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文唐 > 第650章 学报和蜡印

文唐 第650章 学报和蜡印

作者:步兵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36

第650章 学报和蜡印

尔雅楼又打起来了?岳山无语的摇了摇头。

尔雅楼指的是大字典编撰小组,当初因为某些原因岳山拆分了龙首山书院。原来的书院成了小学兼初中,新建的渭水书院就成了大学。

字典编撰组继续留在龙首山小学就显得不合适了,迁走又太麻烦,所幸当年建学校的时候圈的地比较大,就加了一道墙把双方隔离开来。

彻底独立起来的字典编撰组又吸纳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人员组成变得更加复杂,争论天天都有。

开始大家还很克制,后来就发展到比拼嗓门拳脚。真正让这种矛盾彻底变得不可调和的还是岳山自己,两年前他又提出了新的建议。

口音革新。

唐朝时期的官方口语有很多发音比较困难,比如有些发音要把舌头卷起来抵在上颚上使劲往外吐气,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容易变成喷子。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喷子,一不小心口水就会随着气流喷洒而出,对面的人就遭殃了。岳山深受其害。

还有些发音必须要让舌头变成电动小马达不停的颤抖。

这种发音说好听点叫抑扬顿挫,实际上就和憋气一样让人难受。尤其是对岳山这种习惯了后世普通话的人,很受不了这种感受。

所以两年前他突发奇想,提议对语音进行改革。把那些需要卷舌头、颤舌头、往外喷射气流等等发音全部改掉。

让口语发音变得更加平缓,更加的友好。一开始同意的人并不多,认为他在瞎搞。

岳山一句话都没辩解,把这些人的办工桌换成了一米宽好十好几米长的长条桌。

然后把意见不同的两个组面对面放在同一张办公桌上办公,美其名曰方便交流。

没过多久他再次提议修改口语发音,几乎全票通过。

口语革新更加复杂,先确定哪些需要改,在商量如何的改。

而且改也不能凭空来,要有实际根据。最好的办法就是借鉴或者直接照搬发音平缓的地方方言。

问题又来了,大唐实在太大了方言千万种。大家都想用自己地方的方言来取代官方口音,尽管只是一两个字的改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荣耀。

如果说以前确定某个字的含义是学术争端的话,那确定字音纯粹是地方荣誉的争执了,谁都不肯也不敢让步。

试想一下,等大字典编好了,家乡人跑过来问为啥新修改的字音没有家乡的发音,你怎么回答。

就说我啥都没争取到?秒秒钟社会性死亡。

一开始岳山还想从中调和,后来干脆全丢给王绩了,你们爱咋咋地去吧。

一直到太阳落山王绩才气冲冲的回来,见到岳山怒道:“以后这烂摊子你自己去收拾,别找我,我管不了。”

“别着急呀,我这不是给你送解决的办法来了吗。”岳山陪笑道。

“你真有解决办法?”王绩不信的道。

“真有。”

“为什么以前不拿出来?”

“刚想到的。”

岳山就把田学臣的信里面关于周世方发明洗盐法那几页给抽了出来递给他。

王绩将信将疑的接过来仔细读了一遍,彻底怒了:“孺子,胆敢戏耍老夫。”

岳山笑道:“我怎么戏耍你了?”

“你说的法子在哪呢?我怎么没看到。”

“就在信里写着呢,你自己看不到还怪我。”

“来来来,你给老夫说说那个法子在那里,要是你能找到老夫就……就……”

“就怎么样?”

“就自认不如,马上辞职回家种田去。”

“呃……”岳山不敢在逗弄他了,真把这老头给弄跑了谁帮他官书院啊。连忙指着信里面的一段话道:

“你看这里,周世方根据格物院的随笔获得灵感发明了饱和式洗盐法,重点在随笔上面。”

王绩疑惑的道:“随笔我知道,就是大家有了新发现新想法,又不能单独成书,就写在专门的记录册上供大家阅读。这和解决尔雅楼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岳山道:“这个随笔给了我灵感,如果我们专门组织一批人负责收集刊印这些随笔,定期发表出来给所有人看……我给这个模式起名叫报刊。”

“报刊进行专门分类,有格物类,类,法学类等等……我们可以鼓励大家主动把自己的发现和文章投递到报刊来发表,甚至可以向专门的人约稿让他写随笔……可以给他们润笔费。”

