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文唐 > 770 禄东赞的困境

文唐 770 禄东赞的困境

作者:步兵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36

770 禄东赞的困境

吐蕃使节团来长安觐见天子了?还是求和的?还要称臣纳贡?

听到这个消息岳山既惊讶又觉得理所应当,这是综合国力差距带来的必然结果。

前世大唐的重心一直在草原、在高句丽、在西域,对西南高原地区没有多大的关注,放任了吐蕃统一高原的行动。

当吐蕃扫平所有对手统一高原,开始尝试干涉世界格局的时候,在去遏制已经晚了。

面对高原天险,大唐能做的就只剩下防御,基本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

纵使大唐在局部战争中屡次击败吐蕃,也不得不和对方‘约为兄弟之国’。甚至还首次用公主和亲,开启了大唐和亲的先例。

要知道之前薛延陀的可汗、西突厥的可汗一直想求娶大唐公主,都被李世民给否决了。

如果不是拿吐蕃没有任何办法,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把公主嫁过去的。

不管后世的历史如何粉饰,对当时的大唐君臣来说,这次和亲就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屈辱。

这一世的情况就不同了,大唐的国力更加强大。

岳山还给松赞干布打上了‘天命之子’的标签,是上天派下来和李世民争天下共主这个位置的。

大唐提前十来年就开始关注吐蕃局势,李世民更是把松赞干布祖宗十八代都查了个清清楚楚。

对松赞干布的事迹了解越深,就越会让人觉得他是天命之子。没办法,这个人拿的真就是主角剧本。

同样作为主角的李世民自然把他视为大敌,提前十来年就开始布局。

先是连年往青海道迁徙人口适应当地气候,然后从这群人里招募适应高原的军队。

等到吐蕃开始统一高原的时候,不惜代价的扶持宝髻和象雄这两个同样是高原大国的势力,甚至直接出兵帮忙。

这里就不得不称赞松赞干布的雄才伟略,即便有大唐的扶持,宝髻和象雄两国依然处于劣势地位。

甚至大唐直接出动了一支万人的军队,也才勉强把局面僵持下来,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果。

然后大唐就换了一个思路,既然通过战争打不垮你,那就从国力上拖垮你。

海量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给了宝髻和象雄两个国家,粮食、武器装备等等,全都是免费的。

条件就是在你们国内宣扬大唐的仁义,告诉你们的国民大唐是你们的宗主国,顺便把《华夏文明》这本书当成官员士人的必读书籍。

对于宝髻和象雄两个随时面临灭亡的国家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啥?你说文化入侵?

我们两个国家就没啥文化底蕴可言,何谈入侵。

大唐是天朝上国,华夏文明居然说我们和唐人一样都是华夏后裔——还有这种好事儿?

从今以后我就是一名光荣的华夏子孙了。

于是大唐出钱出粮,宝髻和象雄两国出人,一场针对吐蕃的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就此拉开。

老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唐在这场战争中的消耗比达到了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甚至两千的程度。

一个非常准确的数据统计,在古代军粮运输超过一千里损耗就达到百分之九十,大部分被运送粮食的人路上吃了。

也就是说一百斤粮食从大唐运送到宝髻和象雄就只能剩下十斤甚至更少。

没关系,大唐家底儿厚耗得起。

岭南粮仓就不说了,去南越之南那些小国几个玻璃瓶子,一匹秀美的丝绸,一座外表豪华镶满珠宝的座钟……都能轻易换一船粮食回来。

虽然一年三岔的占城稻口感不好,可对于宝髻和象雄来说有的吃就不错了,谁还管好不好吃啊。

再说口感再不好的大米那也是大米啊,比杂粮口感好太多了。

宝髻、象雄两国一看大唐送过来的粮食一大半都是大米而不是其它的杂粮,顿时就感受到了大唐那浓浓的诚意。

好人呐。

然后和吐蕃打起来更加的积极勇敢。

就是靠着这种堪称奢侈的消耗战,大唐活活拖垮了吐蕃。据说吐蕃国内百业凋敝,连前线的主力军队都开始缩减口粮了。

在这么下去,不用打他自己就崩溃了。

这些事情岳山都是从李世民那里了解到的。虽然他辞官了,但地位还在那,各种机密消息都能接触到,甚至有时候李世民还会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这次吐蕃求和李世民倒是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岳山也没兴趣过问。

