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49章 破除迷信的日常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49章 破除迷信的日常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29

第249章 破除迷信的日常

此后大半个月,李素就宅在成都周边,每天吃着火锅烧烤。

白天巡视自己的领地,验收这两年来的种田成果。

晚上陪陪老婆,欣赏一下妻子每天对家里女乐的调教成果,享受点改良版新式雅乐。

反正在刘备回成都之前、在赵云太史慈跟孙坚周瑜交易达成之前,他也没什么别的紧迫事情可干。

蜀郡和犍为郡这两年的种田成绩也着实斐然,走了那么久,回来再看几乎都认不出来了。

都安县和郫县的都江堰流域地区,每一条河渠边上,水车都已经密密麻麻造得饱和了,一共两千多座,一半多是缫丝纺纱的,还有几百架碾米锻铁。而李素去年离开的时候,要比现在少一个数量级。

所以屈指算来,李素当初规划的“蜀锦产业链”,其实缫丝这一环节,产能已经100%建设完成了。

甚至暂时因为蚕桑不够,缫丝环节产能过剩,有时候水车空转,都没有足够的蚕茧供你缫,只能临时改装,分出一部分动力去纺麻。

这天李素刚好来到都江堰,看到这一幕时,便询问起身边陪他视察的诸葛瑾:“百姓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如何?桑林规模有上去么?你作为郡丞,有没有让各县每年每季上报新种桑林的规模?”

诸葛瑾也是满脸“致富经”上镜人员的标准得意之色:“当然,右将军有暇,可以去龙泉山看看,龙泉山上的旧树,都差不多快被砍秃了,全换上桑林了。都安县这边的青城山边缘,也跟龙泉山砍得差不多了,就剩南边犍为的峨眉山好些。

也多亏了尊夫人让人从《农政要术》里挑了一些页和插图,让人刻印了好几百份,给每县每乡的大户发放,我们也督导官员们劝农传授,所以很多百姓学会了‘嫁接’之法,把一些可以跟桑树混接的树木砍了一半留下桩子,还能省两年的桑林生长期。”

桑树的嫁接,就是把桑树苗枝削出一个楔形的端面,然后插到旧的其他品种的树的新鲜砍断的树桩上,桩子的截面也会另外砍出楔形凹陷的剖面,把嫁接纸条和树桩的一部分树皮对其,确保水分养分可以流通后,就有较大概率成活。

当然桑树也不是和什么树桩都能嫁接的,品种跨越比较大多半会死。李素一开始也不知道哪些品种可以,最稳的就是拿吃桑葚用的结果用桑树,跟养蚕用的产叶桑树嫁接。蔡琰当初也是跟李素闲聊时,得到了这个讯息,随手写进《农政要术》里,但没有亲手实践过。

去年诸葛瑾刚要推广嫁接时,还做了不少对照实验,结果死了几十批次好几千颗树,才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经验,增加到《农政要术》里去。

实验的结果是:除了结果用的桑树外,还可以跟无花果树、薜荔树之类的果树嫁接。最夸张的是,他们试验后发现从南中传入的箭毒木树都可以跟桑树嫁接。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这两年里,诸葛瑾先让人把青城山龙泉山上凡是有这些树的,砍伐的时候树桩都留着,嫁接上桑树枝,这样可以比从树苗状态生长节约一两年的生长期。

那些从小树苗长起来的桑树,五年才能达到桑叶产量的巅峰,一年养三季蚕。而嫁接的桑树三年就能达到巅峰产量了。

李素也挺好奇,反正都江堰离青城山最近,他就让诸葛瑾带上一些卫兵,深入民间微服私访一下。

一行人策马来到青城山脚下,就看到一处方圆数百顷的山坡桑园,滋蔓极广,一大半都是才两年生的小树苗,还不能养蚕。一小半是嫁接的,已经开始产桑叶养蚕了,只是产量还不大,理论上再种一年多就可以达到巅峰状态。

李素:“此处是何人产业?他们田地倒也够多。”

诸葛瑾:“是杨氏的产业,杨家的几个主要名士,当年都被刘焉杀了,土地被充公不少,但还有旁支,在都安、郫县仍然有产业。不过右将军尽管放心,他们现在对大王的统治非常心悦诚服,还多次跟我表示过,很感激右将军教授他们新的致富发家之法。”

李素:“那就进去看看。”

杨家看到有诸葛瑾带人来视察,当然也早就出来迎接,见到李素,虽然不认识,但诸葛瑾一介绍,他们就纳头便拜,为首的是个年轻人,看样子还很谦恭,没有世家子弟的骄矜之色。

“不必多礼,我已不是蜀郡太守,就是念在蜀地是我曾经任职之地,回来看看你叫什么名字?现居何职”李素温和地让他们起身。

“在下杨洪,乃是白身,随族中长者在青城山耕读传家。”那年轻人礼貌回话。

“哦?不想做官么?”李素温言笑道。

杨洪:“天下大乱,蜀地却得安宁富饶,皆汉中王与右将军之赐。右将军赐下如此多的致富之术,我等能为国足兵足食,也是一样的。”

李素点点头:“附近青城山上百姓的桑园,都跟你家情况差不多么?现在的蚕茧很好卖吧?”

