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六四九章培养消费市场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六四九章培养消费市场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18:39

第六四九章培养消费市场

第六四九章培养消费市场

朱聿键在唐王府银安殿内设宴,款待全旭、三娘等一行人,又是丝竹佐酒,舞蹈助兴,场面既宏大又恭敬。

这让全旭对朱聿键的感觉非常不错。

一般来说,大明的藩王都是废物,比如说,福王和秦王之类,当然,哪怕是再差的年景,也能出现几颗颗粒饱满的麦子。哪怕是清华和北大,一样出来人渣和废物。

出身和地域,其实不能代表什么,很多人说黑人智商低,但是,黑人里也有聪明人,也出了***。当然百分之十四的诺贝尔奖励得主,那都是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奖不代表什么,只要跪舔欧美,肯定会得这个奖。

朱聿键是一个想要做实事的藩王,他并没有说拉拢全旭给他谋什么样的福利,获得更大的权力,或者是练兵,准备造反之类,相反,他是一直想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南阳百姓的生活条件。

这个诚意满满,让全旭明显感觉到了。

在宴会的期间,全旭笑道:“无论是做官,做农民,或者经商,甚至是当工匠,能否成功,最直观就是因为人,同样是人,同样的制度,为何明初时期,大明军队可以七征漠北,七下西洋?同样是农民种地,为什么辽东辽西一河之隔,在同样肥沃的土地下,同样的种子,辽东和辽西亩产相差数倍?同样是工匠,为何辽东的枪炮局生产的火炮从来没有炸过膛,火枪也甚少出现炸膛的现象?”

朱聿键和陈振豪也满脸疑惑,异口同声的问道:“为什么?”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

全旭淡淡的笑道:“因为两个字,利益,就是因为利益,辽东的农民,土地都是自己的,我们不收农税,所得粮食农民可以自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只有在销售的时候粮食的时候,才会收税,这样以来,农民有利可图,他们就愿意在粮食生产方面下苦功夫,他们愿意流更多的汗,也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

朱聿键沉默起来。

全旭所说的问题,他们并非不知道,可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他举起酒杯道:“武威侯,小王找侯爷过来,就想解决问题,而非让侯爷看笑话,如果,侯爷想看孤的笑话……”

全旭打断了朱聿键的道:“我连你们王府的具体开支都不清楚,怎么给你们出主意?”

朱聿键拿出一本账本扔给全旭,全旭匆匆扫了一眼,这与之前全旭推测的差不多,唐王府的收入不下二十万两银子,但是由于全旭一直在打压粮价,所以这个收入只是毛利润,如果结合实际,应该在十五六万两银子左右。

全旭叹了口气道:“你们唐王府的问题,与朝廷的困难都是一样的,人口太多,花钱的地方太多,而且因为你们放贷,出现了大量的坏账,由于坏账问题,出现了金融危机,就你现在的情况,没得选,只能开源节流。节流估计是没啥指望了,就算你做得到,其他人也做不到,那么,就只好开源了。”

如果是太平年月,那些百姓自然不敢欠了唐王府的钱不还,可是,随着全旭的崛起,特别是辽东、吕宋、台湾各地吸引大量的移民,这些欠下了唐王府巨债无力偿还的百姓,只能逃亡。

他们一逃,这些债自然就找不到人来还了,这种高利贷,数量积少成多,成了唐王府的巨大的包袱!

归根结底,这还是全旭的锅。

没有全旭疯狂吸引人力资源,唐王府也不至于出现财政危机。

朱聿键问道:“怎么个开源法?”

“简单,改变你们以前那种单调的耕作方式,别再去拼地力,往死里种小麦了,适当的种一些亚麻、土豆、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

现在的大明虽然天灾**,粮食锐减,可问题是,由于大量外来粮食的涌入,种植粮食其实是没有利润可以赚的。

比如说麦子,一亩地最多产粮一百五十斤左右,这是总产出,佃户也要养家糊口,一亩地可以收上一斗粮就不错了。就算是一万亩地,收入也就一千石粮食,约合四五百两银子,十万亩也就四五千两银子。

可问题是,大明由于是在小冰河时期,天气干旱而寒冷,一亩地的棉花可以卖四五两银子。而种麦子一亩地的收入不过三四十钱的左右。

全旭笑道:“你们可以种菜也可以种植棉花之类,这些经济作物能带来的收益是一年种一季小麦的十倍。”