他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情,完全是因为一个人,禄东赞。这位大唐人民的‘老朋友’,把大唐公主带走的男人。

岳山对他倒不是有什么意见,相反还很佩服这个人。撇开身份,这也是一位超群绝伦的大才,松赞干布最重要的战友和臣子。

同时他也时松赞干布遗志的继承者,在松死后继续稳固吐蕃政权,打击贵族强化王权。

如果后期他们父子没有专权的话,堪称完美人设,可惜没有如果。

只是岳山没有想到的是,他没兴趣理会吐蕃使节团的事情,禄东赞对他却很有兴趣,居然提出要来拜访他。

“噶尔东赞想见我?见我干啥?难道他很仰慕我的学问想到书院学习?”岳山戏谑的道。

赵蒙也笑道:“还真让您猜着了,他就是这么说的,想向您请教学问。”

“算了,我一介闲人没兴趣掺和这些事情。他要是真想进学,等哪天不当官了再来找我,书院的大门随时向他敞开。”岳山说道。

“哎呦,岳公太谦虚了,谁不知道您是圣人最信任的人,不在朝堂的宰辅,大唐的中流砥柱。”赵蒙吹捧道。

“行了行了,咱们不是外人,老赵你没必要来这些虚的。”岳山道。

一句‘老赵’让赵蒙脸上笑出了一朵花,高兴的道:“我老赵说的都是良心话。这些话也不是我说的,朝野都是这么认为的。”

岳山没和他纠结这个问题,转而问道:“圣人让你过来肯定不只是说这件事情吧?”

赵蒙收起笑容正色道:“圣人让我过来问一下您,对吐蕃这件事情您如何看。”

“一条被打断腿的野狗,圣人想怎么处置都行,我没什么看法。”岳山随意的道。

“这……我就这样回复圣人?”赵蒙迟疑的道。

“随便……算了,不为难你了,就这么说吧。”岳山道。

“好嘞,我一定一字不差的把您的话转述给圣人。”赵蒙松了口气,笑道。

岳山敢说什么打断腿的野狗之类的话,他不敢啊,转述都要小心翼翼。现在岳山说就这么回复,那就没事儿了。

而且他还不敢在岳山这里多待,事情问完之后连闲话都不敢多聊几句,因为在这里逗留时间过长也是罪。

自从前几年朝廷开始用国家法度来管理内侍开始,他们这些力士、宫女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必须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只要被抓住把柄,就会有一群外臣蜂拥而上把他们给处理了。

赵蒙这样的大太监以前哪个外臣不巴结他,就算再讨厌内侍表面也会给他面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权贵连这层面子都不愿意维持了。

最简单的例子,以前内侍和外臣有了冲突可以找皇帝哭求支持。现在双方起冲突,会有一大群外臣拿着律法找皇帝讨公道。

所以问完事情之后又闲聊了两句赵蒙就赶紧起身告辞了。回到皇宫之后一字不落的把岳山的话转述了一遍。

“岳翠岚说吐蕃是‘被打断腿的野狗’?”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问道。

赵蒙垂首道:“夏国公原话就是如此,他还让臣一字不落的转述给您。”

李世民点点头,露出了然的表情,道:“我知道了。传令鸿胪寺,解除对吐蕃使节团的限制,让他们随意行动。”

