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文唐 > 第645章 叛乱和移民

文唐 第645章 叛乱和移民

作者:步兵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36

第645章 叛乱和移民

华州有人聚众造反。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岳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倒不是说他没预料到会有人造反,恰恰相反,清查人口、清丈田亩必定会有人聚众对抗,他只是没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华州。

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

前据华山,后临泾渭,左控潼关,又阻蓝田关,历为关中军事重地。

大唐日常在此驻军一个折冲府六千余人,这次为了防止有人作乱又抽调了一个折冲府驻防。

一个屁大点地方驻扎着一万两千多精锐府兵,在这里造反那简直就是厕所里打灯笼找死啊。

你想造反也换个别的地方啊,选在这里,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华州郑县豪强郑氏,家传六代,一县之地七成皆落入其手。方圆数十里一根草一滴水皆为其所有,百姓但有取用必要缴纳钱财。其家佃户万余户,奴仆上千。”张鸿拿着一份文件读道:

“七日前户部清量组到达郑县……郑氏家主郑丛林以各种手段阻挠清查工作……我工作组从华州都督府申请一队府兵协助……”

“在府兵强行开道下,三日就清出隐户两千余户,被拐卖人口七百余人……又有百姓上告永业田为郑氏侵占,共计一万七千余亩……”

“郑氏情知不妙,于昨日纠集自家奴仆佃户万余人攻击我工作人员,造成十一名户部官吏、二十七名六扇门捕快和二十一名府兵死亡,其余人在府兵保护下撤入都督府内。”

“现郑氏裹挟数万人围困县城,包围都督府……”

读完之后张鸿躬身把奏折放到李世民桌上,然后退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的坐好。

诸位宰辅重臣皆面色严峻,李世民的脸色宛若寒冰。

这件事情实在太恶劣了,天子脚下聚众造反必然会天下震动,一个不好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李世民生气的还不只是这些,一个如此庞然大物就盘踞在他眼皮子底下,他居然毫不知情,这才是最危险的。也意味着他对天下的掌控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不过毕竟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什么样的大阵仗没有见过,并没有因为愤怒就失去理智,而是质问道:“华州刺史和郑县县令呢?”

张鸿回道:“不知道,华州刺史位高权重,我们工作组根本就见不到他。郑县县令倒是出现过一次,但从那次之后就一直找各种借口避而不见。”

“一群蛀虫,我恨不得夷其三族。”李世民怒道。

“令潼关出兵迅速剿灭叛贼,把当地官府也清理一遍,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造反是什么下场。”

御史大夫韦挺连忙起身道:“圣人,军政分离乃国之法令,若让军方清查华州贪腐之事恐引起文官反弹。不若朝廷领派一钦差专门处置此事,顺便也能安抚流民。”

“法不可轻废,请圣人三思。”长孙无忌也站起来支持道。

“请圣人三思。”其他文官系臣子也纷纷表态。

军方的人则一句话都没说。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气愤之下出了失误,当即借坡下驴道:“好,诸位以为谁可为钦差?”

“中书侍郎岑文本可担此重任。”房玄龄举荐道。

“臣亦以为岑侍郎合适。”长孙无忌也道。

虽然还有人提出了其他人选,但两位宰相共同举荐,岑文本还是获得了这个机会。或者说他同样也是李世民心目中最佳人选。

要知道他可是李世民夹袋里排名非常靠前的人才,当宰相来培养的。

岳山一直没有说话,在知道造反的地方是华州的时候就知道事情闹不起来,最昏庸无能的皇帝也能轻松处理掉,更何况在座的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佬。

但越听他就越觉得不对劲,你们这么快就想好处理方法了?就不考虑一下造反的人里面有被裹挟的无知百姓吗?

把他们一起杀了?还是流放?可不管是哪种都太惨了。

所以他马上站出来说道:“诸位,我有还一点疑问。”

李世民这才想起屋子里还有一个人,道:“哦,还没有问过你的意见,说吧你有什么想法。”

岳山道:“你们就这样定性为聚众造反了吗?”

众人一愣,搞不懂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反问道:“他们都聚众杀害官兵围堵县城了,难道还不是造反?”

岳山道:“造反的应该只是少数,我觉得大多数百姓都是被裹挟的,总不能一概而论吧。”

李世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看智障一般的看着他。

岳山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茫然的摸了摸头。

还是房玄龄替他解了围:“我想我明白岳候的意思了,你是担心朝廷把被裹挟的无辜百姓一起杀了吧?”

