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文唐 > 707 探险队归来

文唐 707 探险队归来

作者:步兵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36

707 探险队归来

李世民也笑了,道:“要不是宾王提醒我差点把这事儿给忘了。上次说给他晋封大家都认为时机不合适,现在总可以了吧。”

其他人还没来得及表态,岳山反而提前站出来道:“爵位是朝廷能封赏的最好奖品,要谨慎予人才行。就算我的功绩足够了,也必须找个合适的机会合适的理由进行封赏。”

“我觉得探索东胜神州获取良种的功绩给孙福才封侯已经可以了,在给我晋封公爵就有些过了。”

“不是我谦虚,诸位且想,我们即将开始大航海时代,必然会有更多的神奇作物和岛屿被发现。到那个时候朝廷如何封赏?所以有些规矩必须提前立好,后面才好依此行事不至于出错。”

“我的功劳大家都知道谁也抹除不了,日后找个更好的机会晋封更加名正言顺。远的不说,过两年灭高句丽就是最好的机会。”

听到他主动推辞,众人皆敬佩不已。侯爵再进一步就是公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天差地别。

多少人用命都挣不到的东西,送到嘴边了他居然自己推辞,这种胸怀都足够让人佩服。

“岳候之胸怀某自愧不如,佩服佩服。”房玄龄道。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敬佩之情。

见他自己都推辞了,李世民也不好再坚持,但对他谦虚的态度非常满意,于是拍板道:“好,征伐高句丽的时候你就跟在我身边,少不了你的灭国之功。”

“谢圣人。”

李世民的话透露出他要亲征的想法,但没人劝阻。开玩笑,天策大将军出征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太子李承乾已经成长起来。说句难听点的,就算他在前线有个闪失,大唐也能正常延续下去。

……

一个不知道从哪传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棣州海军一支舰队在海外发现了良种,亩产可达五石以上。

亩产五石的良种?

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太扯淡了。岭南那边的大米产量够高的了,可也就两三石的样子,这直接就翻了一倍,太夸张了。

可这个一看就不靠谱的消息却越传越广,越传越像是真的。连具体的形状都传出来了,还说正在运往长安的路上,不日即可抵达。

百姓们也变得将信将疑起来,万一呢,万一是真的呢。那可是亩产五石的良种啊,能让大唐的粮食产量翻一翻。

这是什么概念,大家都懂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传播这个消息,随便找到地方都能听到关于良种的讨论。还有人忍不住去城外码头蹲守,等待着那支传说中的舰队。

朝廷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御史台,他们上奏李世民,申请彻查此事,看是有人恶意造谣还是别的什么。

如果是之前闻风奏事的时期,这些御史肯定会直接弹劾棣州水师造谣生事什么的。

但朝廷现在万事讲究证据,御史也不能听信留言随意弹劾人。这些御史的奏折就变得平和了许多。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行到的是,李世民直接说此事不用再查,他已经知晓。良种是真的,就在来京的路上。

这下整个朝堂都轰动了。

有人怀疑,有人将信将疑。有人干脆直接说刘仁轨欺君什么的,天下怎么可能有亩产五石的良种。

李世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是真是假过两天自然就知道了,没必要这么早就下结论。

这句话算是暂时把争议给压了下去,但不少人已经做好了准备,等那支所谓的舰队来到长安城,他们马上就把对方弹劾到死。

而朝堂上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长安城也瞬间就炸了锅。

百姓们更加淳朴,大多都愿意相信有良种,连圣人都开口说了还能有假。有少数怀疑的,也是嘴上说着不可信,实则心中也殷切希望是真的。

怀疑的、不信的,反而是读书人占大多数。这也证明了越是懂的多的人就越不愿意相信超出常识的东西。

但不管信不信,此时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着那支舰队的到来。

那支舰队并没有让他们久等,第三天就停靠在了渭水河畔的官府专用码头。

得到消息的李承乾和岳山大张旗鼓的前去迎接。

良种进京了,大家快去看啊。一声呼喝,无数人拥挤到渭水河畔前去观看良种。

万人空巷原本是一句形容词,但此时已经不足以描绘当前的情况,十里空巷才比较恰当。比起上次迎接刘仁轨回京,人数多了百倍不止。

李承乾和岳山就是在这些人的瞩目下一路来到渭水河畔,见到了孙福才和数百名伟大的战士。

“太子殿下驾到。”

