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文唐 > 797 沙里淘金

文唐 797 沙里淘金

作者:步兵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36

797 沙里淘金

老韩原本是工部在籍的工匠,也就是俗称的匠籍,祖祖辈辈都在给朝廷修河治河。

上面的官吏仁慈他们的日子好过点,上面的人但凡刻薄一点他们的日子还不如牛马,想摆脱现在的身份另谋他业的机会都没有。

匠籍的枷锁套在身上,不光他自己要这样过一辈子,子孙后代都要这样过一辈子。

每每想起匠籍的身份,他都无比痛恨,为什么祖上要当工匠?为什么要让他生在这样的人家?

就在他以为自己也要这样过完一辈子的时候,朝廷一道旨意取消了匠籍,放还了匠人自由身。

那一刻他的欣喜无以言表,反正回家之后就给李世民立了个长生牌位,每天早晚一炷香祝福圣天子平安长寿。

获得自由身之后老韩并没有放下自己的手艺,不是他不想改行,而是……

因为工部用高价返聘他们去工作,干同样的活,获得的钱粮是之前的几十倍。

而且以前骑在他们头上耀武扬威的吏员们,见了他们别提多客气了。

总之一句话,他们给的太多了。

现在老韩纠结的不再是要不要继续干河工的活,而是要不要把这个技术传给孙子。

这天他正躺在院子里晒太阳,就听门外有人大喊:“老韩,老韩,你在不在?”

听声音他就知道是谁,回道:“老刘是吧,我在呢,门没锁你进来吧。”

老刘是他的同乡也是同事,只不过老刘的孙子争气,前年考中了渭水书院。

但这并不妨碍两家的关系。

老刘兴冲冲的跑进来,见他的样子就说道:“你怎么还躺着呢,出大事儿了。”

老韩噌的一下就蹿了起来,道:“出什么事儿了,难道朝廷要反悔。”

老刘被噎了一下,没好气的道:“你想什么呢,匠籍都取消多少年了怎么可能还恢复。再说你看我的表情像是坏事吗。”

老韩这才松了口气,重新坐下道:“什么大事啊,难道你孙子被夏国公相中收为弟子了?”

老刘气道:“能不能好好说话,不能我走了。”

老韩道:“你看你这人,怎么还急起来了。你说吧,我听着呢。”

老刘这才说道:“夏国公搞了个博物院你知道吧?”

老韩疑惑的道:“博物院是个什么东西?夏国公那可是神仙子弟,他弄出来的东西肯定不简单,你又没有机会进去,这么兴奋干嘛。”

老刘道:“谁说没机会进?渭水学报都说了,博物院广纳百工贤才,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去报名。夏国公亲自考核,只要通过就能进博物院。”

老韩如碧蛇蝎的道:“那不是和匠籍一个样吗,我不去我不去。”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老刘解释道:“怎么能一样呢,不一样。我孙子说了,加入博物院就相当于有了官身,享受当官的待遇。”

“只是我们平时干的活还是和以前一样,不用去治理百姓。上面人让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上面没任务我们就自己研究自己的手艺。”

老韩不信的道:“天下还有这种好事儿?你几时见过咱们这种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当官的?那都是读书人的事儿,轮不到我们,别瞎想了。”

老刘道:“怎么能叫瞎想呢,报纸上都说了,不需要会读书识字,只要有一技之长能通过他的考核就行。”

“考核也不是让你写字,是把你最擅长的手艺表演给他看就行。”

老韩道:“我是修河的又不是做木工的,怎么表演给他看?难道还能徒手挖一条河不成?”

老刘也气了,道:“别那么多废话,就说你去不去吧。”

老韩毫不犹豫的道:“去,干嘛不去,万一成功了呢。”

……

泉州海商云集,有钱人多的数不清。但要说最有钱,绝对有钱府的一席之地。

当年钱家还只是一般的富商家庭,但他们的家主钱多多赌上所有资产从刚开业的琉璃馆拿下了好几件琉璃,并和琉璃馆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之后他把琉璃运送到天竺换回了一船金银。

从此钱家的发展就迈入了快车道,家产像是吹气球一般膨胀。

后来朝廷开发南洋,钱多多又主动献出了钱家花费无数心血探索出来的航海图。

又和水师攀上了关系,家族的商船跑的更远,生意也做的更大。

但现在要讲的不是钱多多,而是他的孙子钱保玖。

钱保玖是钱家第四代长子长孙长重孙,打小就机灵,学什么东西都是一教就会,被家族寄予厚望。

钱多多甚至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可就是因为如此反而坏了事儿。

这孩子天南海北跑了个遍,居然对什么气候地理产生了兴趣。

比如别人看到‘橘生南则为橘,橘生北则为枳’想到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他想到的是为什么橘子到了北方就变成枳了呢?

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气候?水文环境?

钱家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扭转他的这个想法,后来干脆就不管他了。就当是养了个废人吧,反正钱家最不缺的就是钱,养得起。

于是钱保玖就彻底放飞了自我,动用家族的力量四处收集各种相关书籍,研究地理和气候情况,甚至还跑过去实地考察。

后来王绩他们在广州建了一所广州书院,他时不时的就会跑过听课,并请教问题。

只是他的问题大多都无人能解答,那些先生只能无奈的告诉他,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去渭水书院,那里有各种高人,还有学究天人的夏国公。

从此他就多了个目标,去长安渭水书院。

只是他的家人这次并没有支持他。

一来是不放心他去那么远的地方。二来是觉得他研究的那点东西自己关起门来玩就行了,拿出去会被人笑话。

钱保玖的计划就这样一次次被搁浅,直到今天,新一期的渭水学报送到。他在上面看到了被他视为偶像的夏国公,还得知了博物院的消息。

不论出身,不论是否会写字,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去面试,通过考试就可以进入博物院为官。

