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四百九十四章 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第四百九十四章 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很多人把辽王反了当笑话看,得知辽王举白旗,他们都笑不出来。

“消息见报后,荆州官府密切注视辽王府,并命衙役偷偷包围辽王府。辽王发现,大怒,打伤荆州知府。在冲突中死了一名衙役,伤了五人。接着辽王府大门紧闭,半夜突然举起了白旗,白旗上书有‘讼冤’二字。”

朱宁在朝会上大声宣读荆州锦衣卫的密报。密报内容与荆州知府的奏疏内容一致。

“荆州知府与辽王是否有旧怨?”朱厚照问。

朱宁答:“辽王在荆州行事霸道,民怨沸腾。牵连荆州知府在京察中的考评不佳,荆州知府私下多有抱怨。”

朱厚照沉吟片刻,转头问蔡震,“宗人令怎么看?”

“辽王非蠢即坏。”蔡震对此事气得够呛,连夜找了轮值的左右宗正、宗人商议此事。

弘治帝允许皇亲宗室担任左右宗正、宗人后,四个官职成了香馍馍,藩王、驸马都尉、仪宾都想入选,弄得宗室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最后由朱厚照拍板,宗正、宗人三年一轮换才平息了争端。

这届左宗正秦王、右宗正晋王,左宗人驸马都尉游泰,右宗人驸马都尉齐世美,四人都在宗室中有一定的地位。秦王、晋王乃太祖嫡二子、嫡三子一脉。隆庆公主早亡,但驸马都尉游泰从先皇时期便是皇帝宿卫,深受皇帝信任。齐世美乃仁和长公主的夫君。加上宗人令蔡震,此五人能代表大多是宗室的意见。

辽王不过脑子的举动逼得宗人府不得不放弃他。太子如果真发火,才不会昭告天下,而是像处理兴王一样悄无声息。太子不过是登报警告辽王,又没把辽王怎么了,辽王竟然如此行事,令人不得不怀疑他心里真有些什么不忠的想法了。

“先请辽藩一脉入京,软禁在十王府中。着御史……”朱厚照看了眼朱宁,装做犹豫了一会儿略过他,“以及宗人府前往荆州调查。”

现在就把锦衣卫放在明面,会让宗室警觉。朱宁把陷害的事情做的天衣无缝,朱厚照也不能拖后腿。想让人相信,必须假假真真,虚虚实实。

见朱厚照没有动用锦衣卫、东厂,蔡震绷紧的脸部表情明显一松。

“殿下,臣建议由荆州左卫押解辽王进京。”保国公提议道。

朱厚照摆摆手:“给辽王最后一个机会,让其主动来京。若不然……”

“殿下想的周到。”蔡震响亮地拍了句马屁。

朱厚照保持得体的微笑。

他突然拍了一下脑袋:“太祖编订《御制纪非录》,意在让藩王宗室遵纪守法。然而时隔百年,不谈宗室违法乱纪已成常态,宗室中识字读书的人数少的令本王瞠目结舌。读书使人明智,本王不希望同样留着太祖血脉的族人是个蠢人。”

“着令翰林院为宗室另外编纂一套有启蒙作用的史书、四书五经等书籍。凡是年龄在三十以下,记录在皇家玉牒的宗室子弟,各藩王、郡王世子,都需熟读。宗人府每年设一次考核,通过者毕业,未过者年年都需参加考核,直至通过为止。各藩王、郡王世子若不通过,不与授爵,命各藩另选世子。”

“诸位爱卿赞成本王的主意吗?”朱厚照还不忘拉上朝臣给他背书。

靖难之后对宗室的管制变得非常严格。宗室无法科举当官、参军经商,读书对宗室无用。很多宗室会忽略对下一代的教育。就来皇家来说,以前申王、荣王出阁读书时经常逃课,翰林院的师傅从不责怪。大家都认为藩王少学点对大家都有好处。

朝臣几乎都出自进士科,从不放松对家中子弟的教育。太子想在宗室中普及启蒙教育,虽然觉得没有必要,但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既然朝臣们全都赞同本王的意见,宗人府就在一个月之内拿出详细的章程。翰林院有很多适合启蒙的书籍,参照一下一个月内编出来不成问题吧?”朱厚照厚脸皮地把不反对全当成了赞同。

翰林院本就有一套用于皇子启蒙读书的书籍,翰林学士们一口应下。

下意识感觉事情不对头的蔡震始终找不到反驳的借口。

“好了,宗室启蒙的事就这样定了,内阁出个陈条,通政司记入邸报,早日让宗室们有个心理准备。本王不希望老朱家有文盲出现,太丢祖宗脸面了。”

朱厚照迅速给此事画上句号。

刘健、谢迁以及多位老狐狸相互对视,从中嗅到了阴谋的气息。不过事关宗室,太子用的理由合情合理,大家没有点破而已。

“接下来将商议一件要事。锦衣卫立刻记下所有在场人员,若事情走漏一丝风声,着锦衣卫彻查之权。”朱厚照负手站立,目光肃穆。

朱宁等守护在朱厚照身边的锦衣卫一脸肃杀地扫过所有朝臣的面孔,把他们的名字牢记在心里。

每日朝会的出席人员名单鸿胪寺有专人记录。锦衣卫此番举动仅是作秀而已。给朝臣们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鞑靼给出一处金矿地址,本王笑纳。金矿在土默特部特区之中,本王决定立刻开采。弘仁殿研制了专门用于爆破的火药,开矿难度大幅降低。”

“预先取之,必先予之。鞑靼要求和谈,本王答应了。不过需要鞑靼大汗亲自来京师商议和谈。”

朱厚照扫了眼台下众人。朝臣们毕恭毕敬站着,没多少人对以上两则消息做出惊讶的表情。估计内阁以及提前告之了五府六部。

“诸位爱卿也知道鞑靼刚上任的大汗死于二十八星宿之手。鞑靼推举新大汗需要时间。未免本王等不及,鞑靼又告诉了本王一个消息证明他们对和谈的重视。”

朱厚照顿了顿。

奉天门前寂静无声。

“鞑靼人告诉本王,白莲教找到了传国玉玺。他们不少人见过玉玺,玉玺顶上螭角缺了一角用金补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虫鸟篆字。听着挺像那么回事的。”

“白莲教于弘治十三年得到玉玺,玉玺出现之日,正是京师、南京两京同日地震,明孝陵坍塌之时。故白莲教以为我大明气数已尽。”

“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