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三百四十二章 坐着开的朝会

太子别动 第三百四十二章 坐着开的朝会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1:24

第三百四十二章 坐着开的朝会

弘治十六年二月初一是一个值得记入史册的日子。

有了朱厚照的开恩,被停职的官员暂且复职。朝会有了人气,众官员的心情松快了许多。只要太子不因皇宫被炸迁怒大家,哪怕被记过了、挨点罚也没什么。

“都2月了还在下雪!”户部尚书侣钟冲着左右侍郎嘀咕,“希望不要耽误了春耕。”

“这几年天灾不断,夏天干旱、冬天极寒,全国粮食减产。若没有占城、安南输入粮食,户部的日子怕是要不好过。”户部左侍郎感慨。

侣钟看了他一眼:“放心,海禁是一定会废除。梁总督从满勒加送来消息,囚牛商行和另一个色目人国家谈了一笔大生意。那个国家原本属于葡萄牙,百多年前独立出来,两国之间关系不好。秉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囚牛商行和对方的合作相当紧密。”

给手下们透了些消息,侣钟抖了抖身上的雪花。户部官员和商人的关系最为亲密。他给出的消息会有用。

户部右侍郎恍然大悟:“难怪囚牛商行到处在联系布商,想大肆购买棉布和丝绸。原来是接了一个大单!”

“前几天囚牛商行大掌柜来找我们尚书,想让工部作坊加紧制作玻璃制品。我们尚书没敢答应。”旁边偷听的工部右侍郎压低声音小声说。

工部不少官员实实在在牵扯到皇宫被炸的惊天大案之中。尚书曾鉴又是湖广人,虽然暂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曾尚书与此事有关,但曾尚书每日过得兢兢战战不敢有任何差池。海禁还没有明文废除,就算工部拿到了玻璃制作工艺也不敢用。曾尚书又怎么敢轻易答应大掌柜。

“海禁废了,朝廷两年之内都没有足够的船只出海。你们乐呵些什么呢!”

有支持开海的,自然也有坚决反对废除海禁的。除了挂在永远都找不到错处的“祖制”,令顽固派坚决反对的原因不外乎防止宦官势力大涨。

弘治帝做了退让,除了九边等寥寥几个地方,撤下了其余地方的镇守太监。宦官的势力大减!但随着囚牛商行海贸兴起,宦官有做大的趋势。

囚牛商行派出去的远征军几乎由宦官萧敬说了算。梁储想在满勒加做些什么,需要一个宦官点头答应!占城港同样如此。吕宋、日本同样是宦官做主。

这让敌视宦官的文官绝对无法容忍的。

但是朝堂上至少有七成的人和商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对开海禁的人只占了一小部分。兵部尚书刘大夏极力反对,多次找太子上谏,可每次都未能说服太子。

辰时二刻到了。“啪”一声,鸿胪寺打响了朝鞭。

百官整理仪容,有序走过金水桥步入奉天门。

“那是……帐篷?忘了收拾?”

百官惊讶地发现空旷的广场上,由几个铁架子撑起一个巨大的帐篷顶。帐篷占了奉天门广场一半的面积。

帐篷下是一把把会议专用椅。

鸿胪寺官员如是说:“殿下命人准备了帐篷和座椅,从今日开始朝会不用站着。”

今日是大朝,除了高品级官员能够站在奉天殿上,其余的官员只能露天站在广场上。有了帐篷大家也不用担心散朝后变成一个雪人。

但为什么要坐椅子?官员们表示亘古未闻。也没人敢坐下。

奉天殿内,同样摆放着椅子。

朱厚照落座后,官员们三跪九叩行大礼。等仪式结束,朱厚照挥挥手让百官坐下。

”启禀殿下,自古以来只有少数年迈、体弱的国之柱石有幸被皇帝赐予坐位。臣等不能坏了规矩。“

礼部尚书张华见首辅和内阁没有站出来反对,跳出来当了出头鸟。谁让他是礼部尚书!太子专爱监督官员是否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本王坐着开朝会的先例,会有后人跟随。“朱厚照状似憨厚,”皇权也不是靠礼仪树起威信!“

朱厚照真的是出于好意。今日的朝会预计要开一整天。让官员们在下雪天站一整天,第二日会有一半的人请病假。朝廷还如何运转!

朱厚照话音刚落,刘健带头坐下,李东阳、谢迁依次落座。

有内阁带头,其余官员老老实实坐下。法不责众,若是万一引起弘治帝不满,大家一块儿犯事罪责会轻。他们在有暖气的奉天殿内站着不碍事。也得考虑站在广场上的其余官员。

朱厚照嘴角上扬,笑得开怀。昨日在集义殿和刘健勾肩搭背交流感情挺有用的。

刘健是纯粹不想受罪。他昨日松口愿意助太子出宫,太子一定会加紧脚步处理政务。今天又是大朝,是宣布新政最好的时候。定然不会像之前一样不到一个时辰过早结束。

奉天殿里的官员都坐下了,外头的低品级官员不敢不坐。奉天殿平台上的太子瞧不见他们,他们能放肆地靠在椅背上。

上朝体验坐着的殊荣,足以让他们写入个人传记中。太子摄政以后,他们的传记内容会将会非常丰富。随着在囚牛商行出书的同僚越来越多,竞争相当大。

”座椅右侧的那块板可以转动到胸前,方便众爱卿书写记录。“朱厚照特意提醒,想给百官一个较为温和的开头。

其实会议专用的折叠椅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前往文渊阁开会,还是在各衙门内开会,用的都是这种椅子。只是在奉天殿用上,让大家显得很拘束。

朱厚照向李荣使眼色。

李荣宣读诏书。

弘治帝把玉玺交给了朱厚照。朱厚照没有拿走,放在了掌印太监李荣处。李荣深感责任重大,每次都会当着弘治帝的面落印。

以下几份诏书自然是在弘治帝面前过了目。

”进外戚庆云侯周寿为太傅,瑞安侯王源、寿宁侯、长宁伯俱为太保,建昌伯张延龄为建昌伯。“

几位皇亲国戚出列谢恩。正常情况下是在新皇登基的时候嘉封皇亲国戚。现在嘉封,也没什么区别。

“玄武像送武当山斋醮。令内宫监于朝阳门外修建延寿塔。命内阁撰敕令。”

虽然不少官员不喜皇家铺张浪费,可这两项事先声明由太子出资,不会动用国库分毫。官员们也不会没眼力劲反对。

“免除天下岁办物料十分之五!”

各地需要把特产上贡入京。以前由镇守太监督办,除了很多逼死百姓的恶**件。此举减轻地方上一半的负担,御史们就差举双脚支持。

第四份诏书有关废除海禁。海禁的事提了多时。反对的少部分官员只能服从支持的多数官员。也没多少出人意料。

第五份诏书直接宣布《盐法条例》条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