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95章 别说陛下没给你们进行哪项变法的选

第695章 别说陛下没给你们进行哪项变法的选择机会

李素是个合格的“楼上扔鞋客”,从来不会把悬念留太久吊人胃口。

所以但凡他晚上扔了第一只皮鞋把楼下住客吵醒了,就一定会很快把第二只也扔完。

这不,十一月十一日的朝议上,诸葛亮被调任为兵部侍郎后,仅仅过了五天,十六日再次朝会时,诸葛亮已经拿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动议,供大家讨论。

而且看那架势,刘备也是倾向于支持的。

“来了,总算来了,这次司空回京,要撺掇陛下做的事情,估计多半就在这里面了。以陛下对李司空的信任,他这番肯毫不留恋地回京、交还全部平吴兵权,陛下又岂会不同意他几项大政方针谏言、以示荣宠呢。”

朝中三公,九部列卿,尚书令侍中,无不如此揣测。

诸葛亮的奏请内容,具体是这样的:希望朝廷在今年扩军八万的基础上,明年再扩军十万。并且把这十八万人,全部充作“带薪工程兵”,参与南阳运河修建计划。

李素之前建议的运河修建计划,刘备已经小范围内讨论过了,荀攸钟繇法正几个都是知道的,五天前,连负责管钱的刘巴也被拉了进来参与了讨论。

所以今天的朝会,只是让剩余的公卿百官了解这事儿,顺带让他们知道朝廷明年因为“河内、上党残破,难以继续对袁绍展开进攻,不得不把主攻先转向曹操”这个动向。

不过,李素的运河计划具体怎么修、用什么人修、钱从哪儿来,所有公卿之前都不知道,也没进入讨论。

虽然事实上荆州那边早就已经开始修了,但法理上来说那属于“没拿到政府预算就偷跑,临时拍板挪用其他款项”。

所以,诸葛亮的上表,相当于是对李素运河计划的一个具体落地,正式提出了一个钱和人的解决方案。

朝廷现在很缺钱,百姓也因为持久战的后勤消耗,比较疲惫。

诸葛亮这么一建议,百姓疲惫、用民过重的问题能有所缓解,但朝廷缺钱的问题却更严重了。

所以,第一个站出来、发自公心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一贯跟李素在税法改革问题上同心同德的刘巴——刘巴还不足以知道真正的内情,所以被李素给演了。

李素也希望刘巴先在不知道全部内情的情况下,这样演一演,毕竟连刘巴都瞒过,演技才更逼真嘛。

只听刘巴免冠请罪地说:“陛下,臣并非反对朝廷‘先南后北’的讨伐伪朝新方略,运河该修还是得修。

不过诸葛侍郎所言‘明年继续征发新兵十万,与今年扩军八万合兵服工役修河’的措施,还是有些过于天真了。

诸葛侍郎善战善谋,却不知钱粮。今年朝廷南北两线血战,而且连年大造神臂弩、钢甲、战舰,军费直接开支就有九十余亿。把往年积攒装备的损耗折旧也算上的话,花费何止百亿!

而朝廷一年全部岁入才八十亿,这已经是把百姓服的徭役和提供的运力都折算在内了,真正的钱粮实物,全年才收了四十七亿,财部都有明细账目。

今年至少有三十多亿钱的花费,是靠陛下的皇族内务直营产业,拨内帑充实国库,或者是找勋贵豪商拆借的,名义上还是用未来的商税折抵——

这一点,臣倒是很钦佩诸葛侍郎。诸葛侍郎及其兄诸葛使君一家,认购“商税折抵国债”助战就有三亿钱,占到全部勋贵纳助的一成。

不过,臣还是觉得事情应该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勋贵踊跃认购未来的抵税国债,就在朝廷工程上花钱大手大脚。

如果非要让新兵修河以整顿其心、砥砺其军纪,也不该按战时足额发放军饷。关东曹操,在这方面花钱比朝廷俭省得多,曹操虽是逆贼,但其量入为出,却也值得借鉴。”

刘巴口中提到了“商税折抵国债”,这玩意儿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早在今年夏天的时候,刘备觉得打仗钱不够,已经跟李素商议过商税改革的事儿了。

李素当时劝他持重,暂时别拿来说,等等机会,但随后就建议刘备发了这个债,鼓励勋贵富商提前认购、将来是算利息的。现在多认购三个亿国债,未来几年后或许可以少交五亿商税,如果朝廷拖欠的年限更久,利息甚至会更多。

