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文唐 > 701 无题

文唐 701 无题

作者:步兵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36

701 无题

前面已经说过,谥号对古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皇帝自然也有谥号,而且比起普通人皇帝还会多一个庙号。

谥号是对个人一生功过的评判,庙号是祭祀太庙时候的尊称,一为私一为公。

作为开国君主,谥号和庙号都有固定的规律。

谥号一般是文皇帝或者武皇帝,群臣为李渊拟定的谥号为太武皇帝,以表彰他平定天下的功绩。

庙号的规律更加严谨,作为开国君主必然是某某祖,一般为太祖、高祖居多。但李渊追封了他的爷爷李虎为太祖,父亲李炳为世祖,排到他这里就只能用高祖。

所以李渊的谥号为太武,庙号为高祖。

岳山那篇传记名字就是《唐高祖太武皇帝传》。

当期的渭水学报刚刚发行,真正的读者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大帮官吏就把属于京城的那一部分给抢购一空,剩下一些还被旁边的百姓给要走了。

虽然岳山说了这一期免费,可那些官吏大多都按照市价付了钱。

这让学报的真正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渭水学报莫名其妙加刊就够奇怪的了,这些平时对学报不感兴趣的官吏一副疯了的样子过来抢购。

而且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也跟着凑热闹,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不过很快就有具体消息传出,今天的学报上面刊载了清水候岳山亲自为太上皇撰写的传记。而且本期好像还是免费送。

众人恍然大悟,知道那些官吏为啥突然对学报这么感情去了。

但同时他们也被这篇传记勾起了好奇心,一来是想看看岳山写的传记是什么样子的;二来是想了解一下太上皇的人生经历;三来他们也已经习惯了报纸这种了解外界的渠道。

然后就有不少人去渭水书院请愿,加印这一期的报纸。事实上不光是普通读者让加印,私下找岳山买报纸的官吏更多。

得到消息的岳山也很惊讶,他可是往长安城投放了一万分报纸。平时京城的销量才六七千份,现在超额三千份发放,居然瞬间就没了,连点水花都没荡起来。

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原因。

他和李世民在朝堂上唱了双簧,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份传记。那些官吏肯定会第一时间购买报纸详细了解传记内容,以免哪天上面的人提问,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京城有多少官吏谁都不知道,但文武加起来远不止万人,被他们抢购一空很正常。

别忘了皇帝驾崩天下各地的封疆大吏都要回京祭拜,他们不光自己买报纸,还会打包一份快马加鞭送到自己的管辖地,让治下所有的官吏都跟着一起看。拍马屁吗,大家都门熟。

而且这些人也不好意思白拿报纸,大部分都付了钱。

了解了这些之后,岳山无奈摇头。这情景他太熟悉了,前世但国家领导人开会发表讲话,下面马上就组织学习,还要写心得体会什么的。有些事情真的是古今皆同啊。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免费送报纸很可能是个错误的选择。

他的本意是让更多的人通过报纸了解李渊,增加对朝廷的认同感,初心是好的。

可永远都不要小瞧那些贪小便宜的人,一旦免费必然会有很多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去领取,然后把报纸拿回家铺桌子糊墙什么的。

不用怀疑,这种人肯定很多。毕竟报纸的面积挺大的,而古代纸又是比较值钱的东西。出现这种情况他的本意就失去作用了。

付钱买报纸,能起到一个筛选的作用。毕竟一分报纸十文钱对百姓来说不算便宜,想想岳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家里只有八文钱的存款就知道了。

不识字或者不是真正的有钱人,不会花这个钱去买报纸。如此一来,才能把它送到真正能看的懂它的人手里。

想通这些岳山马上下令取消免费送报纸,按照原价出售,同时把二十万份报纸全部投放到长安。

果然不出他所料,这二十万份报纸只用了一天就被抢购一空。

岳山让人留意都是哪些人购买,其中一小部分是被真正的读者买走了,剩下的三分之二被各封疆大吏买走连夜送回治下,剩下的全部被皇商行包圆……

对此他只能无奈摇头,很多事情一旦和政治扯上关系就容易变味儿。

鉴于此他又让印刷了几万份,走自己的渠道送到全国各地正常销售。

这场闹剧一直持续到李渊下葬才结束。

至于岳山所担心的这份传记会不会引起百姓的反感,找到别人嘲讽什么的……他发现自己多虑了。

这篇传记获得了一致好评,很多人声称‘现在才知道高祖皇帝的丰功伟绩’。

这让他非常惊讶,当官的没有节操就算了,连普通读书人就集体丧事气节了吗?

