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五百九十四章 太子之位

苟出一个盛唐 第五百九十四章 太子之位

作者:苍穹之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33:14

第五百九十四章 太子之位

在兴唐府停留几日,风雪稍停,便回到长安。

虽是寒冬,长安却热火朝天,解决了辽东,又定了漠北,大唐重拾昔日的荣光。

国家强盛,百姓就有了尊严。

李晔记得后世总有一种论调,说唐朝男子全部要上战场,天天杀来杀去,所谓盛世不过如此。

纯粹是以后世的眼光来评论这个时代。

放眼望去,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那个地方不打仗?

关键是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会跟你和平共处?

丛林中只有野兽,如果不能成为最强大的那一只,迟早会被别人吞噬。

只有成为最强最狠的野兽,才能守护自己的领地,别人不敢侵犯。

历史上就连大宋也要压着西夏打。

满清衰弱时,连朝藓都起了侵占东北的心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春秋战国的先辈们,就看清了天下的本质。

朝中文臣们其实也早有这种论调,当年刚刚恢复汴梁,就有人提议差不多了,跟李存勖隔河相望就行了,没必要让将士与百姓再去吃这个苦。

李晔嗤之以鼻。

现在不吃这个苦,以后就要掉进苦海里。

契丹、女真、蒙古随便崛起一个,中土就是尸山血海。

失去对辽东、草原的掌控,大唐每年要花多少军费多少兵力去镇守北疆?

至少这些年,李晔看到百姓脸上的愁苦越来越少,这就足够了。

祭祀了阵亡将士之后,唐军按照惯例轮流休沐。

各军主将,只要回到长安,鱼符全都上交到枢密院,没有统兵权与指挥权。

蜀王府对女尸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连大徐妃也不能确认这是不是自己的妹妹,毕竟这么多年没见了。

王家自从王建死后,在普慈的照料下,也刚刚有了起色,任何事都小心谨慎。

关键花蕊夫人又没有子嗣,要确认其身份太难了。

似乎又陷入了谜团。

不过,储君的人选要确定了,不仅朝堂上一再进谏,民间也议论纷纷。

储君的位子悬而未决,终究是个隐患。

这些年都是张承业、李巨川在后方镇着场子,一切才这么井井有条,李晔也能安心在外征战。

但他们都已经年迈,迟早有镇不住的时候,下一代的培养是必须的。

李晔先召李巨川密议。

李巨川沉思之后道:“恕臣直言,储君之事,不可再拖延,五殿下心思深远,就算花蕊活着,不过是被女色所迷,迟早也会明悟。”

“如果他不明悟呢?”

李巨川幽幽看了李晔一眼,“陛下乃一代圣君,自有雷霆手段。”

这话说得有些放肆了,传出去,大有挑拨父子关系之嫌。

但他们君臣二十载,已经没什么不能说的了。

李晔点点头,听其言观其行,不能因为一时揣测就一棒子把李祎打翻在地。

毕竟这次东征,李祎在新罗的手段,为大唐解决了大患,在云南的表现也极为突出。

只是封他为太子而已,又不是让位给他。

换个角度,不封李祎为太子,封谁呢?

李禔?李祐?

李禔性格问题太大,完全不像个君主,扶他上来,将来说不定就跟曹丕一样倒向世家,弄出个外戚势力。

李祐倒是朝气蓬勃,但根基太浅,而且并不擅长内斗。

打天下的时候,上下利益都是一致的,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一目了然,只需要提着刀子往外面捅就行了。

但坐天下,就没这么容易了,敌人都是隐藏着的。

所有的争斗都在台面下,那怕手中提着刀子,也不知道往哪儿捅,甚至在某些时候,手里的刀子也会不知不觉变成敌人。

李晔其实对李祐有更好的安排。

他是一个开拓者,而非守成者。

“召京中文武忠臣,商议立储之事!”听了李巨川的话,李晔心中也就释然了。

其实至今为止,李祎并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如果他真的走错了,能救则救,无可救药,再换一个就是,说不定到时候李祐就成长起来。

除了李祐,张清婵、张清婉姐妹也添了三个公主、两个皇子。

李晔这些年宝刀未老,为大唐的人口繁衍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历朝历代换两个太子储君,不是稀松平常之事?