这还是仅仅棉花的价格,在辽东一床十斤棉花的厚被子就可以卖四五两银子,如果经过加工可以单独销售棉仔去榨油厂,长绒棉送去纺织厂,那么收益会更高。

朱聿键苦笑道:“这些,我也想种,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种……”

全旭又开始翻白眼了:“你不知道该怎么种,不会请知道应该怎么种的人过来当技术顾问啊?如果非要每一件事都要自己弄懂了才能去做,人这一辈子能做几件事?至于肥料供应,你放心好了,我不是一个忘本的人,你送了我这么多良田,我肯定要给你回报的,磷肥管够,还会派人指导你们施用。”

朱聿键大喜道:“多谢,多谢!”

“别客气!对了,如果种了棉花、亚麻,你不妨再办几个纺织厂,将自己种的亚麻棉花织成布匹,这样利润更加丰厚不说,还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全旭笑道道:“当然,工钱一定要合理,否则好事肯定要变坏事的。”

朱聿键表示明白。他再怎么对农事一窍不通,也知道卖一斤面粉比卖一斤麦子的利润要高得多,何况布匹生意的利润一直是很高的。

但,他还是有点担心:“要是织出来的布匹卖不出去怎么办?”

“怎么可能卖不出去!”

李信代表全旭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西班牙人已经达成了出口协议,不仅仅是丝绸,这种东西太贵重,欧洲的富人其实也是有限的,这个市场其实并不算大。

现在全旭已经垄断了海路的出口,荷兰东印度公司定购买了七十万匹丝绸,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订购了五十万匹,而西班牙人则订购了一百三十五万匹,加上葡萄牙和威尼斯,总共一年的出售量仅仅三百二十万匹。

这个数量,其实只是辽东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

随着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欧洲各国进行了全面动员,欧洲的主要人口都用来打仗了,他们的贸易进口物资,已经变成了全方位的。

比如说钢铁,铜、铅制品,生活物资,特别是全家军生产的制式军装,西班牙帝国一口气就订购了一百二十万套。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更何况,辽东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辽东人富裕了之后,特别是吃穿方面。仅仅辽东的成衣的市场就高达**千万两银子,其实这个市场远远没有饱和。

目前辽东总人口接近一千两百万人,人均不过七八两银子的消费支出,这个数量还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

全旭笑道:“我告诉你,辽东有两三千座小学,几百座中学,十几座大学,学生加起来高达七八十万人,每个学生每年每人发两套衣服,这又是多大的市场!不是我小看你,你不种上几十万亩棉花或者亚麻,织出来的那点布匹连供应南阳、洛阳府都不够!”

听着全旭描绘出来的宏伟蓝图,不仅仅是唐王朱聿键的小心肝不听话的狂跳起来,就连南阳知府陈振豪也激动起来。

一旦南阳府经济高达发展,在整个大明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他将成为一枝独秀,在那个时候,想不升官都难。

朱聿键想到只要按照全旭的话来说,也就意味着只要他改善种植方式,把布织出来,银子就会像自己长了腿一样自动自觉的跳进他的口袋里?

这买卖,做得!

朱聿键想到这里,他朝全旭拱了拱手:“多谢侯爷指点!本王决定了,划出八万亩田,专门种植亚麻和棉花!”

“光种是不行的,还得建起纺织厂,招收工人,将它们织成布!”

全旭认真的道:“南阳城富人才有多少?就像衣服,如果一件衣服可以赚一两银子,整个南阳就多达一百二十余万人,那就是一百二十余万两银子。这么庞大的市场,需要你自己培养,要知道大河无鱼小河干,百姓手中没有钱,你把你的棉花和布,卖给谁?难道卖给我吗?建议你先种亚麻,棉花的投入太大了,本钱不够的话最好先别玩。”

朱聿键深以为然。

“种八万亩亚麻和土豆的话,保守一点,每年至少能为你带来三四十万两银子的收入,这收入提高了,是不是也该让老百姓分一点甜头?”

朱聿键认真的道:“我会在南阳各地办粥棚,多施粥……”

“没屁用!你能养他们一辈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以前欠你的旧账一笔勾销了,把租子减一减,逢年过节给他们发点酒菜……其实依我看,你干脆就把所有佃农都清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