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05章 战象种田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05章 战象种田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29

第205章 战象种田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自从孟信和鄂顺投降后,李素已经从他们那儿榨取了不少实力,竭泽而渔显然不是优秀的御下之术,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先给他们输血造血,尝点甜头。

整个191年的十一月与腊月,建宁郡全境与永昌郡最东部的梇栋周边地区,就在一股“致富经”的氛围中如火如荼地种田,休兵息民,一心搞建设。

已经在葭萌和僰道有过两年优异种田履历的屯田都尉僰道,也再次被李素调到建宁与永昌边境地区,整治道路、修造梯田、开垦山坡茶林、干得如火如荼。至于僰道那边的后续屯田整治工作,就交给国渊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屯田官接手。

而且,李素也不白使唤人,在国渊抵达南中的那一刻,李素就已经提前请示过刘备,直接将其从典农都尉提拔为了典农校尉。

都尉名义上只是同时负责一个郡的屯田事务,而升级到校尉后,按刘备阵营的官职设置,就可以掌管整个南中地区或者说庲降都督府的屯田建设事务。未来如果进一步升职为典农中郎将,更是能负责整个益州的屯田事务。

南中之地本来就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饶,百姓耕种也不辛苦,所以民力丰裕。反而是因为植物生长快速、繁茂、野果鸟兽众多,所以永昌郡境内的人口有一百五六十万,田地却不足,所以人均口粮很低。

所以李素来主持屯田之前,永昌的情况几乎是处在“百姓没什么吃的,但也没什么活干,就躺尸休息少干活,减少能量消耗”的懒散状态。因此李素只要愿意教蛮王扩大生产,其实有的是剩余劳动力可以大兴土木。

短短两个月内,孟尝、孟信兄弟就亲眼目睹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梇栋县周边百余里的山道两侧,至少都开出了好几排梯田,累计超过五十万汉亩,而且都是用石头修葺了梯田边沿的那种,也就是可以蓄水种植水稻。

在北方,国渊经过这两年的经验,算过梯田的开发成本——开旱田大约需要十五人一年的人力,才能开出一人份的可耕种田地。而水田则是二十五倍,因为要砌石沿蓄水。

也就是说,汉制收税按百姓人均耕一百汉亩算,要新建一百汉亩梯田,要付出十五人到二十五人干一整年开荒。

五十万汉亩的梯田,足够五千名壮丁满额耕种,而且都是种稻子的水田,原本至少要十三万壮丁劳作一年开荒,但现在只干了冬季农闲的两个月时间,时间缩短了六倍,按说得投入六倍的人数也就是七十多万开荒劳力。

但实际上,整个永昌郡境内的昆明黑夷也才五六十万人,占永昌郡人口的三分之一罢了,还有七八十万的哀牢白夷和三四十万的汉人。

而且昆明黑夷也不都是孟尝部下的,还有些不听他调遣的小部落,孟尝在永昌只有三十多万部众,在建宁的秦臧县等地还有十几万部众,两郡的孟尝部众全加起来也才五十万人。

孟尝部的五十万人里,还要刨除老人小孩不会服徭役建梯田,所以实际上只用了一半左右的平均单产人力,就把那么多梯田修起来了,这个几乎翻倍的效率,一开始让李素也咋舌不已,而不懂行的孟氏蛮族就更是对国渊的致富效率感慨不已了。

为此,在腊月的一天,李素曾经亲口问过国渊:“子尼,这南中稻田都是水田,为何修治难度与人力耗费,远远低于僰道的水田,几乎与葭萌那些只能种萝卜和麦子的旱田差不多了。你有什么妙法?”

国渊也不藏私,非常得意地揭秘:“屯田屯久了,就善于观察环境,因势利导。南中屯田虽是水田,却比僰道、葭萌那边还省了一项工程,故而快捷。”

李素:“哦?有话彻底说清楚,省了什么。”

国渊:“我也是到了这里之后,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天候、问了本地故老才知道的——本地老者都说,永昌、建宁四季如春无冬,故而也无秋燥冬冻,四季都是春雨绵绵,天无三日之晴。

所以我就决定,省掉了梯田的灌溉水路与提水的水车,连蓄水石沿也可以稍微做差一点,可以向下微微渗水即可,但凭下雨就满足全年灌溉。正是因为省掉了灌溉的考虑,足足可以减少四成的工程量。”

李素一听就恍然大悟,内心也是感慨不已:热带雨林气候就是爽啊,哪里需要考虑“灌溉”的难题,往地上丢一把种子等它自己长出来就好了。难怪东南亚那些热带民族可以懒散一些,但照样吃得饱。