“清水候驾到。”

有官吏扯开嗓子吆喝道。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清水候。”在孙福才的带领下,众人一起朝两人见礼。

李承乾也有些激动,上前搀住孙福才道:“诸位将士免礼。”

“谢殿下。”

“辛苦了。”岳山这才上前说道。

见到岳山,孙福才心一酸差点落泪,但还是克制住正色道:“孙福才幸不辱命,成功取回良种。”

“好好好,你们都是大唐的勇士,大唐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的功绩。”岳山道。

他看着这群人,一个个皮肤变得黢黑,手上脸上布满了皴裂的伤口,有些甚至还在往外渗血。他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这些都是时代的勇者和先驱啊,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微薄力量,为华夏文明的繁荣昌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说他们都是伟人一点也不为过。

“良种何在?”李承乾迫不及待的问道。

“殿下,这就是良种。”孙福才伸手一指身后的三个大箱子说道。

这事儿不用岳山交代,在棣州的时候刘仁轨他们早就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自然不会用简陋的框子装良种,用的全是珍贵木材打造的箱子。

“打开我看看。”李承乾几步走到箱子前,岳山也跟了过来。

“打开箱子。”孙福才大声吆喝道。

几个早就准备好的士兵掀开箱子的盖子,露出了里面的东西。

岳山抬头望去,眼眶顿时就红了。看到了,终于再次见到了这熟悉的东西。红薯,土豆,玉米……

李承乾也是激动不已,想伸手摸又不敢,最后目光看向岳山:“老师,这就是您说的良种吗?”

“是……是的。”岳山语气都有些哽咽了,抽了抽鼻子稳住情绪,才详细介绍道:“这个是玉米,你看它的颗粒是不是比黄豆还大,磨成面做成饼合适煮汤都能充饥……”

“这是红薯……块头大吧……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也可以做能菜,还能晒干了磨成粉……但只能当辅食,吃多了伤身体。”

他又指着最后一个箱子道:“这一箱子是土豆,也就是我说的亩产五石以上的良种。能当菜又能当饭……”

“真的是良种,哈哈……真的是良种,天佑我大唐也。”李承乾激动的忍不住高呼道。

他高喊的声音实在太大,以至于远处围观的老百姓都听到了。

“太子殿下在喊什么?良种,一定是良种。”

“我也听到了,是良种,真的是良种。”

“良种是真的,良种是真的,我们百姓有福了。”

良种是真的,这个消息通过人群一层层的往远处传递,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人群开始狂呼起来。

李承乾也听到了呼喊声,兴奋的脸都红了,一挥手道:“来人,把良种摆好,我们进京。”

跟着他们一起过来官吏马上把三箱子良种抬到了一座步撵上——这是李世民的御撵,专门拿出来迎接良种入京。

“起。”随着一声吆喝,步撵被抬起。

“走,诸位将士和我一起进京。”李承乾大声道。

李承乾和岳山走在前面,身后就跟着孙福才等人,装着良种的步撵跟在后面,最后面则是打包好的其它物品。

路边挤满了欢迎的人群,他们经过那里,就会受到那里的百姓一致的欢呼祝福。

孙福才等人哪经历过这样的阵仗,大半人都激动哭了,剩下的人也飘飘不知身在何处。

这一刻探索路上的所有辛苦都觉得值得了,甚至再让他们跑一趟都愿意。太子亲迎、长安城数万百姓夹到欢迎,这是之前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成真了。

这注定是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且子孙后代都将以此为荣。

与之相比起来,路上遭遇的那点危险又算得了什么呢。

装良种的那三个箱子的盖子并没有盖上,就这样敞开着,沿途百姓纷纷踮起脚尖观看良种的模样。

“看到了看到了,怎么有三种?”

“哪个是良种啊?”

