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六百零九章 羁縻之策

苟出一个盛唐 第六百零九章 羁縻之策

作者:苍穹之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33:14

第六百零九章 羁縻之策

大唐三十一道,京畿、河南、山东、河东、河北、辽西、辽东、辽北、熊津、漠南、漠北、荆襄、湖南、淮南、江西、浙东、福建、黔中、东川、西川、云南、广东、广西、广南、河陇、陇南、河湟、吐蕃、天南、天北、河中。

如今只剩天北、河中两道不在手中,天南道占据了西州、龟兹等地,算是半个。

漠北与辽北还处在融合阶段。

现在的大唐刚刚统一,还处在蓄力阶段,萨曼、喀喇汗都处于国势上升期,对他们一定要稳妥。

当所有治政手段失效时,才动用武力。

而目前的喀喇汗对大唐恭恭敬敬,每攻陷一地,就以外甥之礼向大唐进献俘虏、财宝。

跟于阗发生冲突,尽量克制,请求大唐仲裁。

对伊犁河谷的仁美,也是挤压、摩擦,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

不管萨图克真实意图是什么,这份恭敬挑不出任何毛病。

从这些手段就能看出萨图克的手段高明,不愧是喀喇汗的开国之君。

版图之内,李晔取消了羁縻性质的都护府,改设更加强势的宣慰司,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城池设有都督,如扶余府、勃利府、临潢府、可敦府,统摄三辽、辅控漠北。

李晔对辽北和漠北羁縻没有任何意义。

大唐笼络了契丹上百年,又是和亲,又是封爵赐姓,一旦翅膀硬了,举起刀子毫不犹豫砍向中土。

即便历史上的辽国把完颜氏当亲儿子一样对待,女真的屠刀何曾心软过?

大明对野猪皮一家爱护有加,又能怎样?野猪皮还不是在辽东搞种、族、屠、杀?

李晔觉得消除他们的族群意识,主动融合他们,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哪怕这个手段是血腥的黑暗的,也再所不惜。

不想当唐人,那就是大唐的敌人,要从**和精神上坚决毁灭。

在辽北推行的归化策就没有之前的软绵绵,强扭的瓜不甜也要扭。

契丹与蒙古都是出自室韦,李晔可不想北面每过几十年就来一波叛乱。

当然,想当唐人也不是那么简单,归化策有具体的要求,除了会说唐言,还要该换大唐衣冠和姓名,子孙要接受宣教使教育。

在李晔看来,辽北除了冷点穷点,其实是个宝地,森林遮天蔽日,连绵几千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既然渤海国能在辽北兴起,大唐也能。

建个厚实一些的堡垒遮风挡雪,烧着壁炉、土炕,吃着火锅烤肉,不信挨不过冬天。

关键在生活方式与观念的改变。

若是真怕冷,后世沙俄也不会翻过乌拉尔山,扎入西伯利亚的严寒中。

关键在于有没有利益。

只要利益足够大,刀山火海也有人闯。

监国的李祎建议刑犯不再发配崖州、岭南,改发配辽北,得到了李晔的赞许。

大理寺中人满为患,多是一些顽固不化的牙兵牙将和罪大恶极的土匪头子,其中蔡州人与魏博人就占了一大批,当年大赦他们,出来之后还是本性不改,杀人放火。

让这些人老老实实的种田,还不如杀了他们。

再说他们也没这个闲情雅致,尝了血的狼,怎么还愿意老老实实的吃草?

换个角度来看,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

一刀砍了太浪费,大唐现在缺的就是这些狠人。

蔡州魏博的狠人,对付白山黑水的野人,简直不要太合适。

今年以来,勃利府的郭崇韬与会宁府的高思继都没动静,还在积蓄实力。

但临潢都督李嗣源、扶余都督杜晏球,今年多次出手,小规模骑兵突击桀骜不驯的室韦、乌古部落,掠夺牛羊战马,补充军用,俘虏成了苦力,兴建城池。

草原便是如此,绝对的丛林原则,打的越狠,他们就越臣服。

而一旦你对他们太好,他们就会觉得你不行了,连欺负他们的力气都没有,他们就要来欺负你。

太宗能统合草原各部,建立联盟,用阿史那王姓为将突厥甘为马前卒,固然是其雄才大略与人格魅力,但这治标不治本,突厥的反叛一直都是此起彼伏。

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直到天宝二年,王忠嗣乘其内乱果断出击,破后突厥十一部,联合回鹘、葛逻禄击灭白眉可汗,传首长安,毗伽可汗之妻率众归唐,突厥帝国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突厥虽然灭国,但在中亚仍有不少散乱的部落存在,并逐渐成为大食、萨曼的雇佣军。

沙陀也是起源自突厥处月部。

李晔没有太宗人格魅力与军事能力,但有来自后世的经验。

羁縻之策固然能降低朝廷的统治成本,但会埋下更大的隐忧,对于一些野心勃勃的部族,无异于养虎为患。

包括对黠戛斯也是如此。

不管口头上表现的与莫咄有多亲密,一旦莫咄不接受唐化,李晔会毫不客气的斩草除根。

大唐利益面前,没有私情。

自从太子监国之后,政事就交给他处理,李晔顿时清闲了许多,从升州跑到苏杭,从苏杭跑到扬州,一路上游山玩水,总算体会了一把帝王的游手好闲。

也顺便探访一遍民情。

其实也用不着微服私访,只需要看看城池的规模,村镇的密集,就能知道大概。

大唐处于上升期,无论是百姓、将士,还是官吏,上升的渠道都是敞开的,百姓经商、务工、读书科举、从军各随其便。

阶级是永远存在的,就像一个国家总有人才,但只要流通性良好,社、会就不会板结,也不会埋没了人才。

李晔一概拒绝了知州、布政使的觐见,好言安慰他们忠于职守即可。

有宣教使与皇城司一明一暗,官吏走后门的成本和风险太大,还不如老老实实的以政绩说话。

吏治的清明便来源于此。

李晔也算以身作则,毕竟接待皇帝,可不是小事,花费太大。

朝廷与地方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能省就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