询问了好多人,在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古代信息不畅,一个人想名传天下很难很难。即便是李渊这个当皇帝的,也有许多人不知道他是干啥的。

这一点都不奇怪,前世九几年的时候岳山读初中,他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县城,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乡镇。

世纪初的时候他去新疆偏远地区支教,他问当地少民少年****是谁,虽然大多数人都回答对了,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回答是太祖,还有人回答是太宗。

前世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初唐时期。

这个时候的百姓可能一辈子连镇子都没去过,唯一出远门的机会估计就是去隔壁村讨媳妇,逢年过节去丈母娘家走亲戚。

没有互联网,连书籍都没有,他们没有途径去了解外界的情况。

对他们来说县太爷就已经是天一样大的官了。

至于皇帝,那就是传说中的存在。他们只知道有这么个人,至于是谁,多大年纪,做过什么,一概不知道。

事实上渭水学报面对的也是读书人群体,而不是普通百姓。

比起普通百姓,读书人的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他们知道皇帝是谁,但这个皇帝的人生经历、做过什么,了解的就微乎其微了。

大多数人都是看过岳山的这篇《唐高祖太武皇帝传》之后才了解到,原来大唐的开国皇帝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那些读书人敢不敢公开嘲讽他无脑美化鼓吹太上皇。就算有这个胆量,在完全不了解李渊人生经历的情况下,他们也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批判啊。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一无所知,李渊的人生经历还是有不少人了解的。

可国人向来最尊重死者,不管这个人生前是什么样子的,死后的祭文上都会写的比较正面。

李渊死了,岳山的这篇传记起到的作用和祭文差不多,只要不是和李家有死仇的都不会站出来说什么。

真和李家有死仇的,也不会在这种时候站出来嘲讽岳山。

倒不是他们懂的做人留一线的道理,而是太上皇宾天,他们在一旁叽叽歪歪个没完那就是大不敬之罪,杀全家都没人给他们喊冤。

所以岳山想象中的嘲讽并没有出现,这篇传记就这样风平浪静的被大家所接受。

也正是通过这篇传记,普天下的读书人才知道原来太上皇是这样的一个人……皇帝从一个苍白空洞的符号化为了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

好处就是,对皇帝的忠诚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朝廷多了许多认同感。

……

古代皇帝登基之后就会给自己修建陵墓,有的皇帝活的时间长,还活着的时候陵墓就修建好了,等死后马上就能下葬。

有些皇帝活的时间短,到死陵墓都没修好。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暂时把灵柩停放在专门的宫殿,等陵墓修好在下葬。

原本的世界李渊死后五个月才下葬,李治死后将近一年才下葬。

不过这一世的情况好了许多,前几年关中大旱朝廷大兴土木以工代赈。除了修筑了永安宫,还把李渊和李世民两人的陵墓给修了个七七八八。

所以这一世李渊驾崩后并没有停尸,而是在三十六日之后直接下葬。至此国丧才算结束,各种禁令被取消,朝廷也再次全速运转起来。

因为李渊驾崩,许多事情都陷入了停滞阶段。比如道一级衙门的建设,道牧和别驾必须李世民亲自任命,他没时间就暂时搁置了。

还有土地和人口清查工作、打拐工作都因为国丧暂时停止。

现在他顺利下葬,这些工作都被重新启动。为了补上工作进度,大家甚至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而因为他驾崩稍微降温的关于华夏文明的大争论也再次重启,甚至比之前闹的更加厉害。