所以,抵税国债是已经发了,只是未来如何抵税、商税怎么改,如今还没定。

这种具体偿还方式还“八字没一撇”的所谓“国债”,当初自然是受到民间富商的怀疑的,认购积极性不高,但还是都卖出去了。

主要是很多人也看出来了,这种国债未来能不能兑现,不光要看刘备的朝廷有没有信用,更要看刘备是否有把握统一天下。

毕竟,这就等于西方的战争国债了嘛,有一定的投资对赌性质,你把钱借给能打胜仗的国君,打赢后连本带利回来的概率就大。

要是借给打败仗的国君,他输了之后自己的国家都灭了,你去问谁要钱?他的敌人可不会认账。

眼下这节骨眼,刘备是绝对不怕袁绍或者曹操学“发战争国债”这一招的,因为关东富豪肯定心里没底,不敢买怕血本无归。曹操袁绍想要这种钱,除非强行摊派、实为明抢。

刘备是今年夏秋之际发的,一开始民间不想认购问题也不大,毕竟有那么多勋贵托底。包括李素也象征性买了三个亿——

他其实可以多买多赚,以后少交更多商税,但一来利息赚头也不算非常大,二来他也犯不着落人口实,让将来错过国债的人后悔了背后嚼舌头,说李素有“内幕消息”所以多买。

因此,李素摆出“大家都要我就不抢,大家都不要那我就上,就当为国家做贡献”,姿态很清高,最后认购额度也只是跟其他几大家族一样。

李家、诸葛家、甄家、糜家,都是买了三个亿,刘备自己的内帑花了十来亿,加起来就有二十五亿了,最后十个亿分给关羽张飞鲁肃还有其他家里有豪商产业的家族认购。

连刘巴杨洪这种激进的经济改革派家族都认购了一个亿,其他京兆韦杜、犍为陈氏、荆州蒯氏、还有几家荆南做南海交州珍货贸易的家族如董和等,凉州做贩马外贸的家族,包括马超家,都是捏着鼻子心怀狐疑各买几千万。

……

刘巴苦口婆心劝诸葛亮要注意节约、真要是拉着十八万新兵按战时待遇去修河,朝廷一年起码又是五十亿以上开支,如果用了新的工具、耗材技术,可能还不够。

一番激烈辩论之后,诸葛亮总算是被“说服”了,然后在刘巴的引导之下,把“府兵制”拿了出来。

当然,诸葛亮提府兵制,肯定会另找依据,比如假托借鉴关东曹操的新“军屯制”。

屯田制度刘备阵营这边也是不陌生的,早在辽东的时候,跟糜竺就用过屯田制安顿流民扩大生产。而且糜竺的“早期投资借贷”做得比曹操还好呢。

毕竟糜竺这样的超级大富商,还是放贷起家的,大汉朝土地上就没有人比糜竺更懂如何放好高利贷。

不过,曹操毕竟是原本历史上屯田制的正主,曹操弄屯田也有其独到创见,那就是前几年他发明了“军屯制”。

跟后世的府兵制相比,“军屯”的区别只是官方主动组织生产,同时官方要给种田的人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这些早期启动资料的借贷。

而后世府兵制这些都是一概没有的,朝廷不提供原始资金,区别则是府兵制下拿了朝廷的授田后、要承担的兵役义务轻一些。

比如军屯制下一家人种了官府一百汉亩的田、拿了官府提供的这一百汉亩的种子、借给他们够种那么多地的耕牛和农具,他们这一家人战时就得出一个兵。

府兵制和均田制/占田制的配合,可能要官府授田三百汉亩到四百汉亩、但官府不承担其他生产资料,然后也让你出一个兵。

此刻,诸葛亮当然是早就跟李素商量好的了。

所以他先描述一番曹操在关东大肆扩军、加强政府的基建能力时用的法度。然后说自己借鉴军屯制,想到了一种“不给百姓发牛、种子和工具的军屯制变种”。

同时,这种变种也跟之前关西朝廷在巴郡板楯蛮和建宁昆明夷等地区使用过的兵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算是“蛮夷法汉用”,可以普遍推广到内陆各汉人为主的郡。

总而言之,“历史依据”非常充分,细节也非常翔实,一看就是有备而来。

然后诸葛亮指出:按照刘巴之前的说法,朝廷用募兵制修运河,钱肯定是不够用了。那咱兵部勒紧裤腰带过过苦日子,把这事儿改革了,就不用花那么多钱了。

开不了源,只好节流呗。

诸葛亮作为兵部侍郎,如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给财部尚书刘巴排忧解难减轻刘巴的负担,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啊。

然而,诸葛亮可以高风亮节,不是所有现行兵制律法下的既得利益文武,都像诸葛亮那么高风亮节的。

其他兵部官员,包括作为诸葛亮上司的正牌尚书许靖,都跳出来反对了。

(注:附一下现在的九部卿名单,有些部尚书出缺侍郎管事,礼部-刘表,使部-简雍,文部-管宁,吏部-董和,财部-刘巴,民部-孙乾,工部-国渊,兵部-许靖(吉祥物,实际上诸葛亮管事),刑部-法正)

他们反对的理由也是很冠冕堂皇的:陛下是有道仁君,学谁不好怎么能学曹操那种伤化虐民之辈?

曹操治下的动员效率是高,但他对百姓的剥削程度也是非常令人发指的呀!屯田制下的民屯,百姓要上缴四成到六成的收获。这比我朝“每个壮丁一年全部租庸调输折一千八百钱”,事实税负重了何止三四倍?!

所以,曹操的“军屯制”强征兵役,对军户百姓的搜刮负担,也相当于之前我朝对板楯蛮、昆明夷的“服兵役家人免税”试行办法,负担重了三四倍!

曹操那边是本人免税就得白白去当兵,刘备这儿好歹一个人当兵还能额外免税三个家人呢!

学曹操,那不就等于普遍把百姓负担提高到目前的四倍么!太残暴了!

一番激烈的争吵之后,十六日这天的朝会,只能是什么变法动议都没通过。

继续募兵制用训练期士兵修河,钱不够。

改府兵制强征服役,又“用民过重”。

不过,这场朝议也好歹提醒了所有官员——刘备目前已经算是非常仁慈了,如果学曹操,无论是兵役还是纳税,都会把人民负担提高到现在的三到四倍!

不想在这方面陷入曹操治下的水深火热,就只能给陛下开别的财源,来进行统一战争了。

反正别说陛下没给你们选择机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