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57章 步步紧逼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557章 步步紧逼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29

第557章 步步紧逼

虽然心中很想进一步对荆州世家大族施压,确保刘备阵营能尽快更彻底地消化荆州这块地盘。

但李素也知道动手之前必须充分调研,不能仗着自己知道历史走向、知道人物忠奸贤庸,而且手头有十二万正规军,就把人当nPc乱搞。

九月十七这天,接风酒宴之后李素就歇了,没有轻举妄动。十八日一整天,都留在总督府里巡阅人事档案。

还让他的幕僚邓芝、徐庶,以及司空府的功曹从事王累、户曹从事张松等人慢慢整理资料,把从外地流亡来荆州的有名有姓的士人整理出来。有详细履历地就直接看,没有详细履历地就找本地功曹官员查问增补细节。

李素这架势,倒像是要给知名读书人全部建立档案。

而且在这么做的过程中,李素也边做边学,意识到自己之前帮刘备筹划的科举改革依然还是很原始、很漏洞百出,可以火线优化。

李素就吩咐主簿邓芝:“记下来,今年起就算了。明年开始,凡是要被州郡推为应考举人者,必须提前在朝廷的文部建立候补生员档案。

每年正月时还没在文部建档的,当年不得参加秋闱考试,也就是被举资格至少要在科举正式考试前九个月就上报备案。这样也避免了世家大族和豪强到了考前几个月再临时找阿猫阿狗凑数陪跑。

至于今年考试后中选的,那就转为正式候补官员,有品秩有俸禄,即使依然没有实职的,也要从文部把档案转入吏部。

今年考了没考上的,档案就继续留在文部,明年如果当地州郡仍然推举他,就可以直接再来考,档案依旧有效。

不过,对于今年该郡所选五人参考、凡成绩在五人中排名末尾的,那就说明此人徒有虚名,学问粗浅,不堪其举。明年当地布政使、郡守不得再举此人应考,如果还举这种人,就要观察使等监察官介入,察其舞弊!”

这些,都是李素到了襄阳、亲自作为科举主持工作一把手干了几天后,又实际总结出来的经验。

他觉得这些改良都是说得过去的,世家大族也没什么反抗的理由,却能给未来的“围标”再增加点难度,尽量实现公平。

一来是随便找阿猫阿狗陪跑这种无耻之事,以后难度会更大,今年好歹是不要脸就行,明年开始哪怕想不要脸,法律都不给那么多机会。

在不可能像宋、明那样让秀才、举人两级一级级考上来的情况下,提前建档也算是一道暂时缓解舞弊的额外保障。

二来么,就算是钻空子的人趁着今年,一窝蜂给阿猫阿狗赶着建档,只要这些阿猫阿狗成绩确实差,考了同郡最后一名,明年也没法陪跑了。这样就能让这些已经进场的阿猫阿狗变成消耗品,每年都会损耗掉一批,不至于长期占坑陪跑。

总之就是各种提高舞弊成本。

面对领导的要求,邓芝等人当然是纪录执行为主,不过也有一些修修补补的谏言。

比如分管功曹的王累比较秉公直言,他就指出李素提出的“举子建档”操作方式有点拍脑门,时间上或许过于仓促不公平,应该给偏远地区的官员和举子留出时间。

李素一想也对,他本来对于这种操作性层面的完善意见都是从谏如流的,又重新跟下属略一讨论,就宣布了改法:

“那就这样吧,偏远地区交档延迟的,可以以当地文曹公文发出的火漆印戳为准,变相宽限一些时日,但抵达长安文部衙门档案库的日子,最晚不能晚于三月初一。”

李素很自然而然想到了类似后世邮驿系统以邮戳日为准的做法。汉末的朝廷公文驿站虽然没有邮戳,但也可以写好日期再盖上火漆印。

当然了,以李素的政治经验,他就是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只要这个口子开了,未来肯定会有漏洞。

比如就跟朱元璋时期“洪武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那样,偏远地区官员每年送报新档案的时候,明明送晚了,还在封印上写前一年腊月末的日期、然后盖戳。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造假的弹性空间不大,时间上稍微给地方宽松一些占点便宜,也不至于犯多大的原则性错误。

