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文唐 > 669 报纸的成本问题

文唐 669 报纸的成本问题

作者:步兵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36

669 报纸的成本问题

李世民听说岳山给李渊写了传记也很惊讶,连忙接来过翻看起来。读完之后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

李家王朝是怎么建立的他很清楚,龌龊事真的没少干,岳山这是把他们写成白莲花了。

他虽然很喜欢‘虚名’,但看过这篇传记还是觉得有些脸红。

不过,他喜欢。

“你怎么会想起写这篇传记的?”

“太上皇或许有许多瑕疵,但他终结乱世还天下太平的功绩,是值得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所感恩铭记的。”岳山解释道:

“但天下人对这些并不是很了解,或者说不关注,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让天下人知道这些。且太上皇已经走了,也应该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

李世民颔首道:“翠岚此言深得我心,好,就依你。我这就让礼部把这篇传记以邸报的形式昭告天下。”

他自然知道这篇传记对李唐的好处,别的不说,收割一波民心还是没问题的。

岳山却有不同意见:“以朝廷邸报的名义发表恐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我以为还是以我个人的名义发表在渭水学报上最为合适。”

李世民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岳山的意思,这篇传记美化的地方实在太多,以官方形式发表绝对会被人嘲讽一波李家不要脸。

以私人的形式发表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便写这篇传记的是岳山。外戚始终是外戚,他姓岳不姓李。

且私人发表和官方以邸报的形式昭告天下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

前者大家最多也就是嘲讽岳山无脑拍李渊的马屁,但孙女婿吹嘘爷爷是很正常的操作,挑不出大毛病。

后者就是皇帝昧着良心鼓吹洗白自家祖先,忒不要脸。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李世民刚才只是没往这方面考虑,被岳山一提醒自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于是道:“还是你考虑周到,就放在渭水学报上发表吧。”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好似想起了什么,转而说道:“最近弹劾渭水学报的奏折很多,理由就是学报发行全国十七道一百二十余州,影响力甚广,一旦被有心人利用恐会引起天下动乱。”

“我相信你不会做危害天下的事情,那些奏折都被我压下了。但你也要看好渭水学报,别给我惹出乱子。”

岳山感激的道:“谢圣人信任。”

渭水学报被人弹劾这件事情他早就有所耳闻,并不觉得奇怪。报纸创办之前他就做好了被弹劾的准备,而且那些弹劾他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为了打击他。

报纸的威力但凡有点眼界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么危险的东西要是没人弹劾,岳山才真应该担心,大唐是不是要完了。

在创办之初他就已经想好了对策,只是当时报纸的威力还没有显现出来,贸然把对策拿出来没人会当一回事儿。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正是拿出来的时候。

“为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报刊两者皆占不能轻易交到私人手里,即便是我也不行。”

“报刊的好处大家都能看得出来,门槛又低,必然会有不少人模仿。只是他们摸不清朝廷的态度不敢轻易出手。”

“若朝廷置渭水学报不理,用不了多久天下就会多出几百种报刊,到时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强行禁止也非良策。报刊毕竟是利器,用的好于国于民都有利,朝廷不能因噎废食就这样把它扼杀掉。”

“最好的办法是出台相关法令规范报刊市场。”

李世民欣慰的点点头,岳山果然从不让他失望,即便谋私利也绝对不会妨害朝廷。

报刊的危险性他岂能看不出来有心想要禁止,但这毕竟是岳山搞出来的,就这样禁掉恐怕会伤了双方的感情。

而且也正如岳山所说,报刊用好了确实是朝廷手中的利器,他又有些舍不得就这样禁掉。

两难之下他只能把所有的弹劾都压下去暂且不提这件事情,但私下已经命人牢牢盯紧渭水学报,不要搞出什么不该出现的文章在上面。

而现在他只是把心中的想法稍稍透漏一些,岳山马上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可见他心中是有数的。

“你有何想法,不妨一并说出来。”

岳山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办法:

“第一,朝廷设立一个部门专门管理报刊、书籍等出版物,完善相关律法。”

“第二,设立办报门槛。想创办报刊必须获得朝廷的许可拿到许可证,私下办报的一律严惩。”

“第三,规定报刊禁止刊载的内容种类。比如反人类的、教唆人为恶的等等,凡此类文章一律不能刊载。若有就给予已经处罚甚至收回许可证。”

“第四,每一期报刊出版前必须要先经过朝廷相关部门的检验,确定没有违法违规信息才能刊载。”

“暂时我就想到这么多,圣人以为如何?”

李世民道:“你果然早有准备,每一次你都能想到别人前面,不错不错。你的建议很好,等太上皇入土为安之后我在召集众臣商议此事。”

“圣人谬赞,愧不敢当。那……我现在就去找渭水书院赶紧把这篇传记发表了。”

“嗯,去吧。你辛苦一下,尽快把这篇传记发表,这几天可以不用来宫里。”

得到允许岳山就离开了皇宫,马不停蹄的来到书院找到王绩。

“这是……”看着手中的传记,王绩都有些不敢相信。

在太上皇驾崩的时候刊载一篇关于他的传记,对渭水学报来说绝对是一种荣誉,而且也是江湖地位的体现,更是一个护身符。

渭水学报蒸蒸日上他自然开心,但也开始担心会不会遭到朝廷的打压。就算岳山能暂时抗住来自朝廷的压力,地方上呢?