“如果谁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又不足以单独成书的,可以在报刊上发表。可以把自己关于某篇文章、某本书的观后感写下来……”

“甚至可以把自己写的话本小说投递到我们的报刊发表……”

“比如尔雅楼的争执,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到报刊上,让大家一起评判吗。”

岳山原本以为王绩会虎躯一震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纳头便拜自愧不如什么的。然而事实上确实王绩轻笑一声道:

“你直接说仿朝廷邸报就可以了。但你想过一个问题吗,朝廷邸报直接下发到各个衙门,花费由朝廷出。你这个所谓的报刊怎么把它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你考虑过成本吗?印刷一份你说的报刊需要不少钱,免费送给大家看印的越多赔的就越多。谁能赔得起这个钱?”

岳山先是大囧特囧,然后摇头道:“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谁说免费送了,要花钱买的。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每一份报刊需要多少钱,就按照这个价格卖。”

“读的起书的不缺这个十文八文的,实在家贫的可以几个人合起来买一份。”

王绩依然不看好,道:“十文八文?你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知道制作一块雕版需要多少成本吗?还有纸张墨水。”

“这份报刊能卖出去多少份?就按一百份计算,一份成本也在六七十文钱。你觉得有多少人愿意出这么多钱买一份随笔?”

岳山笑道:“如果卖出去三五千份呢?”

王绩嘲笑道:“你在想什么,朝廷邸报每期才印刷两千份,你办个报纸就能卖出去这么多?谁买?”

岳山道:“为什么没人买?要是有这样一份报刊你会买吗?”

“我当然会买来看看,但我是书院院正需要了解这些东西,普通人谁买。”王绩反驳道。

岳山摇摇头道:“你还是缺少一点想象力。知道京城有多少读书人吗?知道关中有多少读书人吗?这些人里面有多少是关注动向的?”

“不只是读书人,那些权贵、商人、富户就不关心这些了吗?或许他们不关注学术上的事情,难道不关注商业上的事情?不关注时政方面的事情?”

“我们可以试着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写在上面,从而把他们吸引过来,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客户。”

“试想一下,如果京城一地就可以卖出去五千份,对我们书院,对新学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绩道:“你说的我都懂,但很难。如果你非要坚持,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反正书院还有不少闲钱。”

岳山高兴不已,不怕你看不懂,就怕你不肯去做:“钱不是问题,书院要是没钱我自己出都行。而且我还知道一种更加简便的印刷术,最适合小批量印刷材料,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王绩眼睛一亮,他不看好报刊,但对这个简便价格低廉的印刷术感兴趣,要知道书院太需要这东西了:“快说说这个新式印刷术是怎么回事儿。”

岳山道:“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字,再把蜡纸铺在白纸上刷墨就可以了,一张蜡纸差不多能印刷六七十份。”

王绩一拍桌子兴奋的道:“这么简单的方法你怎么早说啊。”

这东西原理太简单了,岳山只是这么一说王绩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开始反过来抱怨他怎么不找点把这个点子拿出来。

