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18:39

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如果翻开大明的舆图,其实并不难发现,全旭所领导全家军与工业党,就像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人,随时准备择人而食。

就在全旭忙着向台湾扩张的时候,位于怀远镇的全家军第六旅也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完成的巩固阶级,也用了两年的时间,磨尖了爪牙。

陈应、罗世明、崔成友、徐彪这个四人组,倒是没有使用过份夸张的装备和武器,而是依靠着全旭建立的基础,发展强大自身。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怀远镇的第六旅,拥有步兵十二个团,骑兵四个团,炮兵三个团,共计十九个团共计一万六千余步骑精锐,除了战兵,怀远镇还有民团共计四万余人。

不错,现在的怀远镇拥有了二十万余人口,其中将近一半,都是洪承畴俘虏的流民军。大明王朝并没有控制河套,而是控制了河套南部的银川平原一半。

不是大明不想控制肥美的河套平原,而是不能,鄂尔多斯高原其实是蒙古高原面向陕西、宁夏的一个制高点,蒙古人对陕北高原和银川平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一旦蒙古骑兵呼啸南下,就像从高原上山洪爆发般倾泄而下,滚滚铁骑足以在瞬间将一切抵抗辗成齑粉。

在明初的时候,大明军队保持着足够强悍的战斗力,还可以保持河套,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基本上对这一块算是放弃了。

在这两年向河套平原发展的怀远镇公平军,其实也没少受到蒙古人的劫掠,骚扰。然而问题是,蒙古人打仗虽然不行,可是他们胜在灵活,抽冷子占一下便宜,马上逃走,只要逃进鄂尔多斯,怀远镇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不是蒙古人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因为鄂尔多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三角区,这个鬼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匮乏,地表几乎找不到河流,只有一些湖泊点缀在草原与沙漠之中,不过由于没有水源补充,也没有河口洪湖水排泄,这些湖泊十个有九个是咸水湖,谁要是渴疯了跑到那里去灌上两口,那滋味绝对是终生难忘的。

鄂尔多斯高原那反复无常的气候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挑战,在如此极端的气候中,农耕是无法进行的,庄稼根本就种不活,而放牧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就连牧草想长起来都不容易。

在长达两千年的汉人与游牧民族的反复博弈中,从来就没有哪一方真正去占领过鄂尔多斯高原,极度匮乏的水资源,恶劣多变的气候,这里既不能农耕,也不能放牧,不管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想占据它,并且在上面站稳脚跟都是异常艰难的事情。

怀远镇的公平军占据了河套平原,并且成功在河套平原上开垦了二百六十多万亩田地,以及种植了六百多万亩的人工草场。通过不断的向河套平原迁徙,这里已经拥有了足足十六万人口,以及新建立的一百多个镇。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平军必须占据鄂尔多斯高原,必须建立一道河套平原的屏障,向鄂尔多斯进攻,最困难的不是军事上的进攻,而是如何在气候恶劣的环境中,留下来。

开发鄂尔多斯,其实也是全旭的发展战略。

对于漠南漠北来说,中原王朝只要强盛,别说打下漠南,就算是漠北,贝尔加湖湖畔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想要留下来,那就非常困难了。

崇祯五年二月初二,一行十五人的小队伍,成功抵达了怀远镇,他们带着电台,以及装备,在怀远镇搭建了四十五米高的固定式天线,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调试,他们成功与当时远在台湾的全旭取得了联系。

“鄂尔多斯是一块宝地,虽然地表上非常荒芜,干旱少雨,气候恶劣,然而在鄂尔多斯的地表之下,却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有大量的石膏,煤炭、碱、芒硝、食盐,硬质陶瓷的粘土,高岭土,石灰岩!”