地方上的官吏可以随便找个借口禁止学报发行,你连讲理的地方都么有。

现在好了,这篇传记刊载之后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最起码短期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圣人对你还真是信任,这盖棺定论之事都能让你插手。”

“这也是压力啊。”岳山叹了口气,道:“我已经把建立报刊管理机构的事情告诉了圣人,他已经同意。你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了。”

王绩笑道:“那就好,如此我就可以放心的办报了。”

之后两人就一起来到位于书院一角的渭水学报办公室,把传记交给他们,让他们用尽快的速度印刷。

对于这份传记,报社成员自然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专注去处理,生怕哪里出错把自己给撩进去了。

工作交代下去之后,两人开始参观报社。主要是岳山参观,王绩介绍。

“按照你的建议报社分为编辑组,专门负责审阅来稿或者向专人约稿。通过他们的审核后会进入校对组,审查里面有没有错字乱句和敏感违规信息。”

“通过校对后就是排版……排好版之后在把样本送到印刷作坊进行印刷……最后通过我们的渠道运送到大唐各地。”

“一开始大家还不习惯经常出错,经过几期磨合后总算摸索出了一些门道……现在总算步入了正轨,让我也省心了不少。”

岳山赞道:“无功兄受累了。”

王绩笑道:“这种累我甘之若饴。”

当年他在官场混的不如意准备辞职隐居,被裴矩邀请参加大字典编撰,从而结识了岳山。然后半推半就当了龙首山书院的院正,替他打理书院。

他自己都没想到,这居然开启了自己的第二生。

以前别人提起他的时候总会来一句:这位是大儒王通的胞弟。虽然他以兄长为荣,但老是被人这么说心中还是有些无奈。

想改变这种情况太难了,他兄长就是一座高山,不只是他有人的山,而是竖立在整个时代所有文人面前的山。别说超越,望其项背都很难。

王绩有自知之明,他这辈子都别想摆脱‘王通胞弟’这个标签。

然而人生最大的精彩就来自于各种惊喜和意外,就在谁都想不到的情况下,他稍稍追上了一些兄长的步伐。

这都要归功于岳山和渭水书院。

岳山新学的提出给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受此启发完成了和两部书,都成为新学的核心典籍。

他个人的地位也从一位名师大儒一跃成为一代宗师。

别人提起他再也不会冠以他是谁谁谁的什么人的头衔,他就是他自己。就算提起他兄长王通,也会把两人并列,说一句‘贤昆仲皆为当世大儒’。

而书院也已经成为他宣扬自己学问,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地方。看着书院一天天壮大,他打心眼里觉得开心。

所以他才说做这一切他甘之若饴。

岳山也明白他的想法,所以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在继续客气什么。

“印刷采用的还是蜡印吗?”

“不是,蜡纸寿命有限,小批量印刷蜡印非常方便合适,大量印刷就不行了,光刻蜡纸就能把人累死。现在用的都是雕版。”

“报纸一般只印刷一期,雕版用一次基本就用不到了,太浪费了。”

“我也知道,但没有办法啊。超过万份雕版印刷的效率就远远搞过蜡印,现在一期能卖五六万份,勉强能保住本钱。”

“保住本钱?呵呵……”岳山摇头失笑:“你这是没把运输成本算进去啊。”

“现在京城之外的报纸都是靠着皇商行和朝廷的帮忙运输过去的,他们看在我的面子上没要钱,但长此以往肯定不行。”

“早晚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渠道,到时候把运输成本也算进去,以书院的财力想支撑下来也够呛。”

“这……”王绩一张老脸顿时苦了下来:“你可要想想办法啊,渭水学报好不容易发展到今天,可不能轻易扔掉啊。”

岳山情知他是故意装哭把难题丢给自己,但报纸对他说同样重要,好不容易借着种种先机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报纸,自然不能轻易放弃。

想了想,他说道:“还是先从压缩成本开始吧,至于运输渠道的问题,等以后再说。”

王绩脸上的苦意瞬间化为笑容,犹如变脸,道:“好好好,你有什么好点子?”

岳山道:“我倒是知道一种全新的印刷方式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行,要是能成功就能成根本上解决雕版只能用一次的问题。”

王绩眼睛一亮,连忙道:“什么办法?”

“活字印刷。”岳山道:“你想想印章,如果我们准备几百上千个印章,每一个印章雕刻一个字,需要印刷哪篇文章的时候把这些字跳出来按照顺序排列好……”

活字印刷说穿了也不难,就是一个思路问题,岳山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王绩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只见他惊喜的道:“太好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你有这样好的注意为什么不早点说啊。”末了还不忘埋怨岳山一句。

这算不算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岳山心中吐槽。

“活字印刷出来的东西远不如雕版精美,而且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难题需要解决,所以就没说。”

“这是报纸不是印四书五经。讲究的是速度是效率,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它送到读者面前就行,精不精美并不重要。”王绩道:

“不行,我等不及了,你现在就跟我去一趟印书坊,咱们赶紧把活字印刷的事情做好。”

说完他就拉着岳山往位于书院一侧的作坊园区走去,岳山无奈只能跟着一起过去。

说实话他也想亲眼见见这个活字印刷术到底有哪些缺点。

以前他没有把这东西拿出来,主要是现在才是初唐,连雕版印刷的技术都不够成熟,一步拿出活字印刷术有点超前了。

再说以当时的情况雕版印刷术已经足够使用了。

但现在情况变了,报纸的出现意味着雕版印刷已经有些跟不上节奏,必须要更廉价更有效率的印刷方式。

活字印刷是时候出现了。

至于史书上所说的活字印刷术的种种缺陷……看过才知道,如果问题不大还是可以使用的。

正如王绩所说,报纸这东西讲究的就是速度和成本,精不精美的反而是次要的。

两人一路来到隔壁的作坊园区,找到了龙首山印书坊的管事张大春,商量活字印刷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