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一百八十六章 照哥儿怎么看

太子别动 第一百八十六章 照哥儿怎么看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1:24

第一百八十六章 照哥儿怎么看

今个儿朱厚照起的时候天还蒙蒙亮,百官已经等候在宫门口

朱厚照在黄献的催促声中,不紧不慢地步入奉天门。晨风吹佛在脸上有丝丝的暖意。快进入五月了,气温开始升高。今年夏天或许又会迎来干旱。得找工部的人帮忙重新翻新的东宫田庄的灌溉系统。现在要养二十多万人,绝不可出一丝纰漏。

史料上记载,汉唐在河套挖有沟渠,灌溉农田。瓦剌、鞑靼人又只懂得放牧。几百年下来沟渠都成了遗迹。得从工部挖一些人过来。皇帝爹任用的虽说都是老臣,能力都算不错。尤其是工部尚书徐贯,是农田水利灌溉上的专家。可惜年纪太大,不然拐到河套去。

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朱厚照整个人都变了。看到好东西或者人才,第一个想法就是拐到河套。

朱厚照身手矫健地蹿上奉天殿的坍台,躲在李荣的身后打了个大大的哈气。心里不无得意地想:他真是个天天向上的好孩子!新时代的楷模!

“见殿下一面可真不容易。”朝堂上冷不丁冒出来一句。

哈气打到一半的朱厚照一愣,进了口冷气,直接打了个冷嗝。“嗝,当本宫不存在,诸位继续吵。”

朱厚照虽来的晚,但来得巧。朝会正进入**阶段。在惠安伯上报宣府成功御敌的成果时,马文升把大同镇隐瞒鞑靼掠边的事捅了出来。

就在朱厚照像耗子一样快速蹿上坍台时,马文升正在沉痛地讲诉事件的始末。

“兵部、五军都督府严令九边严防死守的命令达到各镇多日。大同都指挥使阎福、分守太监左敬为了获取马市的得利,枉顾军令,引鞑靼人乔装成商队入城。劫走马市上的无辜男女十五人,杀死卫所军卒二人。为掩饰罪过,阎福、左敬贿赂总兵神英及御史、武官数人,隐瞒此事。被劫百姓家人欲往官府报案,全都死于非命。”

“臣以及都察院收到风声,派人前往大同打探真相。竟发现总兵神英及以下在大同马市大量出售铁器、粮食等物给鞑靼商人。”

“神英等人罔顾国法、草菅人命。私通鞑靼,罪无可赦。臣请皇上处死神英及一众官员,以儆效尤!”

奉天门站在左侧队伍中的文官全都跪下,请求弘治帝处死神英。右侧的武官队伍骚动,注视着为首的英国公等人。

英国公被马文升打了个措手不及,此刻只能选择一力保下神英。

神英他们知道事情瞒不住多久,写信给五军都督府求饶。武官被文官打压多年,为了生存大家都会抱团取暖。神英世袭了延安卫指挥使的官职,因有军功充总兵官镇守大同。是北地武官中的佼佼者。五军都督府若保不下神英,只怕在军中最后一点威信也会荡然无存。

英国公只得硬着头皮上:“启禀皇上,鞑靼正四处扰边,企图寻找我们的防守漏洞。此时若重处了神英,怕寒了将士们的心。”

“边军存在的目的就是守住防线、保护百姓。这两点神英都没做到。既然如此,要他何用!”脾气暴躁的马文升说话向来不客气。

朱厚照在此时出现,把众人的目光引走,剑拔弩张的局势出现瞬间的缓和。马文升担心朱厚照偏颇武官,不忿地出言。

“当本宫不存在。”朱厚照当场表态。他尊老爱幼,不和年过七十的马文升一般见识,也没有帮英国公解围的打算。

英国公深深看了他一眼,严肃地质问马文升,“临阵换将乃兵法大忌!况且神英一撤,何人能顶上?马尚书能担责吗?万一大同被破,鞑靼铁骑长驱直入,会有多少百姓遭殃?”

这是英国公保下神英唯一的筹码。也是马文升拿大同守军开刀的唯一障碍。

“呵,神英的战功远不到功高盖主的程度。本官不止要换下他,还要把整个大同的武将都换个遍!眼里只知道阿堵之物的蛀虫,能有什么屁用!”马文升摘下官帽,“本官敢用项上人头担保大同不失。”

“一旦大同破防,杀了马尚书又有何用?”惠安伯凉凉地道。

文官们长跪不起,在刘健的带领下附和,“臣等奏请皇上处死神英及一众官员,以儆效尤!”

金台上的弘治帝面沉如水。

朱厚照瞧着神色各异的武官队伍,尤其是站在前排的勋贵们,心里不知在想什么。

“照哥儿,你怎么看?”弘治帝把难题推给了儿子。

大同和偏居一方的辽东不同,大同临近京师,神英等人根本不可能把鞑靼入城掳人的消息瞒住。瞒住的只怕只有武官们自己。儿子几乎是和马文升同时得到了大同的消息。儿子到底什么打算,弘治帝也能猜出一二。

儿子在太庙遇雷劈而不死之后,弘治帝心潮澎湃。现在的弘治帝一心一意培养儿子,其他的都不放在眼里。哪怕事情处置不当真被鞑靼攻下大同,也无所谓。就当给儿子一个教训。大明虽然不是最强盛的时候,但鞑靼也不是战无不胜的元朝军队。以现在的军力部署,鞑靼打不到京师。

“启禀父皇,或许是因为儿臣储君的身份,儿臣与百官们的看法并不相同。”朱厚照深深叹了口气,“九镇中的辽东镇、大同镇出了类似的事件,据儿臣派人暗中探查,其他七镇或多或少也有此类事件发生,只是严重程度不一样罢了。如果只是一镇出了问题,能说是当地武官们的问题。可九镇都出了问题,只能说明制度出了差子。又或者……”

朱厚照悲悯地瞟了眼奉天门上站着、跪着的百官:“或者朝廷中枢出了问题。”

“朝廷中枢制定出的制度极其重要。唐朝为了节制地方,从中央派出节度使,结果弄出了藩镇。宋朝贯彻文强武弱,活着是头肥羊,死了也是烤全羊。”

“只要头脑还在,手脚四肢受了伤问题还不大。就如宋朝,从北宋到南宋,熬了三百一十九年。”

“如果是头脑坏了,就算是四肢健全又有何用?就如元朝,从忽必烈定国号开始算,不到百年。”

“儿臣认为军户制度要改、武官世袭制度要改、放弃河套防守九边的策略也要改。根源不改变,今日辽东,明日大同,后日宣府……永无安宁之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