想想也是,国丧的原因大家都憋了三十多天,心中早就构思了好几篇文章。这会儿解禁,自然忍不住要一股脑把想法都表达出来。

而且经过时间酝酿出来的文章更加的精辟,许多岳山看了都忍不住拍案叫好,甚至亲自写文或赞扬或驳斥。

就在这时候,王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找了过来。

“怎么了?”岳山问道。

“最近有许多和华夏文明无关的文章投递过来,我审阅过后发现很多都有可取之处。我有心采纳,可如此一来就要减少‘华夏文明’相关文章,妨碍到你的计划,所以愁啊。”王绩道。

对此岳山并不奇怪,文人都有展示自己的**,以前他们只能参加文会、和同窗交流——这也是渭水书院的辩经大会如此兴盛的原因。

现在有了渭水学报这个更大的舞台,必然会有人想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

而且一家成熟的报纸必然不能只刊载某一类型的文章,这样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华夏文明确实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兴趣。一开始看相关的辩论会觉得有意思,看多了就会觉得无聊,想看看别的文章,或者想在上面发表别的文章。

他也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办法。

“别的文章多吗?”

“很多,比华夏文明相关的文章还要多。”

“都是什么类型的?全是读书心得吗?”

“不是,还有投递诗词赋的。”

岳山点点头,这才把自己想到的办法给拿出来:“增加报纸的版面。现在只有一张四个版面,再增加一张就可以了。”

“一张专门刊载华夏文明相关文章,另一张刊载别的内容。你以为如何?”

对他的这个方法王绩并没有感到惊讶什么的,好像早有预料,只听他说道:“可这样一来成本就增加了,售价增加会不会引起读者的不满。而且两张不同内容的报纸是一起卖还是分开卖?”

“还是十文钱一份,不要涨价。报纸最忌讳价格波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变动价格。”岳山摇头道:

“肯定要两张一起卖,哪有一份报纸分开卖的。你见过谁把一本书拆开一页一页卖的吗。不管他们喜不喜欢都必须合在一起卖。日后在增加版面,也必须合在一起卖。”

王绩道:“本来就不赚钱,现在又多一张纸成本增加了,赔的更多,书院可赔不起。”

岳山揉了揉脑门道:“这才是你过来找我的真正目的吧?”

增加版面这么简单的事情王绩怎么可能想不到,还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过来,只能是别的原因。

王绩轻笑道:“呵呵……别这么说,多伤感情。”

岳山都懒得吐槽了,道:“我会给造纸作坊的人打招呼,让他们以成本价给报馆提供纸张。”

王绩提醒道:“还有墨。”

“行行行,连墨也成本价行了吧。”岳山无奈的道。

王绩这才露出计谋得逞的笑容,道:“我就知道你不是小气的人,哈哈……我替报馆的同事对你表示感谢。”

……

因为李渊传记的原因,渭水学报一炮而红成为当下影响力最广的信息媒介。

围绕它甚至还诞生了一门生意——很多地方学报都没有正常的销售途径,那里的人很难及时看到最新一期的报纸。

为此有不少商贩专门跑到有学报销售点的地方购买报纸,然后高价转卖到这些地方。

甚至生意还不错,养活了不少二道贩子。

也正是借着这些二道贩子的力量,学报才能真正的突破地域限制,销售到全国各个地方。

学报的销量也一涨再涨,最新一期的销量达到了十二万份依然供不应求。

渭水学报的影响力也被许多人所重视,见朝廷始终没有采取限制行动,不少人开始试着发行属于自己的报纸。

半个月的时间大唐各地就多了十几家小报。

就在这个时候,早就做好准备的朝廷终于出手,在礼部设立了出版司,转本官吏书籍和报刊的发行工作。同时还推出了报刊发行条例。

办报必须要有州道两级衙门的担保,然后来礼部申请许可证,拿到许可证才允许创办报纸。

如果报纸出现违法乱纪的内容,提供担保的州道两级衙门也承担连带责任。这一下就杜绝了百分之九九点九九九九的人的办报可能性。

而且也会让州道两级衙门主动关注所在地的报社,一面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承担责任。

报纸的内容也做出了规定,罗列了十大类不允许刊载……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