“难道不是吗?”

“自然不是,朝廷会一一甄别的。造反者按律处置,被裹挟的百姓遣返原籍着当地官府监管教育。”房玄龄解释道。

“呃……”岳山那叫一个囧,穿越以来就没这么丢人过。

“哈哈……岳候一片仁心还是很让某佩服的。”房玄龄笑着打趣道。

“哈哈……”众人也跟着大笑起来,连李世民都失声笑了出来。

笑了一会儿,张鸿再次开口道:“不过这些被裹挟的百姓的安置确实是个大问题。”

“郑县隐户太多,如果全部落户在当地恐怕永业田不够分。且他们毕竟参加过谋反,聚在一起也是隐患,不若趁此机会把他分散安置。”

众人纷纷点头,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把一群参与过造反的人安置在关中大家都不放心,分散迁出去才是最好的。

正所谓故土难离,平时想把这些人迁走千难万难。但现在他们参与了造反,朝廷不杀他们就已经不错了,没人敢反对迁徙。

李世民点点头道:“张尚书乃老成持重之言,那么把这些人安置在哪里合适呢?”

众人开始商量,虽然每个人说的地点不同,但大致方向就两个。

一是北方边疆,朝廷刚刚从东突厥手里夺回大片土地,正需要补充人口。二是岭南,迁徙更多的中原人过去朝廷的统治才能更加长久稳固。

这些人越商量越超纲,很快就从郑县叛军聊到了全国的隐户上面去了。

全国的隐户更多,户部给出的数据在两百万到三百万户之间。

这可不是胡诌而是有依据的,隋炀帝时期在籍户册为八百九十万户,四千六百余万人。到武德年间只有两百多万户,一千万人出头,差不多少了三千五百万人。

从隋炀帝末期到李渊建立大唐打败各路诸侯,中间只有十来年时间。十来年死三千五百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这可能吗?

那些人去哪了?

因为战乱成为了隐户。

唐朝建立到现在都没有请查过人口,户籍册是地方衙门上报多少就算多少。

大唐给在籍百姓分永业田,隐户是没资格享受的,他们只能给别人家当佃户。而使用佃户最多的就是世家豪强,可以说一大半隐户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这也是为什么搞人口普查和清丈土地的时候,朝廷提前把边军调入国内的原因,害怕世家豪强造反啊。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这些被清查出来的隐户怎么办。

就地入籍分配土地?

不现实,中原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分,或者说朝廷手中的土地不够。除非把所有世家豪强给灭掉,把他们的土地分给百姓。

这不现实。

入籍却不给分田百姓们会不愿意的,因为入籍之后就要缴纳赋税,不给田光让纳税这就是逼着他们造反。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口稠密之地的隐户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入籍。至于百姓们愿不愿意……朝廷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同意。

很快,一场为了平叛而召开的会议,话题就变成了未来五年人口迁徙计划。

利用这次人口普查的机会把中原尤其是山东、河北、河南人口稠密地区的隐户迁徙到别处去。

一来缓解这些地方的人口压力;二来迁入地也能因此得到发展;三来这三地世家豪强的力量雄厚,通过这个机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力量。

迁入地主要有两处,北方和岭南,顺序为先北后南。毕竟此时大唐的经济中心和战略重心都在北方,南方没有强敌可以慢慢来。

刚刚才出了一次丑的岳山老实的坐在椅子上没有说话,但李世民却不想就这么想过他,戏谑的道:

“翠岚,你有何高见?快来说说。”

岳山尴尬的笑了一下,然后正色道:“关于迁入地,我和诸位确实有小小的分歧。”

李世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真有不同意见,说道:“分歧在何处?”