“应该是第一个,你们看那个粮食的颗粒多大多饱满,比黄豆都大,一看就高产啊,五石真的有可能。”

“肯定的,颗粒大才压秤,就是不知道味道怎么样,好香尝一尝啊。”

“想什么呢,这可是良种,你全家的命加起来都不值那一颗种子。”

“这可是种子,怎么能吃呢。没听老话说吗,饿死爹娘不吃种子粮。”

“对对对……”

“后面那两个箱子里装的是啥呀,看上去个头更大呀。”

“不知道,和良种放在一起,应该也是刚发现的新吃食,我觉得应该是做菜用的。”

“别管是什么东西,能充饥就是好东西。看那两样的个头,产量少不了。”

“真是天佑我大唐呀,一次发现三样粮食。”

“天佑大唐……”

“天佑大唐……”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喊起来,声音越传越远,永安宫大殿之上都清晰可闻。

天佑大唐?

正在宫里焦急等待的群臣听到这样的呼喊声大致也猜到发生了什么。可……难道良种是真的?要不然百姓不会这么高兴啊。

越来越多的大臣改变了想法,一种喜悦的氛围开始弥漫……良种是真的,那可真是天佑大唐啊。

不少人把袖子里的奏折往里面塞了塞,回家就烧成灰绝对不能给别人看见。

……

一路来到皇宫,除了孙福探索队其他人都很兴奋,这就是传说中的皇宫啊,没想到这辈子能有机会进来。

即便是孙福才自己也是感慨万千,自己终于以另一种身份重新来到这里,当初认为不切实际的梦想真的实现了。以至于让他觉得有些不真实。

李承乾和岳山前去复命,不久大太监赵蒙亲自来宣他们觐见。不可能几百人都进去,只选了几名代表。

十几名禁卫则抬起木箱跟在后面。

走在路上的时候赵蒙崇敬的道:“孙……校尉,你是我们所有力士的榜样和骄傲,请受我一拜。”说着就行了一礼。

孙福才可不敢大大咧咧的受这位大太监的礼,连忙让开半个身子道:“赵太监太抬举了,我也只是奉命行事。说实话现在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梦里一样。”

赵蒙笑道:“呵呵,想想十几年前的天下大乱,再想想现在,可不就是在梦里吗。”

不一会儿就到了宣政殿,赵蒙先进去通禀,孙福才等人则留在门外等候。

“孙校尉,你紧张吗?”陆盎正小声道。

“我还好,别紧张,对待有功之臣圣人很仁慈的。”孙福才安抚道。

“可……我还是紧张。”陆盎正用颤抖的声音说道。

“是……是……是呀,我……我……我浑身发抖。”另外几个选出来的代表也说道。

“咳咳。”孙福才正想安抚他们几句,忽听旁边站岗的小力士干咳一声,然后给了他一个歉意的眼神。

孙福才马上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让大家不要说话,然后悄悄的朝那名小力士拱手表示感谢。

把那名小力士兴奋的差点没笑出声来,可见赵蒙说所有力士都以孙福才为榜样并不是吹嘘之言。

就在这时,殿内传来呼喝声:“传孙福才、陆盎正等觐见。”

孙福才脸色一肃,当先走了进去。一开始他还习惯使然的垂着头往里走——之前在宫里当差的时候就这样。

刚走两步刘仁轨的叮嘱就在耳边响起:你是探险归来的大英雄,是棣州水师的代表,必须要昂首挺胸的去见圣人。

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起一股豪情,胸膛直直的挺起目光平视,无视群臣的瞩目一路走到殿前。

“臣孙福才拜见圣人,圣人福寿安康。”

“免礼。”李世民威严的声音从高处传来。

接下来就是一番见礼问答什么的就不赘述了。

简单问话结束之后李世民终于问到了众人最关心的事情:“良种何在?”

已经适应的朝堂环境的孙福才指着三个箱子道:“就在箱内,臣这就打开给圣人看。”

说完孙福才把三个箱子一一打开,群臣无不伸着脑袋往这里看。李世民远远的看着,发现不是很清楚,干脆也不讲什么礼节了,直接起身走了过来。

“哪个是亩产五石的良种?”

