作为天启朝的宠臣,内阁首辅,按说权力足够大,可惜,他在大名府老家,一样无法做到一言九鼎,说一不二。

他一旦失势,大名士绅们就像闻到腥味的蚂蝗一样,黄立极价值三百多万两银子的家财,在短短四个月内,就被大名士绅们瓜分一空。

“那全爷的意思?”

“人都是怕死的!”

全旭淡淡的笑道:“谁敢动我,我弄死谁,这样岂不是简单了?”

“这……”

陈应居然无言以对。

这非常简单,但是却又非常困难。

陈应隐隐约约想到了全旭的应对方式,他大力扶持东江镇,蛊惑着毛承禄、刘兴祚等东江军将士抵达大名府,然后好酒好菜,满招满待。

“东江军确实是一把好刀,只不过……”

“不过什么?”

“恐怕还不够!”

“不够!”

陈应摇摇头道:“黄府底蕴浅,容易对付,像其他家族,死几个人,根本无足轻重!”

“那就把水搅浑!”

全旭从怀中掏出一枚金灿灿的银币,笑道:“你派个人,前往京师,找到北镇抚司镇抚刘侨,让他给你挑选一套商铺,把全氏银行开到京师!”

全旭想到了刘侨,双方有合作基础。

而且,关键是打闷棍,干黑活,人家锦衣卫是专业的。

全旭的计划是想借锦衣卫一些专业人士的专业手法,像对付黄立极的时候一样,将大名府的刘家公子与张家公子,制造一场人为的意外,正好死在一起,这样以来,双方就会斗起来,然后一地鸡毛。

全旭也是在试探刘侨,如今的刘侨今非昔比,他会不会再与全旭合作,全旭心中也没有底。

不过呢,该试试的时候,一定要试试。

听到全旭提到刘侨,陈应的眼睛陡然瞪得浑圆:“锦衣卫北镇抚司?”

“对!”

“他们的胃口很大,不好对付!”

“就一枚银币,告诉刘侨,我在再找他就行了!”

“明白!”

陈应笑咪咪的道:“早知道全爷还有如此门路,区区大名士绅,何足道哉!”

就像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但凡百姓没有不怕官员的,只要是官员,没有不怕锦衣卫的。

哪怕号称不怕死的御史和言官,他们也是察言观色,骆养性在崇祯朝贪婪成性,只要崇祯没有动他的心思,御史和言官可不敢触这个眉头。

……

京南丰台,一座朴实无华的酒肆内,外面站着十几名护卫,这些护卫似乎远行的打算,身上都背着包裹,虽然穿着便服,可是他们脚上却穿着黑色的官靴,显然不是普通百姓。

一间平淡无奇的酒肆,却站在十几名护扈从,却引得人人侧目观看。

不过,酒肆内已经被清空,外面还挂着布帘,别人也看不真切。

此时,满头银发的袁可立,与对面一位精神有些萎靡的老人家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这位精神不佳的老者,就是天启朝的太子少师,辽东督师,袁崇焕的老上级孙承宗。

“节寰,你又何必呢,辞官回家也没什么不好的,回了老家,不必再为这糜烂至极的国事担心,有空钓钓鱼,逗逗孙儿,也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稚绳兄,正是国事堪忧,我才放心不下!”

袁可立叹了口气道:“照袁崇焕的那种搞法,稚绳兄数年心血,将会化为乌有!”

不得不说,明代文臣的节操和器量普遍低于平均水准,像王阳明、于谦这等风光霁月的君子实在是太少了,像孙承宗这等胸襟广阔的也是少之又少。

孙承宗黯然长叹:“老夫对眷已失,恐怕难为作为,今上年少气盛,且急功近利,然,治大国如烹小鲜,偏偏急不得,我大明地跨万里,亿兆生民,只不要缓缓图之,区区后金建奴,有何惧之?”

孙承宗最大的悲剧是太老实了,他在辽东督师的位置上干了四年时间,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在这样相对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战功来衡量,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战功,如果说按照满文老档记载,孙承宗其实比袁崇焕更难缠,更难对付。

就是依靠国力,与后金硬磨。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后金汉官中的高级将军,就带着四万辽东汉军准备反正归明。

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后金快混不下去了。

然而,历史偏偏与大明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喜欢耍嘴皮子的袁崇焕上台了,他敢把牛逼吹上天,声称可以五年平辽了。

不过,这次袁崇焕的牛逼吹破了。

满臣文武大臣,谁都没有重视的吴桥叛乱,偏偏一口气吞掉了关宁军九千精锐,作为辽东督师,孙承宗可是非常清楚。

关宁军号称十数万人马,其实真正的兵力只有六万五千人马。其中堪称精锐的,只有三万四千余人。

这一下,就把关宁军的精锐折损了三分之一。

一旦后金趁机来攻,关宁军已经无力再战。

袁可立叹了口气道:“当今天子也难,如今天灾不断,陕甘连续干旱,北方收成锐减,若按稚绳兄之策,固然可以耗尽后金之力,然则,国库恐怕支撑不下去了!”

听到这话,孙承宗的忧色更浓,他眼神黯淡:“我们从一开始便让建奴牵着鼻子走,野战不如人,有什么办法?真没有想到,三年不到,关宁军居然堕落如此!”

关宁军的战斗力,凭良心说,在大明诸军之中,绝对可以数到前三。综合战斗力,当既无愧的第一。

不像戚家军、川军他们的编制小,人数少,不像关宁军车、马、步、枪诸兵种齐全,是大明当之无愧的第一野战兵团。

袁可立似乎没有被孙承宗影响到心情,他笑道:“稚绳兄,我有一门生,提出一个意见,我看来,可之作为救急之良方!”

“哦!”

“是哪位贤才?”

“全旭!”

“全旭?”

“对,他也是名门之后,当年涯山之败,全氏满门三十二人为大宋尽忠!”袁可立抚须笑道:“我这门生,有乃祖之风,高风亮洁……”

“孙承宗忍不住打断道:“他有何高见?”

“军校!”

“荒唐!”

孙承宗虽然愿意提高武人待遇,却不愿意让武人与文官同等待遇。

袁可立笑道:“稚绳兄莫急,你听说慢慢说,如今军队糜烂,战斗力低下,兵为将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然而,武夫粗鄙,不识忠孝节义,仁智礼信,何不从秀才中选取果敢之士,加以训练,培养成军官!”

大明两京十三省,想考中举人,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乡试只录取前一百名,也就是说,每三年大明只有一千五百人可以中举。举人可以考中进士的,大约是五比一。

几乎九成九的秀才是没有出路的。

孙承宗心动了,似乎这是一条出路?

全旭并不知道,此时此刻,在京南丰台的一座小酒肆里,大明保定讲武堂就诞生了。

Ps:厚着脸皮说,这章算是昨天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