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九十三章 谢阁老太坏了

太子别动 第九十三章 谢阁老太坏了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1:24

第九十三章 谢阁老太坏了

26岁中状元的谢迁,生平第一次被人喊话“多读点书”。

谢迁脸上有点挂不住,从小培养的涵养有那么一瞬间差点消散。

“若臣记得没错,水力大纺车最多同时运转四五十个锭子。达不到一昼夜纺两石纱的程度。”谢迁不再藏拙,说出了他所了解的水力大纺车。

“哈哈哈。”

朱厚照向谢迁挑了挑眉,叉着腰放荡不羁地大笑。

“谢阁老绍兴人士,离松江不远。本宫出不了大明门,也知道江南棉纺业发达。素闻‘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商人逐利,为了增加利润自发地改进生产工具。如去籽的搅车、弹棉的弹弓,以及本宫在文华殿提到的新式缫车和赶车。”

“本宫还知道谢阁老到处托人寻找一本元朝木匠所著的《梓人遗制》。书中有提花织机、立织机、罗机子、布卧机子四大类木织机的型制。书里也提到了水力大纺车。《梓人遗制》当初只留下孤本,明初被收入《永乐大典》。可惜正统年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原稿付之一炬。谢阁老寻找多年,也只找到半本《梓人遗制》。”

“就算半本《梓人遗制》,足够聪明的匠人改制出新式缫车和赶车。东厂密报,‘松江地区家纺户织、远近流通。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江南商人尝尽技术改良的甜头。”

“谢阁老太坏了。”个头到谢迁胳膊肘的朱厚照,努力抬起小脸直视谢迁的双眼,“本宫原以为您最能理解囚牛宝钞、囚牛商行如何得利。可您在文华殿为何不帮着本宫游说呢?您看破了,为何也不对其他人说破呢?反而让李阁老出头。”

谢迁脸色乍青乍白。

一时间,“太子不好相与”的念头同时涌入刘健、周经等人心头。

看到谢迁尴尬的想挖地洞,李东阳心里像喝了蜜汁一样甜。太子终于换了对象祸害了。首辅审视的目光也不会再针对他一人。

弘治帝不想让谢迁难下台,轻轻拍了下儿子的屁股,“照哥儿找到另外半本《梓人遗制》,改进了水力大纺车?”

朱厚照给皇帝爹面子,暂且放过了谢迁。他口里抱怨:“东厂太不给力!不但没能找到《梓人遗制》的孤本,也找不到遗存的水力大纺车。孩儿和手下的匠人提了水力大纺车,集思广益弄出了一台。也不知和宋元的水力大纺车有什么区别,反正比之现在的脚踏式纺车好用很多。”

说到这,朱厚照提及另一件事。

“父皇,孩儿要告钦天监瞎掺和!原本大纺车上装了150个锭子。机器做好后,老木匠想请钦天监选个良辰吉日庆贺一下。可吴监正硬说什么大纺车上锭子数不吉利!老木匠就把多余的锭子取下,留下九十九个。效率大打折扣!钦天监吃饱了撑着来插手孩儿的事,他们是不是闲得慌?他们无所事事,孩儿可以帮他们找点事情做!”

木匠技术高超的老木匠不信鲁班,信什么神棍!“满百不吉”个屁!两个月亮世界的纺织厂里的锭子都满万了!

钦天监这一出打消了朱厚照推行科技兴国的打算。两个世界的思想差距太大。若像太祖一样用强硬推行实不可取。瞧瞧那名存实亡的大明宝钞。

没必要对外宣传提什么科技,只要囚牛商行大把大把赚银子,一帮人自会重视科技。

只要他保下传奉官,给出色的匠人授官、提高匠人待遇,定能网罗天下能工巧匠。

想在大明干大事,就得符合大明国情,走有特色的大明道路。

对付手长嘴碎的钦天监,得靠皇帝爹出马。

“父皇会派人去敲打钦天监。”弘治帝兴致勃勃地问,“也就是说水力大纺车的纺纱能力不止一昼夜两石?”

“嗯。但老木匠偏信吴监正的话,死活不肯研究下去。”

打死朱厚照也想不到,他偷偷搞先进生产力,遇上的难题不是什么技术屏障,而是神学!

程敏政不由得笑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制冰作坊源源不断产冰的时候,大家都相信是制冰术强大,无人敢偷窥其中的技艺。”程敏政时刻记着詹事的责任,逮着机会教育朱厚照。

“待知道没什么制冰术,制冰作坊大批量制冰的秘密很快被人破解。今夏,各地不知道会冒出多少卖冰的铺子。”

朱厚照哼哼,他让宁瑾在威海卫、兰州开办制冰作坊的时候就猜到,卤水制冰术早晚会流出去。当初二十四衙门都有人参与,想要查是谁传出去的,得废不少功夫。

弘治帝敲敲儿子的额头笑骂:“别指桑骂槐。今日在场的都是朝中重臣,无人会透露弘仁殿内的所见所闻。”

朱厚照先是一愣。马上反应过来皇帝爹在暗中敲打在场的官员不要对外泄密。

还是皇帝爹疼儿子,知道儿子捣鼓技术不容易。

明白水力大纺车的重要性,弘治帝只是在门口站了站,没有近距离观察。

水力大纺车除了右侧的圆形绳轮,与常见的脚踏式纺车没有相像之处。水力大纺车的绳轮由水力驱动。连房后背开凿沟渠连通广场上的水池。沟渠中有木制龙骨。水池中高耸的水车带动木制龙骨转动,龙骨再带动绳轮,取代人力转动。

纺纱用的锭子全部垂直竖立,大纺车上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粗纱经过滚筒再绕到锭子上。锭子二十个一排,上下五排。最上面的一排缺了一个。如果仔细瞧,能瞧出锭子被拆除一部分的痕迹。

朱厚照让人取了一卷做好的棉线。

弘治帝瞧了一眼,递给刘健。刘健传给英国公,一位位传下去。

比较懂纺织的谢迁厚着脸皮扯了扯棉线:“粗细均匀,结实。就是太细了,织布费时。”如上等的松江棉布又细又密,染色后不易褪色。织布耗时长,价格也贵。

谢迁想,水力大纺车纺出的棉线再快,织布需要的时间没有变化,对江南织造业的冲击应该不会很大。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也是本宫自信能让囚牛宝钞不贬值的底气所在。”

朱厚照带他们前往下一间屋子。

“见见老木匠最牛的发明,飞梭织布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