岳山所说的正是曾经风靡几十年的蜡纸油印术,原理非常简单,适合小批量印刷材料。

建国前解放区缺少铅等材料,只能用这种方法印刷宣传材料,这玩意儿为兔党立下过汗马功劳。

建国后因国力原因广大校园和政府机构依然大量使用这种技术,印刷试卷、材料什么的。

岳山读中学高中的时候电脑打印还没有普及,他们学校组织模拟考试什么的经常自己印刷试卷。

他因为字写的好看,经常被各科老师叫过去刻蜡纸,所以对这玩意很熟悉。

只是读大学后就没摸过去了,等他当老师那会儿电脑打印全面普及,蜡纸印刷彻底被淘汰,他就把这种堪称Bug级别的印刷术给忘记了。

穿越后光想着干大事儿,反而没有想起这种简单的神技。

还是刚才王绩说印刷报纸成本高才猛然想起,有这么个东西。

……

王绩雷厉风行,马上把马聪从实验室揪出来,亲自盯着岳山他们两个制作了一套蜡印工具。

没有蜡纸的问题也好解决,蜡印说白了就是孔版印刷的一种,找几张纸用尖刀刻几个字就可以了,只是这种普通纸没有蜡纸好用耐侵蚀而已。

把刻好字的纸放好,刷上几遍墨汁再揭开果然,下面那张白纸上果然印着几个清晰的大字。

见蜡印术确实可行,他才答应岳山会尽快组织人手把报刊给办起来。

刚开始他之所以不看好报纸,不是因为他知道报纸的好处,而是成本实在太高了。

真以为古代人傻子,不知道把自己的作品印刷出来送给别人能宣扬自己的学问?问题是负担不起那个开销。

尤其是岳山想搞的这个报刊,万贯家财都不够用。

按照他的思路,报纸的价格不能高于十文钱,否则几乎不会有人买。

前期报纸销量很定很低,能卖出去百十份就不错了。不管是誊抄还是雕版印刷,平均每份的价格六七十文不止。

卖出去一份就赔五六十文钱,一百份就是五六贯钱。这可是五六贯,不是五六文。

一个壮汉去码头扛一天麻袋也才几文钱,棣州商业繁华工人工资高也才十文钱左右,一百天才能挣一贯钱。

就算销量扩大十倍,每期一千份,均价也要在三五十文左右。卖十文钱一份,一期就要赔三五十贯钱。

五千份往上的销量才能把成本压到十几二十文,同样要赔三五十贯。

想把成本压低到十文钱以下,太难了,起码每期要卖上万份才行。传说中的一文钱一份想都别想,印报纸的纸墨钱都要好几文。

就算岳山有钱也不是这种折腾法。

至于卖广告……暂时想都别想。

但有了蜡纸印刷术成本就直线下降,节约的人工且不去说,只说材料。

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字,字体可以写的很小,黄豆大都没问题。同样一片文章,用雕版印刷需要几页纸,用蜡纸印刷只需要巴掌大一块地方。

仅纸墨两项就能节约好几倍的成本,运作好了说不定还真能不花钱就把报刊给搞起来。

赚不赚钱无所谓,只要不赔钱,或者赔钱的数量在承受范围内,都可以搞报刊。

新学太需要话语权了,有了报纸王绩敢拍胸脯说,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旧学说彻底赶出京城。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你的学说连京城的门都进不去,指望什么和别人竞争。

尤其是在科举制大兴的背景下,谁的学说能占领京师,谁就是胜利者是主流。

王绩又拉着岳山仔细聊了一下报刊的情况。

最终确定报刊名字为渭水学报,暂时分、格物、时政、小说四个版块。

前面几期当成校报来办,并免费把送给京城的读书人阅读。

等摸清里面的门路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办报技巧之后,在邀请各大名家学文章争取一次性打响报纸的名声。

其中关于稿费这方面两人起了争执,岳山提议给稿费。王绩认为我花钱报纸帮你宣传学术思想,帮你扬名,不收你的钱就不错了,哪有倒贴钱的道理。

估计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想法很奇葩,事实上在古代就是这样的。

那时候信息流通很差,诗词文章能全国畅销的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只在局部地区有名声,所以书不好卖。

想靠出书赚钱,那就是做梦。

真正能考诗词文章发财的,纵观历史凤毛麟角。比如宋朝某位大诗人,娼妓倒贴钱请他玩,等他死了还集体凑钱把他安葬。但这样的人又有几个?

那时候想出书就要自费,自己花钱把书印出来送到书馆卖钱,基本上就是赔钱赚名声。

《徐霞客游记》就因为徐霞客没钱出书,差点失传。后来还是他孙子把已经散失的手稿一页一页重新收集齐全出版,这本书才能流传下来。

岳山办报纸,不但不收那些作者的钱,还给人润笔费,确实是开了历史先河,王绩反对也是正常的。

不过岳山很轻易就说服了他,报纸没有技术含量,我们可以办别人也能办,白鹿书院为首的世家不会看着我们占据话语权。

所以我们可以提前用润笔费笼络住一大批文人学者,不给别人超越的机会。

至于润笔费的出处,岳山表示这笔钱他个人出了。家里的钱多的都要生锈了,不花留着干嘛。

岳山都这样说了,王绩还能说啥,干吧。

等把一切都商量好,岳山回家的时候已经半夜了。

为了不吵醒李丽质他原本准备去厢房睡一晚,可到家后才发现自己房间里的等还亮着,李丽质还在等着他回来。

这一幕让他非常的感动,人生最温暖的事情是什么?其中绝对有‘晚上回家有人留灯’这一项。

……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东方万里之外的海域,一支庞大的舰队趁着夜色悄无声息的劈开巨浪向着前方快速驶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