“喏。”赵蒙连忙应道。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

同时他心中也感慨不已,这群大人物心机深沉每一句话都藏着玄机啊。

本以为只是贬低吐蕃的一句话也暗藏着重要信息,自己这个传话的人却一点都没听出来,而圣人却能马上明白。

以后还是要夹着尾巴做人啊。给圣人办事的时候一个多余的字都不能说,要不然指不定就栽在哪句话上了。

吐蕃使节团进入长安之后就被困在了鸿胪寺的番邦院,别说见到李世民,连出门都做不到。

禄东赞想尽了一切办法,重金贿赂、装病等等,都没有能跨出大门一步。

打着学习的幌子请求去见岳山也是病急乱投医想到的方法之一,本来没抱什么希望。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早上才刚刚把这个想法报上去,下午门口的守卫就撤走了,只留下几个门卫。

他去打听情况,没人搭理他。试着往外走,都迈出大门口了也没遇到阻拦。要知道以前他们还没靠近大门就被守卫给喝退了。

他得出了一个让他很激动的结论,他们暂时自由了,大唐解除了对他们的人身限制。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总归是个好的现象。

于是他就按照计划去拜访大唐的权贵,并奉上金银美女以作贿赂,只是游说的结果让他喜忧参半。

枢密院的重臣全都拒绝了他的拜访,连面都没见着。文官系的宰辅倒是见到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马周等人,但都是顾左右而言他,根本不提休战的事情。

倒是清流和御史,很多都被说说动了。尤其是涉及到大唐为了这场战争付出的钱粮是多么庞大之后,不少人当场表态,只要吐蕃称臣纳贡他们就会上书停战。

但禄东赞很清楚,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占据大多数的中低级官吏,而是站在最高层的那一小撮人。

比如夏国公岳山这位赋闲在家的人,他一个人的意见就能顶的上半个朝堂,甚至可以说能左右皇帝的想法。

禄东赞自然也去拜访过岳山,可人家根本就不理他,所有的拜帖都石沉大海。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甚至孤身去堵了三天门,最终只得到了一句回复:

朝堂的事情不要来问他一介闲人,要是真心求学,等什么时候辞官了在过来,书院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他知道自己在等下去也没什么用处了,只得放弃了这个想法,改为去游说其他权贵。

随着吐蕃使节团的游说,京中渐渐起了一股流言,朝廷花费天大代价打吐蕃太不划算了。

那边地势太高,中原人过去连呼吸都难更别提生存了。且到处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连一块平整的土地都见不到,打下来有什么用,最后也只能便宜宝髻和象雄两个国家。

再说吐蕃也是大唐的藩属国,从来没有侵害过大唐的利益,这样打别人也不符合道义。

这个留言很快也传到了禄东赞的耳朵里,让他非常的高兴,这说明那些被他说动的人开始行动了。

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大唐朝廷会不会采取强制手段掐灭流言。过了许久朝廷都没有任何动作,好像没有听到这个流言一样。

禄东赞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唐皇帝似乎也想结束这场战争。但被主战派裹挟不敢轻易表态,放任流言是为了找停战的借口。

越想他就越觉得自己触摸到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就在背后悄悄的推波助澜,把流言散步的更广。

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背后煽风点火的时候。李世民接见的宝髻和象雄的使节,说情况你们也看到了,国内百姓不让我们打了。

以前我们都是瞒着国内不敢告诉他们到底消耗了多少钱粮,大部分人都认为和吐蕃作战的主力是你们两国,我们只是过去摇旗呐喊。所以百姓才没有反对。

现在狡猾的吐蕃人把这个秘密透漏出去了,好在背后煽风点火蛊惑百姓,我们是真没办法了。

你看弹劾这件事情的折子都有上千本了,我们是真的没办法了。

宝髻和象雄两国的使节吓了一大跳,这没有大唐的扶持他们肯定打不过吐蕃啊,可不能让他们撤走啊。就苦苦哀求陈述厉害关系。

李世民就顺势说出了最终目的,继续打可以,但要给群臣一个交代,以后的物资支援要减少了。

宝髻象雄两国的使节纵使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他们内心深处也松了口气,少点就少点吧,比不支援强啊。

把他们打发走之后李世民才在群臣的‘劝告’下,‘勉为其难’的接见了吐蕃的使节团。

经过几番艰苦的谈判之后达成了共识,停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