看到此处他做出了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决定,离家出走,去京城,找夏国公。

他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懂的迂腐书生,从小就和爷爷一起经商,后来又经常出门到处考察,生活经验非常丰富。

他先是规划好了出行路线,然后又借口去几百里外的一处地方去考察从父母那里要了一些盘缠。

一切准备就绪,他留下一封书信就搭上前往长安的商船。

……

渭水学报作为此时全国销量最大的报纸,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博物院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全国。

然而事实上岳山很清楚,这东西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报纸的针对群体还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读书人阶层,广大的乡村是无法覆盖到的。

而当前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抱着当官才是唯一正途的思想,愿意投身其他行业的很少。

但岳山还是坚持做了这个广告,目的有三个。

一是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天下的读书人,就算你不做官一样有出路。

二是给那些不想做官想研究理工的读书人一个信心,告诉他们理工一样可以出人头地。

三就是广撒网了,必然会有一些读书人想法和大众不同,他们就喜欢研究百工之事。还有就是这件事情通过口口相传也必然会传到一些匠人耳朵里。

到时候只要有百分之千分之一愿意来的,都是赚到了。

事实上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乐观的多,学报刚发行三天后就有人找了过来。

“俺是修桥类,修了一辈子桥了……”

“我是打铁的,祖传的手艺……”

“我是种地的,种出来的庄稼产量比别家高……”

“……”

就是这质量有些让人堪忧,也不知道消息传到他们耳朵里变成了什么样子,反正自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的都来了。

就像前边那个修桥的,他修了一辈子桥,也就修了两座横跨小溪的木桥。

接连面试了两天都没一个合格的,反倒是把自己累的口干舌燥,岳山一度怀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错了。

就在这时候又来了两个人,四五十岁的年纪,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岳山心中一惊不抱希望了,但还是打起精神问道:

“你们两个有什么特长?”

见他们一副茫然的样子,就解释道:“你们擅长做什么。”

“哦。”两人恍然大悟,其中一个老头说道:

“回……回贵人的话,我叫韩根儿他叫刘毛,我们两个会修河,修了几辈子的河了,黄河口子都堵了好几回。”

一听黄河口子都堵了好几回,岳山精神一震,难道真来人才了?这才正式打量两人,看样子就知道是一辈子的老工匠了。

虽然神情有点惶恐,但眼睛却有光,是那种对自己的手艺自信的那种光。

“我问个问题,黄河为什么这么多泥沙?”

这两人正式老刘和老韩,听到这个问题面面相觑,最后老刘苦笑道:

“夏国公你真是为难我们了,这黄河上游我们也没去过不敢说。不过我们知道泾河的水为什么浑浊。”

岳山更有兴趣了,道:“哦?老先生请指教。”

老刘道:“听我们祖上说以前渭水浑浊泾水清,是近几十年才变成泾水浑浊渭水清。我和老韩去那边打听过,发现最近几十年朝廷往泾水上游迁移了大量百姓。”

“百姓们把地面上的树木都砍伐了在那里开垦农田,树木可以……那个可以……可以……就是有树木地上的土不容易被水冲走。”

“现在地上的树啊草啊都被砍光了,就没办法保护地上的土了。遇到阴天下雨土就被冲到河里顺流而下,泾水就变浑浊了。”

岳山听的那叫一个兴奋,泾渭分明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哪条河清哪条河浑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前世为此还引起不少争论,大家都拿着自己的证据证明对方是错的。实际上大家都没错,泾河和渭河在不同的时期,浑浊是有变化的。

当朝廷在泾河上游安置百姓大规模开垦农田的时候,就是泾河浑浊。当朝廷决定荒废这里,就会变的渭河浑浊。

但这个道理直到后世才有人总结出来,眼下这两个老河工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判断出了泾河浑浊的原因,那绝对是实践出真知。

由此可以看出,绝对是那种有真材实料的人。

“好,你回答的不错,还有吗?只要是关于治水的,随便什么样的想法都行。”

眼见风头都被老刘出了,老韩有些着急,扯了扯他的衣服。老刘意犹未尽的闭上了嘴巴,把说话的机会让给了老韩。

“回夏国公的话,泾河的泥沙太多沉淀在河底会抬高河床,增加决堤的危险,必须要想办法清理河沙。”

“黄河水患也是如此,泥沙太多都沉淀在河底了,光靠加高河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现在黄河比地面还高,一旦决堤几乎无法封堵。所以我认为治黄河要先治沙,把沙治下去才是长久的法子。”

治黄先治沙这个口号岳山自然也是知道的,但从大字不识一个的老河工嘴里听到还是挺新鲜的。

“那有治沙的办法吗?”

老韩说道:“我们倒是想过一个法子,就是不知道行不行。”

岳山鼓励道:“不管行不行,先说来听听,万一可行了你就立大功了。”

老韩道:“就是每隔一段距离修一个水闸,时不时的把水闸提起来利用水流的冲击力把沙子带出去。”

说完两个老头忐忑的看着岳山。

岳山缓缓的点点头,道:“你们两个对治水方面的了解确实很深,恭喜你们通过考核。”

“啊?”两老头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愣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惊喜的道:“我们通过了?”

“谢谢夏国公,谢谢夏国公……”

成功找到两个堪用的人才,让岳山精神大振,觉得这些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玩意儿就和淘宝一样,过程很累,但发现宝贝的时候那种喜悦也是骗不了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老韩和老刘自然也有,他们的圈子就是以前工部名下的匠户圈子。

两人被夏国公看中加入博物院为官的消息瞬间就传遍了整个圈子,不但惊呆了一众同行,连工部的官吏都瞠目结舌。

不少人都忍不住升起了一个想法:时代真的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