云南这地方,好像也就腊月和正月雨水稍微少一点,但中间这一个半月本来就可以休息不种田,剩下十个多月作物生长期内雨水始终是充足的。

不过,五十万汉亩梯田,也还只是额外给五千壮丁找到农活干、或者说额外养活两三万人口,乍一看并不算多逆天的福利。

在短时间内,真正让孟尝孟信兄弟看到汉人屯田官指导种田疗效的,还是茶树和花椒、胡椒的种植。

云南本来就有野茶,而国渊在组织开梯田的过程中,把河谷两侧山坡上、比规划的梯田区更高的区域,都直接规划成了茶田和椒田。

种茶树所需要的山坡平整工作量就小得多了,因为只要沿着山的走势,每一排茶树在一个高度上就可以了,不用跟种稻子那样平出大块的平地。区区几万民夫两个月的忙碌,就能烧荒伐木整治出几十万亩的茶园。

而花椒和胡椒的种植,点破了技术难点后其实就更容易了——椒类都是藤本植物,野生状态下都是缠绕在大树上生长的,极少数藤椒会沿着山石的石壁生长。

而后世种过花椒辣椒的都知道,只要搭建一个架子诱导椒类植物缠绕,就可以实现人工种植。

现在虽然没有现成的藤椒架卖,但南中竹子很多,随便砍竹子搭架子,当地土著一旦学会了怎么搭架、怎么引导爬藤最初缠绕上去,把这些技术细节教会后,大规模种植简直比开茶田更容易——因为搭竹架根本不需要任何平整土地的环节,哪怕山上地不平,把架子的竹竿长短截一下、顶部修平,简直哪里都可以种花椒。

国渊带来了至少几百个屯田技术人员,手把手教这些不识字的昆明黑夷种田技巧,没两个月就都学会了。

孟尝、孟信兄弟视察了自己的领地之后,稍微让汉人账房算了一笔账,发现只要一年时间,就可以实现对北方地区的花椒反向出口,两三年内就可以发展到卖茶叶。而到时候只要量产花椒,就能换回本地不出产的盐,没必要再用粮食或者兽皮去换了。

兽皮、生漆这些资源可以换北方的蜀锦,让蛮人中的上层阶级改善生活。毕竟西南夷没有游牧民族的野心,他们可没有抵触穿蜀锦的戒心,也不怕经济上受制于人。而且南中那么炎热,爽滑的丝绸哪怕仅仅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穿着也是非常舒服的。

……

国渊在两个月内屯出几十万汉亩的梯田和更多的茶林、藤椒种植园的同时,还有一项更大的意外收获,是李素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国渊居然顺便把从秦臧县到梇栋县的山道初步平整了一下。

让未来的过往商旅可以更加轻松地行路,一些原本因为崎岖颠簸而只能用牛马驮货的路段,运输方式终于可以升级为牛马拉车,如此一来,陆路运能好歹也在原先的基础上提升了好几成甚至一倍多。

李素来之前就知道,他想打通新一代的“蜀身毒道”商路,只有成都到昆明、不韦到印度洋这两段是可以走水运的,而昆明到不韦之间,大部分只能是陆路运输。

这九百里的陆路运费损耗,肯定会比成都到昆明的一千八百里长江水路、再加上不韦进入印度洋的两千二百里怒江水路的总和还要大。

一般来说,陆路就算有车载货,运费比开船贵五倍都是很正常的,九百里陆路拉车可以折抵四千五百里水路,而上述两段水路加起来也才四千里。

更何况,这两个月李素也在建宁和永昌实地看过了,知道昆明到不韦之间,虽然谈不上崇山峻岭,总能找到容易走的丘陵道路,但道路的不平整问题肯定是非常严重的。当地人都是挑担或者牛马驮货。

李素最初看到国渊在河谷两侧屯田时、连道路一起平整,还非常诧异于国渊为何能那么快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虽然看起来,只是在修几道狭长的梯田时,把中间最低的道路也修一下,但毕竟凭空多出来那么多平整工作量。

但国渊很快告诉李素:“平整最低处的土地,没有高处梯田层那么费力,因为可以借助重型牲畜。我看南人除了驯化牛马之外,居然还会驯化大象之类的巨兽。

我就按照北方屯田时用牛马刮地平整的推子,放大数倍之后,让大象拖着走。只要每天给大象吃几棵树,一头两万斤重的巨象就能拉平两里地的土路。等巨象过去之后,人工再用锄铲稍微平整夯实一下就可以过车了。”

李素一开始不信,后来亲自到工地上看了国渊展示的大象平地机,顿时目瞪口呆:“子尼你真特酿是个人才啊!既然连用大象平整地面都能想到了,咱再做个放大的、有好几排犁铧的犁,让昆明夷学着用大象耕地,岂不美哉?”

国渊摸着胡渣子想了想:“都督妙计啊,倒是我灯下黑了,如今还没到春耕时节,我还没想到大象还能耕地,只想着可以平整梯田平整路面了。要是真能用大象耕田,这些蛮夷肯定也会更加敬畏我们汉人的巧思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