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二百六十章 搞事业的弘治帝

太子别动 第二百六十章 搞事业的弘治帝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1:24

第二百六十章 搞事业的弘治帝

成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好的家世只能提高容错成本、让人更容易成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

纵观青史记载的上百位皇帝,称得上成功也没几人。因此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广纳后宫多生子嗣。子嗣多,选择余地也多,培养出成功者的概率也高。

诚然,在坚定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大明,皇嗣的能力并不重要。然而只有一根独苗苗的弘治帝,有个非常能赚钱的儿子。

在大明财政问题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儿子能赚钱就代表了成功!

儒家喊着仁义道德,但其实谁都知道财富才是最重要的。皇帝手中没有足够的财富对天下的掌控力都会降低。皇帝要赚钱并不容易。因为财富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老朱家的三代积累的财富被英宗败了不少。宪宗为了揽财,派镇守太监搜刮民脂民膏、圈皇庄,留下了不怎么好听的名声。弘治帝想要维持仁厚的人设,没学宪宗,所以手中一直紧巴巴的。连修个宫殿都要扣扣索索,哪还有帝皇的威仪!

儿子会赚钱,且赚钱方式不是与民夺利。有子如此,不下于手握百万大军!还是那种不怕反叛的。

弘治帝很骄傲!他恨不得宣告天下他有位好儿子。

儿子成功就是老子成功。以后没人能说他不行。

但弘治帝也不想被儿子比下去太多,更不想连宪宗都不如。弘治帝对先皇宪宗再怎么有怨言,也不得不承认宪宗把一个四海升平的大明交给了他。

弘治帝心中多了一股气,整个人像脱胎换骨一样,一改平和的性子拼命地要改革。

“兰州、大同两场大胜不代表军队实力上升。反而是密云轻易被破防,贵州卫所节节败退,说明军队战斗力下降。一两个卫所这样还能找借口,天下所有的卫所都这样,证明军户制度出了问题。”

御书房的御桌前,像学堂一样摆着一张张桌椅。桌椅上摆上铅笔和速写纸,方便开会的官员记录。桌上还有茶水和点心。会议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刻钟。官员可以到净室如厕,移步左直房小歇。

以上是弘治帝从儿子的集义殿临时太子府学来的。

商议朝政大事费时费力。让一群上了年纪的官员长时间站立并不妥,大家坐着商谈也不会损伤帝皇威仪。不止是御书房,文渊阁、五军都督府、六部等内部都设立了座谈的场所。

改革的第一步就从改变开会习惯做起。

“军中逃兵现象严重,因为军户们活不下去了。朕想问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知道原因吗?”

弘治帝平视的目光令英国公一阵不自在。英国公站起,离弘治帝只有三米不到的距离。作为顶级权贵的英国公以前极少有如此靠近皇帝的机会。

“坐下回答。站着朕还要抬头看,脖子累。”弘治帝挥手让英国公坐下。

英国公不自在地道:“应该分给军户的屯田没了。军户像奴隶一样被武官奴役。打战伤亡没有抚恤。没有收入的军户养不起一家老小。”

不是英国公不想给武官们遮羞,《京报》连篇累牍报道军户们的悲惨生活,相瞒也瞒不住。

“英国公说的都对。臣没有可补充的。”脸上有伤的马文升臭着张脸。

叫嚣着改革军制的是太子,结果首先提出的是他,弘治帝像吃错药的一样同意。马文升成了武官们发泄不满的对象,昨夜归家时不知道被哪里飞来的石子击中面部。弘治帝赐下宫中最好的伤药,又派了锦衣卫贴身保护。马文升总觉得被皇家父子俩坑了。最气热的还是他主动跳坑的。

“皇上想废除军户制度?”刘健问。

弘治帝笑着摇头:“那倒也没必要。只要废除对军户强制从军的命令即可。今后军户想经商、做匠人、考科举都行。愿不愿从军,要看军队能不能留下他们。募兵而来的士兵能打,因为兵饷能让他们养家糊口。募兵是大势所趋。但朝廷一时间拿不出足够的兵饷。先清丈军中屯点,给留在军中的军户划拨田地,造鱼鳞册。”

“造鱼鳞册!”户部尚书侣钟难以置信,“分给军户的土地能传给子孙?”军中屯田本质上还是朝廷的。武官私吞屯田,会贿赂官府造鱼鳞册把土地划拨自家名下。

“五六亩地,换一个军户二十年的从军时间,折算成兵饷根本没多少。”弘治帝事先听取过儿子对军户制度的意见。经过司礼监的重新整理,在会上直接抛出初步改革意见,让官员们在此基础上修改。

“等国库缓过来,要给将士们发兵饷。平时的兵饷至少要保证一家六口人吃饱。战时的兵饷翻倍。同时提高抚恤金,至少让伤残死亡者的家眷能过得下去。”

“今后不管是勋贵袭爵还是武官任命都需要经过考核。”

“袭爵的考核由朕亲自来,考核未过之人降爵承袭。”

“武官的考核由兵部主考。军中武职必须从小旗、总旗、百户、千户一步步升迁,父辈的官职做参考。在考核通过的情况下,父辈有官职者优先提拔。”

“勋贵想领兵,同样要从小旗做起。”

“必须规定每月军中操练的时长,操练科目和程度。”

“京师的武学也要重新利用起来。武学分两种,一种培养将才。一种培养帅才。军中表现优异的将领可以送到武学深造。”

“……”

弘治帝念着司礼监整理的条目,与会的官员拿起铅笔在速写纸上“唰唰”记录。

等大家记录好了,姗姗来迟的李荣捧着一叠类似报纸的纸张,在每人面前发了一份。摊开一看,就是弘治帝讲话的详细版。

“今日朕把初拟的意见告之诸侯爱卿,明日开始一项项详谈。朝廷拟出统一的章程,下头的官员才好办事,大家说对吧?”

弘治帝口吻一如既往和善:“接下来谈谈如何普查人口、清丈田亩。”

“先从北直隶顺天府开始。顺天府登记人口有段日子了,有些经验值得推广。比如每户除了户籍黄册,登记在黄册上的每一人再发一份身份凭证。无身份凭证者一律当流民处置,流放河套。鱼鳞册绑定户籍和身份凭证。今后土地所属以此次编纂的鱼鳞册为主。比如登记在秀才、举人名下的土地,无论发生什么就一定属于他们。”

弘治帝笑里藏刀。

现在轮到文官们眉头打结了。

谁来阻止想搞事业的弘治帝!

把张天师找来斋醮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