杨洪发自内心地感激说:“皆赖诸葛郡丞在都江堰设的那些缫丝水车,如今养蚕的百姓养多少收多少,断然没有丰年卖不出去的。三年后,所有桑树全部成熟都够。

去年桑林刚换上,树木孱弱,遭了虫害,郡丞还教导我们在桑园多养鸡,后来果然把虫害控制住了。早些年屯田的国校尉都教青城百姓在山边种萝卜养兔、冬天设置陷阱捉无处觅食的兔子。

现在树木都改成桑林了,也不养兔子了,都学诸葛郡丞教的养鸡,肉食收成比养兔子的时候还多。而且肉质鲜美——将军今日可有闲暇?既来寒舍,不可不尝,千万给治下百姓孝敬的机会。咱学做蒸鸡的锅子,还是近日来才流传开来的‘汽锅’呢,听说也是尊夫人所发明,将军一家真是奇才。”

杨洪提到的汽锅,当然是两个月前李素才刚刚发明,蒸酒精给刘备手术用的。不过蜀地的技术扩散还是快,没两个月,成都这边的读书人都知道汽锅的存在了。

估计是蔡琰又写进了《天工开物》里,虽然没有刊印,但小范围内传说扩散的。

李素本来就是来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倒也不介意尝尝百姓家在桑园养的鸡。只是他有些好奇,就一边走访观察一边问:“桑园那点害虫,养鸡的产量居然会比早年养兔子更多?怎么可能?”

杨洪笑道:“当然不光是靠害虫,还靠缫丝剥茧后,煮熟的茧子里剥剩的蚕蛹。蚕虫比其他菜虫草虫干净些,虽然人不能吃,喂鸡正好物尽其用。”

李素听了,嘴角忍不住微微抽搐。

蚕蛹本身也是高蛋白啊!后世人都是直接油炸吃蚕蛹的啊。也怪汉朝人没文化,居然拿来养鸡然后吃鸡……

不过考虑到如今这个时代植物油稀缺,蚕蛹如果没有大油锅炸透扎酥脆,确实看着瘆人难以下口,还是别勉强普通百姓了。

养鸡就养**,无非损失一道能量转化效率——根据生物学常识,一般在食物链上每传递一级,至少损失80%的能量效率。也就是说土鸡吃掉至少五斤蚕蛹,才能长出一斤鸡肉。

后世的白羽鸡和填鸭不算,那些是生命的奇迹,号称40%的能量转化率,不是自然界物种能比的,五斤饲料长一斤肉。

所以,李素就是随口提了一句:“告诉百姓,蚕蛹也是能吃的,只要能起大油锅炸,你们这样的大户人家可以试试,颇有野趣。”

杨洪一愣,也不否认,就吩咐人再去起个油锅。当然他家不可能跟李素一样用铁油锅,而是砂锅里放油的那种油锅,还是动物油,跟做煲仔饭似的。

李素视察了一圈青城山桑园,回到杨家的院子里,杨洪已经备好了午膳,恭恭敬敬请李素用膳,他自己还先切了几块鸡肉捞了几个炸蚕蛹当面吃给李素看。

“喀兹~”诸葛瑾心惊胆颤地看着李素嚼了几个酥脆的蚕蛹,似乎没有什么不好的表情,才跟着也试吃了起来,随后就发现也没什么不好。

“原来蚕蛹还能吃,真是没想到,就是太费油了,脆是真的脆,就撒了点盐吧?再撒点小茴香粉就更好了。”诸葛瑾赞不绝口。

李素一边嚼着蚕蛹一边说:“何止是蚕蛹,其实前些年北方蝗灾,那些蝗虫要是炸了,或者没有油就直接火烤,也是能吃的。灾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千里,要是知道蝗虫能吃,好歹也能稍微少死几成人。”

李素嘴里这么说,心中却是想起了被他和刘备推迟到194年的北伐计划。

他原本之所以希望193年北伐,也是不想看到关中百姓遭到194年的连番灾异、而头顶上还是李傕郭汜这种暴君统治。

194年关中春天就大地震,还震了几次,后面大旱灾大蝗灾,关中人口持续五年的疯狂锐减,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的。《后汉书》和《三国志》上都写了不少,主要是强调汉献帝的朝廷就是因为地震蝗旱三重打击实在扛不住了,长安一石米五万钱,才导致的次年195年东迁想回雒阳。

而历史上一直到唐朝唐玄宗的时候,中国的普通百姓都认为蝗虫是天降神虫,是天意示警人君的灾异,是不能打也不能吃的,抗击蝗灾也更消极。《唐书》明确写了玄宗时候的宰相姚崇力荐抗击蝗灾,破除迷信,才改变了这一传统。(野史故事上还记载了姚崇劝李隆基当众吃油炸蝗虫,但正史没写,可能是美化修饰的结果)

所以汉末肯定是没有人来破除这个迷信了。

这个时代没有姚崇,到时候就让李素来干吧,反正他本来就写了《驳灾异论》,全天下就属他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蝗灾也是上天对人君失德的警告”驳斥得最彻底,这种事儿舍我其谁。

就先从吃蚕蛹开始破除迷信做铺垫吧。

吃完炸蚕蛹后,李素又尝了尝蚕蛹喂养出来的汽锅鸡。那黄澄澄油亮亮的鸡汤,虽然一看就知道胆固醇爆表,但闻着就真是香啊。

“滋溜~哈~”李素反复吹凉后吸了一口,长长叹息了一声。

不错,有内味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