既然是改革刚开始不久,不能一下子抓得太死,那样只会激发反抗。

而且好在刘备这人的脾气比较宽容,哪怕将来统一天下了,也绝对不会像朱元璋那样翻旧账为了空印案疯狂屠杀。

除了上述源于王累的意见,张松也提出了一条谏言,他说道:“司空,对那些世家大族派来围考的不学无术之辈,褫夺其来年再考的资格,确实可以压制世家大族。

不过,也有少数考得差的,未必都是来围考的,或许是确系寒门、以品行闻于乡里,被秉公断事的郡守举为考生。如果一次成绩考同郡最后一名,就终生褫夺,会不会过于严苛?还是要给年轻时学问差的人以发奋自新的机会才好。”

李素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那就多给点机会。幕僚们群策群力,最后改成:

凡是一次考试考到同郡同科举子最后一名的,下一届禁考,不许再举荐。但隔一届之后如果品行确实被乡里所称道,可以再给一次机会。

但是如果一个人连续两届都考同郡同科最后一名、或者一生中累计三次考最后一名、或者一生中累计成绩处于同郡考生后三分之一五次以上的,则褫夺终生再考资格。

虽然有点残忍,但这也是州郡两级保送制情况下的最优解了。

除非几十年后,天下太平,科举制再次大改革,把基层考生资格的获取也考试化选拔,否则这个条例就得一直执行下去。

……

九月二十日,短暂数日的调研优化之后,李素把上述两条科举实施过程中的临时优化,也公布明发给荆州众文武。

这也不算朝令夕改,因为都是对今年考完后的下场、以及来年资格的限制,所以对政府公信力并没有损伤。

蒯良、蔡瑁为代表的荆州世家大族,看了之后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意识到明年他们的日子会更难过。

不过好在蒯良今年已经给自己家族加赛了一个弟弟一个侄儿,还有一些虽然不姓蒯但也是唯他们马首是瞻的亲信党羽家的子弟,所以明年就算暂时收紧,他们家短时间内也没什么重要人物需要加塞了。

相比之下,蔡瑁这些家族,因为之前的蝴蝶效应,刘表执政时期就没有进入荆州权力核心,今年那么拥挤他们也没围到几个举,后面几年还积压着不少族中子弟呢。

所以蔡瑁几乎是郁闷欲狂,亲自登门拜访,旁敲侧击与蒯良互通消息、诉苦求情:

“蒯兄,这李素一来,对荆州士人的压榨,远比刘使君在时,这是真不拿咱当回事呐。刘府君在时,我们何等优渥?他现在不但征税要搞租庸调输,还把原本就属于咱的晋身之阶越卡越死。

咱要当断则断呐,否则数年之后,还不是被他慢慢掐死,最后什么都不剩了。到时候我们就是想反对,怕是也无力反对了,荆州官场上被李素绝对掌控的官员只会越来越多。”

“蔡贤弟,你说的我也知道,这不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么。李素这次是拥兵十万来此,谁敢造次?忍忍吧。”蒯良倒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他跟蔡瑁暗中表达了对李素不给人留活路的不满,也表达了“荆州世家大族同气连枝”的义气,但不做出任何实质性承诺。

蒯良自己其实也知道,他就是安慰一下蔡瑁,真要他下狠手做点大事情,他是真没那个胆子——他弟弟蒯越还在长安做官呢,这摆明了就是人质。他要是真敢乱来,他弟弟立刻人头落地。

虽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真关系到整个大家族的利益,死个亲弟弟也只能忍了,但现在不是还没到这一步么。

蒯良也是想全家好好善终的,哪怕以后世袭做官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不能乱当出头鸟。他快五十岁的人了,没蔡瑁那么大野心,蔡瑁如今才三十几岁呢。

蔡瑁见蒯良不见兔子不撒鹰,见左右无人,不至于泄密告密,也稍稍豁出去了一些,进一步说道:

“蒯兄毕竟是襄阳郡太守,真要是豁出去有想法,未必没有机会。首先您也算位高权重,小弟在荆州世家之间也颇有号召力,真想做的话,我在明,兄在暗。

咱来文的,可以想办法暗中逼迫、诱导一些外地迁来荆州的世家大族、天下名士,鼓励他们别再住在荆州了,搬家好了。

反正荆州也不是刘使君雍容坐镇时那个荆州了,名士的生存条件很恶劣,李素也从来不卖名士面子不会用名士做官,他们留着也没意思。

只要稍微鼓励一些大人物离开襄阳、南阳、南郡,去投奔袁绍、曹操、孙策,刘备就不怕荆州人心惶惶扫了他的正统性么?到时候,能打击了李素的治绩,引诱得刘备动摇,换个手段宽缓一些的人来总督南方数州,咱的日子也好过些。”

蒯良闻言摇摇头:“你想得太容易了,刘备对李素之信赖,远非外人可以揣测的。那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可谓推心置腹。就算李素的治理地方之才不足,甚至半砸了事儿失了荆州人心,刘备最多也就派个亲信的功曹官户曹官来辅佐李素,不会把李素调走的。”

蔡瑁狐疑不信:“真有那么神?自古从未见天子如此无条件信任人臣,蒯兄你可别道听途说自己吓自己啊,机会错过就没了。”

蒯良直接拍桌子了:“我知道我在说什么!刚才这番话好歹你也没说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我就当没听见,但这一条你是别想跟我商量了,要找死你自己去!”

蔡瑁连忙换了个表情:“好好好,小弟说别的,小弟这不是言不传六耳,拿蒯兄你当生死兄弟,才以此策相托。

若是文的不行,武的办法……李素在南方数州,听说总共拥兵十余万,可他也得同时提防袁绍军从雒阳、许昌南下,提防曹操军经汝南为袁绍助战,进攻昆阳、叶县、博望。

真正能让李素随便调动的预备兵力,能有一半就不错了,或许也就五六万人。黄祖如今过的日子,可比蒯兄你好得多啊,江夏世家大族,也是跟着孙策分地盘。

听说江东之军几乎都是各大世家的私兵,当初孙坚被吴郡陆氏暗杀之后,孙策只是屠了陆氏报仇,但随后也听周瑜之劝适可而止了,与江东世家大族渐渐形成分赃默契。

黄祖移封豫章郡守之后,在豫章几乎仍然是土皇帝,而且东有天目山、武夷山,西有罗霄山。洪泽肥饶之地,钱粮予取予求,只要能吸引到百姓就能开垦出肥田。蒯兄现在虽然是襄阳太守,哪有黄祖的日子逍遥?”

蒯良越听越怕:“蔡瑁!我蒯良素来讲忠义,你再口出胡言,我可就把你绑了送李司空那儿了!你别以为我没有凭据就不敢送你走。”

蔡瑁盯着对方眼睛看了一会儿,求和地谄笑:“小弟知道,兄长是想等今科考完,结果也全部出来了,等石头落地再想其他。那就请兄慢慢考虑吧。

你要是现在抓我,我固然是一死,但你也没有证据,我要是到了李素那儿,熬刑不住胡言乱语攀咬出些什么,兄长可别怪我。”

蔡瑁知道蒯良是肯定不会直接抓他的,因为蒯良已经安排了今天的秘密会见,没有旁边的人证在场,蒯良也无法彻底洗脱自己的嫌疑。毕竟肯跟蔡瑁密谋这个行为本身暴露就是犯忌讳的。

蒯良要抓他,要翻脸,也得等下次机会,比如蔡瑁再来拜见时,蒯良提前开诚布公不搞秘密会谈,甚至请个李素身边的亲信躲在幕后做个见证。所以蔡邕目前的人生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蒯良不肯用文、武两招,蔡瑁只好自己先去悄咪咪地准备文的那一招,至于武的,现在完全没法想。

半个月后,考试结果出来,或许能让蒯良进一步动摇——当然关键也得看李素对文的抗争的应对措施效果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