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文唐 > 503 学子归来

文唐 503 学子归来

作者:步兵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36

503 学子归来

“长安,我们回来了。”一艘巨大的船只上,一群十几岁的少年看着高大宏伟的长安城,发出了雀跃的欢呼声。

“哈哈……陈仲你哭了。”

“还好意思说别人,你眼睛不也红红的吗。”

“我这是进沙子了……”

“你看冯易,手抖抖了。”

“不对啊,这船怎么了,突然晃的我都站不住了,谁来扶我一下。”

“船没晃,是你腿软了。”

“……”

周围的船工和护船人员都充满善意的看着他们,他们值得尊重。

是的,这群少年正是龙首山书院前往岭南实习的弟子。

“船只靠岸了,大家扶好坐好别摔倒了。”到了渡口,船工大声吆喝提醒道。

然后全船的人都迅速的找个安全的地方把自己固定好。

大船在行驶的时候相对较平稳,但在起航和停止的时候晃动反而比较大,一个不小心都能把人给甩下去。

很快,在一阵剧烈的摇晃之后船只停靠在了河中心。

你问为啥听在河中心不是听在码头?这些船只是大型运粮船吃水很深,根本没办法靠岸只能停靠在河中心,然后用小船把粮食和货物周转到岸上。

冯易、陈仲等人乘坐小船来到岸上,看着熟悉的环境忍不住再次留下喜悦的泪水。

我们终于回来了,活着回来了。

激动了好一会儿,大家才收拾好情绪。作为对队长的冯易说道:“走吧,咱们先回书院见院长和先生。”

“别啰嗦了,我都迫不及待了,快走快走。”高扬催促道。

冯易瞪了他一眼,决定不和他一般见识,对众人道:“走,我请大家坐车。”

“谁稀罕。”高扬习惯性的怼道。

众人说说笑笑就往前走,从人群中钻出正准备找‘公交车’的时候,发觉旁边的高扬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冯易头都没回的道。

“你看。”高扬这次罕见的没有回怼,而是用颤抖的语气说道。

冯易抬头朝前方望去,赫然发现自己的老师岳山正站在那里朝他们招手。

他不敢相信的揉了揉眼睛,终于确认就是老师,眼泪再也控制不住留了下来。

一群少年再也顾不得脸面矜持什么的,一窝蜂的跑了过来,团团把他围住。

岳山也一一把这些学生们看了一遍,变黑了,但也变得更加强壮了,尤其是眼神里透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光彩。

可见他的这群学生没有白去岭南一趟,都长大了。

把每一个人都看过之后,他才大声说道:“欢迎我们的英雄回家。”

“老师,你怎么来了。”这时冯易才哽咽着道。

“英雄回家,我岂能不来迎接。也就是书院放假了,要不然我会带着同学们一起来迎接你们。”岳山道:

“你们在岭南做的很棒,非常棒。宇文巡抚和宁都督联名发来表彰,圣人对你们也赞誉有加,书院以你们为荣。”

“你们也为书院为其他学子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好榜样。以后所有的学子们都将向你们学习,以你们为目标……”

岳山很难得的长篇大论的表扬了一番这些少年们的功劳,他们也值得这些夸赞。

一直把他们夸的神采飞扬,基本都忘记了刚才的伤感才停止。

“好了,咱们也别站在这里耽误大家了,先回家吧。”

“哦,回家了。”众人欢呼雀跃。

坐上马车众人一路返回书院,留校的先生们也纷纷出来迎接。大家一起为他们举办了一场欢迎仪式,然后就给所有人放假让他们回家和家人团聚。

第二天冯易和陈仲两人就一起找到了岳山。

“怎么不多陪家人几天?”岳山道。

“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而且白天他们要忙着抓蝗虫换钱粮呢。”冯易随意的道。

陈仲也在一旁点头表示认同。

岳山暗自摇头。倒不是对他们俩有什么不满,而是感慨还是年轻啊,不知道什么叫光阴不等人,不知道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在。

不只是他们两个,大多数年轻人都是这个样子,包括前世的岳山。但这种东西除非自己想通,别人说是没用的。所以他也就没有多说,而是道:

“也好,反正咱们离的近,就和串门一样。”

“说说你们在岭南的情况吧。”

冯易和陈仲眼神交流了一下,不出意料的还是冯易当了主讲人。通过两人的描述加上当地衙门的报告和李德武的私信,岳山对那边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改变很多东西。比如当地俚僚人对大唐的认同感。

这一年来大唐严格遵守双方的约定,免除俚僚人所有的税收徭役,雇佣人做工全部支付钱粮。且俚僚人在做工、入学乃至当官吏方面都和唐人一视同仁。

总总手段有效的降低了他们的戒心,除了最古板守旧的一些原始俚僚人部落还在坚持对抗之外,大多数都接受了大唐的统治。

真正气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免费医疗,这才是获取民心的杀手锏。凡是医疗小组所到之处,俚僚人部落无不臣服。即便是那种最顽固的部落,也放下了戒备愿意和朝廷接触。

解决了人心的问题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雇人修筑道路道路开挖沟渠开垦田地。

动员当地所有能动员的力量,一年的时间就开垦了百万亩田地,其中一半是靠近水源的水田。

这些田地三分之一种植的是甘蔗,毕竟为了制糖吗。三分之二种植的是粮食。

作为穿越者岳山自然知道岭南地区特别适合种植水稻,所以在选择粮食作物的时候他特意提了水稻。

说起来虽然中国种植水稻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但一直到宋朝才全面普及。原因很简单,中国对国土的开发是自北向南的。

而北方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并不多,改造水田也比较麻烦,所以水稻种植并不广泛,稻米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普及。

经过晋朝南迁和宋朝南迁,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有了南方的水田水稻大面积种植,稻米自然而然也就流行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