其他人也收起笑容,认真倾听。

玩笑归玩笑,岳山的意见他们还是非常重视的。

岳山道:“我认为不应当这么着急大规模往岭南迁徙人口。”

身为岭南大开发的提出者,却反对大规模往这里移民,众人都非常惊讶。

不等别人发问,岳山解释道:“南北方的气候和环境差别太大。北方气候干燥、多旱地……又经过数千年的开发较为适宜人类居住,不论是哪里的人,到北方都能很快适应。”

“但南方不同,尤其是岭南,河流密布、植被丰富,气候潮湿炎热……瘴气、血吸虫、各种毒虫猛兽横行……”

“即便是当地人也要小心翼翼才能生存下去,贸然把北方人迁徙过去,恐怕用不了多久就十不存一了。”

“还要考虑到当地俚僚人的想法,他们对朝廷的信任本就不足,迁徙大量北方人过去容易让他们误以为朝廷在争抢他们的土地财富。”

“要是双方发生一点摩擦,再被有心人煽动,朝廷经营数年才创下的大好局面恐怕会一遭丢尽。所以我以为往岭南迁徙人口一定要慎重。”

“可以先圈定一些远离俚僚人又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少量迁徙一部分过去定居,然后在以此为据点慢慢向四周扩散。”

“我以为当以二十年为期,逐步完成人口迁徙、俚僚人改造等计划,从而真正把岭南化为腹地。”

听完,众人都不说话了。

岭南的危险他们不知道吗?不,太清楚了。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岳山提出岭南大开发的时候,不少人还站在一旁等着看笑话呢。

从古自今岭南就一直被视为莽荒之地,瘴气、毒虫猛兽、野蛮的俚僚人等等,去哪里的人能活着回来的十不足一。

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样的地方居然能成为粮仓。

可岳山一波操作确确实实打了所有人的脸,岭南真的成为了粮仓,关中大旱的时候几乎以一地之力养活了关中百万生民。

这几年每年都为朝廷贡献无数的粮食,朝廷在洛阳等地建设的大型粮仓里装的四分之一都是从岭南运回来的粮食。

军方凭什么敢把全国的军队轮流抽调到北方草原进行实战训练?要知道大军一动那就是消耗粮食的无底洞,每天消耗的粮食吓死人。

就是因为有岭南源源不断运送来的粮食支撑。

尝到甜头的朝中诸公自然想要更多,所以他们才会无视岭南的恶劣环境把北方的百姓迁徙过去。

至于死多少人,那都没有粮食重要。反正都是隐户原本就不为朝廷缴纳赋税,死了就死了。

但李世民不一样啊。

史书上关于李世民的评价有很多,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有人说他出身权贵其实并不是怎么同情百姓,所谓的仁政都是为了自家的江山长治久安。

然而在人口政策上的宽仁上,唐朝的前三位皇帝都可以在历史上排进前十。

为什么?

古代朝廷收入的大头是什么?户税和地税,朝廷百分之**十的税收都来自于此。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人口。

就以隋朝为例,杨坚和杨广父子俩数次大规模搜括隐户,甚至逼着百姓分家,就是为了多收户税。

唐朝初期实行的是“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政策,从来没有搞过人口普查,更不会强迫百姓分家。

一直到李治统治时期,唐朝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在籍户册还不足四百万户。当时的隐户数量和在籍数量是差不多的。

有人要说了,隐户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出仕,甚至经商都受限制,国家还不分永业田,这算什么仁政?

然而,就算上了户籍册就能当官了吗?大多数百姓还是要在土里刨食。

隐户是不用交税的,也不用服劳役,仅此两项就能结余大量的钱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百姓明知道只要自己主动上户口就可以分永业田,依然选择当隐户的原因。

初唐三位帝王放任百姓当隐户,在当时来说就是一种仁政,还是史上少有的仁政。

言归正传。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是非常重视百姓的。

刚才大家一起商量人口迁徙计划的时候,他受到几位宰辅们的影响,忽略了岭南的恶劣气候,准备往哪里大规模移民。

此时经岳山一提醒才陡然醒悟,这就是在让百姓去送死啊。

明白这一点后他眼神阴郁的扫视了一圈,然而看到的都是房玄龄等人坦然的表情。

他忍不住叹了口气,房玄龄等人这么做也并不是为了谋私,而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收入,正因为此他才更加无奈。

这就是观念上的差异,没有办法消除。

在这方面反而是岳山的想法更符合他的观点,所以他干脆无视了其他人,问道:“你还有什么想法,一并说了。”

岳山也知道自己那番话估计把周围人得罪了一圈,但他并不后悔这么做。这关系到无数条人命,必须要争。

再说了,朝堂之上政见不合实在太正常了,要是因为意见不同就把对方视为仇敌,那朝堂早就乱套了。

只要没有触及到自己阵营的根本利益,没有谁会轻易结仇。

往岭南迁徙人口的问题并不涉及到任何人的利益,因为岭南是所有势力的空白区域。

真说起来还就属岳山在那边的势力比较大,毕竟岭南大都督宁纯就是岳系干将,这一点谁都知道。

所以岳山当众驳他们面子,他们纵使心里不痛快也不会有别的想法。

听到李世民询问自己的意见,岳山也没有隐瞒,把自己的想法一骨碌全说了出来。

“刚才诸位同僚所言,人口迁徙先北后南的计划我是赞同的。北方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和开发,才有能力继续向外扩张。”

“我们的分歧就在南方上面,我也同样认为应该往南方迁徙人口。但不应该在岭南,而是长江沿岸,更具体点说就是鄂州到潭州之间。”

鄂州至潭州?