“这一箱就是亩产可达五石的土豆。”孙福才指着中间那个箱子道。

李世民走上前来,从箱子内取出一个土豆仔细端详起来,越看越是开心。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拿一些给众卿家也瞧一瞧。”

“喏。”跟在后面的赵蒙马上用自己的衣服下摆装了一些土豆给群臣观察。

长孙无忌、房玄龄、杨师道、魏征……一个个都兴奋不已的伸手拿出一颗仔细观察,那模样就好像是在看瑰宝。

大约过了一刻多钟,朝中大臣都看过之后李世民才问道:“孙……校尉对这土豆了解多少?产量真的能超过五石吗?”

孙福才胸有成竹的道:“臣询问过当地土民,每一株土豆秧可结这样的果子三至五颗,一亩地可种植四千余株。”

“一颗鸡蛋大小的土豆重量可达一两半,一株按照平均四颗果计算就是六两。四千株苗可产土豆千五百斤。”

“除去残次品和管理不当造成的减产,至少也有千斤产量,亩产远远超过五石。”

听到这个数据朝堂犹如炸开了锅一般变得吵闹起来,大家脸上同时露出怀疑和兴奋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

怀疑的是真的有他说的这么高产?兴奋的是他各项数据说的头头是道不像是假的……

关键是土豆他们亲眼见到了,一颗就算没有一两半也差不了多少。要是真按照他说的数据计算,亩产已经不是五石,而是十石。

这个数字只是想想他们就觉得像是在做梦。

感觉在做梦的不只是他们,还有李世民,怎么说好的五石变成十石了?他反而有些不敢相信了。目光忍不住朝岳山看去。

岳山知道自己必须要站出来了,于是来到李世民身边道:“孙校尉的计算没有问题,土豆的亩产确实可以做到如此。”

“只是他说的是理想状态,每个人种地的水平有高有低,有些地肥沃有些贫瘠……所以我们保守一点预估,五石是没问题的。”

众人这才点点头,觉得岳山说的这些更靠谱一点。他们真的不敢奢望太多,五石就满足了。

接下来岳山却又语出惊人的道:“但五石绝对不是土豆的极限,甚至十石也不是。”

见众人的目光都转了过来,倾听自己讲话,岳山继续说道:“这些土豆原来的主人是一群土民,他们非常的愚昧落后,根本就不懂什么种植技巧,都是把种子种在地里任凭生长。孙校尉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孙福才点头道:“确实如此,那些土人非常落后,有些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种植技术比大唐周边的蛮夷也强不了多少。”

岳山这才继续说道:“了解过耕种的人都知道,精耕细作可以让产量变得更高。而一代又一代的筛选良种,也能让庄稼变得更好。”

“比如菘菜,原本叶子是散开的,经过培育选种叶子向内包裹个头变大,产量翻了一倍还多。”

“现在这些土豆还是比较原始的状态,还有很大的培育发展空间。仔细培育,不用几年产量超过十石没有任何问题。”

不少知道菘菜变化的官员纷纷点头,并把这个变化告诉身边不知道的官员。有了实际的例子,众人开始相信岳山说的话,然后自然是更加兴奋。

亩产五石已经足够让人惊喜的了,没想到还能增加,而且还是增加几倍。这……他们已经不敢往下想了。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可信度是不一样的,孙福才就算把嘴皮子说破这些人该不信还是不信。岳山的话就算没有任何证据他们也会信一半,更何况他说的还条理分明。

李世民也开心啊,连声叫好。

其实别看岳山嘴上说的厉害,其实刚看到土豆的时候他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太小了。

前世那些土豆小的也比成人的拳头大,大的能和砖头差不多。可眼前这一箱子,普遍都是鸡蛋大小。和前世根本就没法比。

他自然知道原因所在,前世那些都是基因改良之后的优质品种,亩产四五千斤。现在这些还是未经过改良的原始土豆,产量自然远远不如。

还好当初他保守了一点只说了亩产五石,要是敢吹三五十石,估计这会儿就要被打脸了。

很快有人发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出声问道:“岳候对土豆好像很了解?”

岳山笑笑没有说话。

孙福才则主动站出来说道:“良种所在就是岳候告诉我的,我们就是按照他的指点才能在万里海外取回此良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