有皇城司、宣教司在手,李晔对大唐的掌控超过历代君王。

只要不动摇民间,朝堂上换几个人又能如何?

李晔才是这场权力游戏的主宰。

有张承业带头,赵崇凝默许,储君之位也就定了。

其实现在也没人能争的过李祎,朝堂上,有张承业支持,地方上,就连崔源照也向其靠拢,军中,有淮南系鼎力支持。

连裴家的都哑火了,其他人也就不用说了。

太子之位就这么定下了。

长安彻底陷入狂欢之中,百姓更关注老李家的传承。

比他们自己娶媳妇嫁女儿还着急。

这也说明现在的大唐得民心。

诏令传遍天下,李晔又下令册封河东夫人裴贞一为皇后,钦天监选了良辰吉日祭告天地、宗庙。

礼部有意把册封仪式打造成举国同庆的典范,大办特办。

裴家更是风光无限。

李晔全都由着他们,为了让百姓也高兴一把,把全国田赋恢复成十税一。

汉代田赋三十税一,但也只是维持在汉文帝一小段时间,真这么低的税率,也不至于百姓卖儿卖女。

还有各种隐形的税赋,苛捐杂税,兵役徭役,都是官府老爷一句话的事。

李晔不搞虚的,农牧只需承担一成的税赋,其他的人头税、摊派、徭役全部取消。

商税稍稍高一些,十税三,只要领到三司使的牌照,理论上就可以在大唐境内畅通无阻,不用经受层层盘剥。

当然,其实也有隐形税赋,比如官盐,就是变相的人头税。

丝绸之路的打通,大唐暂时不缺钱,民间若是有活力,大唐自然就财源滚滚了。

兵役也是有的。

每年会在夏冬两季各有一个月的军事训练。

退役将士、青壮必须参加。

特别是边境地区,严格执行,由兵部主持,皇城司监控,地方官执行,宣教司检验,作为地方官员政绩的考评。

免税令一下,真的就是举国欢腾了。

这些年老天爷也给面子,没有出现大旱,几大产粮区接连丰收,特别是淮南道、广东道、广南道,一年两熟三熟,粮食源源不绝送入升州,又通过运河运抵关中,漕运逐渐兴旺起来,吸收大量劳动力。

沿途的泗、宿、宋、汴、洛阳再度繁荣。

虽说东征的时候耗费不少,不过现在大唐家大业大。

与册封皇后的礼仪不同,册封太子就低调多了。

这不仅是李晔的意思,也是张承业的想法。

只祭拜了天地、宗庙,召见文武百官,其他的一切从简。

除了皇后、太子,李晔又册封五名亲王。

前废太子李裕的两个儿子李洺、李深封渤王、辽王,坐镇龙泉府与辽阳府。

皇九子李祯,封滇王,坐镇云南昆州。

皇十子李祁,封丰王,坐镇广南交州。

皇十一子李祜,封潢王,坐镇辽西临潢府。

凡入封的皇子,皆有两千人的精锐卫队,有参与地方军机大事之权,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但可以询问监督,算是个大唐皇室派出去的观察员。

吃穿用度,皆有定制,由皇庄供给,与地方无尤。

平原见两个才十一二岁的侄子要调任边荒之地,挺着大肚子找李晔理论,要他的父皇换个富庶之地。

若不是见平原大肚子,李晔当场就要呵斥她妇人之见了。

李洺、李深两人留在中土才不安全,动不动就卷入争斗中,在外面反而清净。

不过在平原的一再坚持下,李晔答应在武营毕业,十六岁之后才入封地。

说到武营,再叫武营就不合适了,完全没有牌面。

李晔跟张承业、李巨川、赵崇凝商议之后,改为尚学。

赵崇凝亲自题词崇文尚武、国之根本。

赵崇凝毕竟是文人大佬,私心还是有的,李晔改成尚武崇文、国之根本,又在后面加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八个字,刻成巨碑,立在大明宫之前。

大唐两京五都,都设有尚学,发掘天下文武人才。

至于太学,就留给儒士们养老,充充牌面,接纳各国的遣唐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