众人放下心中的不快,开始思考岳山这个建议的可行性,越想他们就越觉得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他们又不傻,只是之前被岭南的粮食给吸引住了,以至于忽略这一块地方。

其实也不怪他们,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但就人文地位上来说黄河远超长江。

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中心亦始终在这里。

长江只是一条大江而已,在春秋战国时期还被视为蛮荒之地,楚国最早这里进行开发。秦汉之际也陆续开发了一些,但并不被重视。

一直到东汉末年孙吴政权建立,这里才迎来第二次大开发的机会。然而随着孙吴政权灭亡,这里再次成为鸡肋。

一直到唐朝建立,这里始终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地方。因为岳山搞岭南大开发,在朝廷的心目中这里的地位甚至不如更偏远的岭南。

这就是房玄龄等人迁徙人口的时候不考虑这里的原因,没有存在感。

但经岳山一提醒,在回想这一片地域的气候环境,他们顿时就明白,不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战略价值,鄂州至潭州一带都比岭南更具开发价值。

房玄龄忍不住击掌赞道:“妙呀,鄂州至潭州为长江沿岸,坐拥水运之便利又有沃土良田可供耕种,开发好了也是不次于岭南的粮仓。”

“且此地恰好处在南北之间,是南北之纽带。若把此地开发出来,就可以顺利沟通整个南方,岭南地区的很多问题亦可迎刃而解。”

杨师道也道:“当年孙吴就对这里进行过开发,后来虽有所荒废但基础尚在,再次开发的难度要小得多。”

魏征也赞同的道:“此地亦属于南方,但不论是气候还是环境都较岭南更加适宜生存,北方人迁徙过去也能适应,不用担心水土不服的问题。”

长孙无忌跟着道:“当地各级衙门齐全,大量移民亦能妥善安置迅速恢复生产,确实比岭南更加适合。”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各种角度分析往鄂州至潭州一带移民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大有一种不往这里移民就是弊政的架势。

对岳山的建议李世民也深以为然,想把中原尤其是山东、河南、河北拥挤人口大规模迁徙出去,除了北方新占领的土地外,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

而且难得群臣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也不再犹豫,当即做出决定:“好,就依翠岚所言,往鄂州至潭州一带迁徙人口。”

但随即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此事重大必须有一良臣统筹管理方可,且想尽快的开发此地亦需能臣支持。诸卿以为谁最合适?”

众臣神色一肃,相互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火花。

鄂州至潭州地域广阔横跨数州之地,如果连濒临州县也算上,地域几相当于两道之地。

朝廷要开发这里,需要可不只是一个统筹管理的大员,下面的很多官员同样要更换。这种扩大自己派系的机会谁都不愿意放过。

只有岳山,什么表示都没有。

先亲自主持棣州大开发,后来岭南的宁纯又加入他的派系,从皇帝到群臣都不太可能让他去主持这里的开发。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什么都不用管了,正因为成了局外人,他的意见才更加重要。

众人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人选,争的那叫一个激烈。

李世民一言不发,他是乐于见到臣子起争执的。

比如岳山刚才毫不留情的扫了一圈人的面子,他看的就很开心。

况且这些人虽然有私心,但举荐的大多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人,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都可以用。

何为大局?他自己的想法才是大局。

这么大的事情他这个当皇帝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也有自己的人选。先把自己心目中的人选安排好,才会考虑别人举荐的人才。

长孙无忌等人也清楚这一点,他们举荐的人才自能作为参考,皇帝不会完全按照他们的想法用人。所以稍微争执了一番后,大家共同举荐了十几个人。

李世民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看着岳山道:“此策是你提出来了,可有合适的人选?”

岳山迟疑了许久,才说道:“还真有一个人选,特别适合去主持大局。”

“谁?”

“太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