当电台里传来全旭的声音,怀远镇的公平军对鄂尔多斯进攻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战略行动:“河套平原需要一个安全的屏障,拿到鄂尔多斯是必须的,我们谁也不希望,我们的头顶,悬挂着一柄利剑,而这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劈下来。”

怀朔镇与怀远镇一样,一南一北,扼守着公平军辖下的北大门,也是这次北征的起点。崇祯五年的二月十七日,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公平军正式向鄂尔多斯进攻。

这次北征,不以打败多少敌人为战略目的,也不以战据多少地盘为目的,而是为了稳定为主。

首先的目标,就是夺回塞外的中降城。

这是唐朝所建立的三受降城之一,也是唐朝安北都护府的驻地。不过,这里早已废弃,在宋朝时期,属于辽东云内州境内,在明朝时期,在洪武朝后期又恢复设立,不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废弃。

此时,寒风呼啸,如同刀割,以公平军为表面称号,事实上的全家军第六旅,派出四个团步兵团,三个骑兵团以及一个炮兵团,共计八个团,外加两万余名百姓青壮,组成将近三万人北上。

这是全旭并没有干涉的一次大规模扩张,既采取非军事的原则,进行步步蚕食。

为了这次北上,公平军投入了他们最大的积蓄,既九千余辆重型马车,携带了大量的装备。

公平军的步骑精锐士兵,于其说是过来打仗,不如说是为了看押这些青壮,这些青壮都是从洪承畴卖过来的,用公平军所生产的钢铁、粮食等宝贵资源,他们现在还不是公平军的自己人。

现在经历的这个过程叫劳动改造,为自己所犯下来罪行赎罪,而不是像其他将领收纳降军一样,直接换一身衣服,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

在公平军或者说全家军的体制内,完全没有这种待遇。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这次公平军北上,第一目标就是修路。自怀朔镇到中降城,全程大约一百六十余里,这条路,与后世的马路一样,这种道路,中间高,两边稍低,宽度在十六米左右,当然这种官道,放在后世只能算半成品,既就石灰和粘土,混合之后夯实。

左右两侧挖出两条沟渠,既是为了挖土,也是为了在暴雨季节,方便排水,鄂尔多斯高原气候恶劣,大部分天气干旱少雨,却不代表不会下雨。

官道两旁有一条约五六米的绿化带,上面种植树木和苜蓿草,也是为了防止水水流失,同时,每隔五十里建立一座驿站。

驿站占地十亩,有货仓,客房、水井、马厩、以及营垒,也可以算作是一座镇子,公平军为了便宜省事,采取镇保与驿站为一体的方式建设。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两万余名青壮,分成数十个工段,每个工段数百人不等,他们的工作非常简单,天刚刚亮,就在公平军的起床哨声中,开始起床,只要动作稍慢,那就是一顿皮鞭或棍子。

所以,他们这些人非常老实,也非常配合,甚至说比郑氏降军更加配合,现阶北上大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修路。

虽然说修路,其实也是一个开发的过程,挖沟渠、烧制石灰、烧制水泥,打水井,探查各地的资源。

建造速度并不算快,主要是这些劳改对象中,并不是真正的奴隶,他们每天工作到中午,就可以按时吃饭。

然后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继续开工,一直到下午太阳落山,准时收工,然后去吃晚饭,接下来的时间就给他们上思想教育课。

这里的活当然是很累人的,但是吃得饱啊,也不指望能吃得多好,至少管饱,隔三差五还能喝到一碗肉汤。在这些流民军俘虏们心中想来,这哪里是服苦役,分明就是享福嘛,至少比他们在农民叛军时过得好多了!

很快就有人去找陈应或者找工头,表示自己还有不少弟兄,他们愿意自告奋勇去,把那些还躲在山里啃树皮的弟兄一起带下来享福……呃,不,是服苦役。

对于这种请求,陈应自然欣然同意。

怀远镇对于人口的需要,是远远没有止境的。几十座大小煤矿,十几座铁矿,还有五座高炉,这都需要大量的工人。

去年怀远镇光盈余就多达一百四十余万石粮食,别说二十多万人,就算是再来二十万人他们也养得起。

所以,自从去年开始,一起有人带着亲戚朋友越过长城,前来投奔公平军。

洪承畴自然是知道这个情况,他并没有在意,认为这些穷鬼百姓逃走,反而是好事,宁夏的气候干旱,田地本来就不多,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现在人口外流,反而是一件好事。

此时的怀远镇有兵有粮,有活可以干,就仿佛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不停的从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吸纳流民和百姓。

尽管寒风刺骨,这些百姓已经开始在有心人的组织下,拖家带口,一路向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