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六百九十六章 清算迁徙

苟出一个盛唐 第六百九十六章 清算迁徙

作者:苍穹之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33:14

第六百九十六章 清算迁徙

李巨川的死,引起李晔的无限伤感。

政事堂定谥号为文敏,李晔废朝三日,追封为河阳郡王,赠司空,配享太庙,全长安缟素。

下葬于细柳城之北。

李晔亲领皇室、文武百官拜祭。

关中百姓自发拜祭。

哀荣之盛,全所未有。

也算对得起李巨川这些年为大唐出的力。

其子侄贪墨之罪,李晔一概赦免了,但也罢黜了他们的官职,贬为平民。

不过,李家人并非如李巨川所言的全是庸碌之辈,虽然仕途被封死了,却在经商上颇有建树。

此后两百多年,都是关中首屈一指的大商贾。

忙完李巨川的丧事,李晔又在香积寺举行了盛大的国丧,西征阵亡的将士近万人,虽然永远的葬在河中,但魂魄必须入忠魂寺。

李晔还在香积寺守灵七日,以示对忠魂的感激。

此番西征耗时四年,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在行军。

大唐五年的积蓄全部挥霍一空。

不过获得的利益同样是惊人的。

灭喀喇汗、基马克、萨曼,拓疆五千里,取河中、七河流域、呼罗珊、花剌子模等富庶之地,疆土直抵里海,东西商路完全掌握在大唐手中。

前后获牛羊、健马、骆驼近七十万头,得各族百姓两百万之众。

喀喇汗与萨曼国的国库尽归大唐。

巴格达的国库也被杨师厚所掳。

金银财宝折合四千万七百万缗。

也正是这些钱财,弥补了这次远征的亏空,也让李晔能拿出大批的钱,补偿流血流汗的将士。

最主要的奠定了大唐天下霸主的地位。

战争红利会滚滚而来。

当然,国家大了,更考验统治者的水平。

天下皆定,淮南却躁动不安。

刘存打不下青州,只能后退,想缩回徐州。

但圣人还朝的消息传遍天下后,淮南军一哄而散,只剩下刘存与一千余亲信遁入泰山为寇。

李晔当即罢免刘存所有官爵,发出悬赏,又令山东、中原二道厢军围剿泰山寇。

十余天的时间,刘存的人头便在送往长安的路上。

其后,李晔以张承业为按察使明查依附太子叛乱之人。

以武元登为寻访使,暗中调查。

一明一暗。

很快,参与太子叛乱之人纷纷落网。

李晔看着长长的名单,除了太子属臣任圜、孟知祥、张格之辈,竟然还有皇城司统领赵义存,礼部员外郎赵赞图……

户部右侍郎宋齐丘,也或明或暗的参与其中。

尤其是赵义存和宋齐丘,李晔曾对他们寄以厚望。

但转头就投入李祎的怀抱。

这种事情,当然少不了世家大族,脚踩两只船是他们的常规操作。

李、崔、卢、郑、王、杜、韦、柳等大族一个没跑。

只有裴氏,跟太子是宿敌,没有投靠。

军中也有不少将领投效。

从朝廷到地方,从禁军到厢军。

韩逊、景延广、朱友谦等等。

明面上的战争是结束了,但人心中的战争并没有。

长安仿佛又笼罩着一层阴云。

所有人都望着天心阁,等待着最后的裁断。

所有人都期待着李晔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点到为止。

如同往常一样。

毕竟圣人素来以仁德之名著称。

然而这次他们错了。

如果不是这些人这些势力的鼓动,李祎或许不会走到这一步。

换言之,他们才是李晔真正的敌人。

一直站在大唐将士百姓的对立面。

大唐复兴,这些势力也渐渐复苏了。

黄巢重重砍了他们一刀,但只要大唐没有倒下,他们的根就不会断绝。

将士们在前面搏命,他们在后面掠夺利益。

对李晔这样的开国之君都敢如此,更不用说对下一代的君主。

古往今来,一个王朝的崩溃,何尝不是他们吸干了王朝的血肉?

正因为他们吃干抹净,贪得无厌,才使得底层无立锥之地。

耕者无其田,织者无其衣,出征将士连肚子都填不饱,国家虚弱,民族虚弱。

中土或亡于异族,或重新洗牌。

今日之李晔,站在帝王视角,才知道汉武帝为何要兴酷吏,迁郡国豪族居茂陵。

“朕三十年栉风沐雨转战天下,毙外敌无数,然腹心之中,亦有内敌,二十万将士浴血西征,此辈在内欲行窃国之事,若不重惩之,朕愧对为大唐牺牲之忠魂,愧对三十年浴血之将士,愧对含辛茹苦之百姓!然天有好生之德,地有载物之厚,朕有不杀之仁,凡牵涉谋逆者,首恶必诛,协从者流放昭明国,降为化民!”

一道诏令从长安传遍天下每个角落。

孟知祥、房知温等太子爪牙被斩首,任圜、张格等文人被流放。

宋齐丘、赵赞图等人降职,送入昭明国。

赵义存无颜见李晔,自刎而死。

有人松了一口气,有人不服气。

对世家来说,只要不是斩草除根,他们就松了一口气。

受到株连最多的便是淮南系。

淮南已经成了太子的基本盘。

淮南历来就是大唐的钱粮重地,又是免赋,又是开海,十多年的发展,造就了无数豪强。

这些人不服气,在有心人的串联下,抱成一团,对抗朝廷。

阻碍是迟早的。

没人愿意跋涉万里,去往异域的河中。

不过在大唐帝国面前,一个淮南显然不足以抵抗李晔的意志。

玄武军、青龙军封锁海面,周云翼引五千轻骑南下,横扫汴梁、徐州,进入淮南。

豪强势力土崩瓦解。

一场浩大的迁徙由此展开。

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罪将罪官罪军,连同家眷,一共二十七万人,浩浩荡荡分批向西迁徙。

李晔拿出府库中的钱粮,沿途为他们准备好驿站。

而这场迁徙,从天兴四年一直持续到天兴七年。

当然,有利益的地方,从来不缺乏追逐利益的人。

富饶的河中也吸引了不少中土商贾迁徙。

有些退役的将士嗅到了机会,也举家举族迁往河中。

不过,与李晔设想的一百万人口基数仍有很大差距。

唐人若不能占据人口优势,未来必会成为隐患。

只有主体民族站到绝对优势,才能避免各种纷争。

李晔颁发了迁徙令,鼓励百姓自发迁徙,朝廷分地分牧场。

关中百姓倒是响应李晔,不过关东应者寥寥。

李晔只能强制迁徙汴梁、江宁、扬州等地百姓西迁。

大唐人口最多的四个地区除了长安,便是这三座城市。

每城的人口都超过五十万。

还不算周边的小城。

这么多年鼓励生育,也算小有成就。

最主要还是占城稻的推广。

宋真宗版图严重缩水,但人口却达到一亿,便是它的功劳。

大唐如此辽阔,从辽北到广南,从东瀛到河中,纵横三万里,现有四千万人口远远不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