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亲军锦衣卫 > 第451章 论裁军的利弊

明末亲军锦衣卫 第451章 论裁军的利弊

作者:奔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34:46

第451章 论裁军的利弊

赵兴不去理大家现在的心思,想法,继续总结着自己的话题,“上次我用了三四百万两的银子,给边军补足了七八年的欠饷。但我是怎么做的呢?我是依靠原先的那些官员将领。其实我一个个整顿下来,我认为功德圆满了,可事实却是,我当时的确是功德圆满了,可是我急急忙忙的回京勤王,那些老的官员和将领,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这事并不怪你。”张之及开解着他,也是在给他找台阶。

对于这样的状况,大家也真的是苦笑无奈。

赵兴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时间也有限,然而手下还没有得力的人手帮助他。造成的结果就是,赵兴什么事都做了,但所有的事都没做出一个完美的结局,锦衣卫那里的事情太多了。

赵兴当然不能承认自己的无能:“一句话,还是杨鹤那个家伙留下的祸乱。孙传庭上任以后,拿着山西盐务辛辛苦苦收集来的银子,足月儿的给边军发钱。结果是,发钱粮的时候有兵,而不发钱粮的时候,却无兵可用。”

这一点,在座的老军务都明白。

崇祯二年的时候,现在的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次铺杨景辰,就曾经上书崇祯,奏书上说,大明全国各地名义上有兵三百万。发饷的时候,各地的将领,就临时用10个老钱,雇佣当地的流民充数,而钱粮发放完毕,大家就散了,国家却没有了实际的兵力。

赵兴就痛心疾首的道:“当时他是东林党人,却第1个提出了让东林党人痛恨无比的建议‘领饷有兵,操练防守无兵的流弊,要求京营宜责成提督及巡视衙门,九边宜责成督抚,清查振刷等,请恢复天启年太监和锦衣卫监军事,如此施行,这兵有百万,足可保大明无忧。”

“看看,这次不是我提出来的,是万恶的东林提出来的,所以我准备顺应各级官员的意见,支持缩减整编地方军队,恢复监军制度。”

郑国公当时站出来反对:“这是东林对我们别有用心,他们想要削减我们武将的实力,将我们监视起来,这万万不行。”

内部的反对声音出来了,这是利益和为反对而反对的党争结果。

监军制度没有错,一支军队怎么能没有监督,放任自流呢,这就好比,官员怎么能不被监督,只凭借操守,国家怎么能没有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呢?错在用人和方法不当,错在给监军的权利过大。但这次东林提出来的,是真正的为国的谋算,也正是赵兴想要做的。既然东林提出来,就少了东林为反对而反对的阻力。结果,自己团队里,却出了反对意见了。

看来,自己的党务工作做的不够啊,这要加强啊。

“现在军队庞大臃肿,毫无战斗力可言,这样的军队,大大的消耗了朝廷的财政,让帝国苦不堪言。同时更加败坏了军队,成为百姓诟病痛恨的一个。我们要这样一群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做什么?就为了吃败仗,让我们获罪吗?”

赵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良心拷问。

前面为国省钱,大家倒是没有什么感觉。但后面的说服,正说中了带兵人的痛脚。说实在话,就手中这些所谓的兵,真的坑人,打仗只会打败仗,而一旦战败,文官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这些人的。为此,也不知道多少将领,载倒在这群熊兵身上了。

“其实,我们不是不能战,也不是我们惧战,而是我们的兵不行。财政军饷就这么多,摊煎饼一样,谁也吃不饱,一旦吃不饱,就有怨气;怨气一生,谁还愿意为咱们死战?不背后捅咱们一刀子就不错了。所以,我支持赵大人。”广德候华阳站出来,深有体会的表态。

之所以他这么痛快的表态,是因为他在对蒙古的一次战斗中,他自己带着自己的本部三千,集合了边军六千,准备对蒙古的一支只有两千人的打草谷的乌合之众进行一次对攻。

九千对两千,对面还是战斗力不足的临时拼凑出来的乌合之众,这要是不赢,那真的没了天理了。

结果呢,蒙古人冲锋的号角一响,华阳立刻信心满满的带着亲信冲锋,结果跑着跑着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回头一看,六千边军正在向南疯狂的奔驰。

当时气的华阳对着边军的背影大声提醒:“冲反啦,敌人在这面。”

但是,没有人听他的,那群边军转眼就逃了个无影无踪。

边军跑了,其实华阳还有三千本部,其中还有三百亲兵,还是有一战之能的。

但边军的溃败,却严重的打击了本部士气。本部兵一看边军都跑了,那自己这些平时吃不饱穿不暖的还干什么打生打死,跑吧。

于是,本部也逃了个干净。要不是三百亲兵保护华阳,说不定这一战,华阳连怎么死的都搞不明白。

败了,是一场大败,因为明军转眼的溃败而激发了士气的蒙古人,就一直追了华阳三百里,才放了他。

于是,华阳就因为这次莫名奇妙的,被边军带沟里来的战败,被上面揪住了由头,由都督检事,弄到了现在的挂名总兵,手中再无一兵一卒。再这么下去,这个大明堂堂的侯爷,就要要饭去啦。

赵兴接口:“我们剔除臃肿,剩下精锐,钱粮充足,就完全可以提起将士用命之心。我问问在座的诸位,面对一万流寇,大家只要多少这样的兵,就能灭了他们?”

大家都是老军务,当然心中有算计。当初一个洪承畴,带着三百家丁,就击溃三万流寇解了韩城之围,从而一路官场顺风顺水呢。

于是大家有报三百,有报一千的。最多也就是两千。

“那么用现在的兵,我给你两千,你们能取胜吗?”

大家就你看我我看你,最终的结局是,没有人敢应承。

“两千,可击败流寇获得军功,而三千却不能胜,或者是失败而获罪。你们想想,你们要哪样的兵?”

不用想,大家都明白。不过是大家打算着吃些空额罢了。

赵兴直接揭开这个盖子:“这里没有外人,我就实话实说。大家之所以不愿意裁撤军队,剔除老弱,还不是想着吃点空额,补贴家用。但大家吃的空额真的塞进了自己腰包了吗?”

大家细细的想了下,才发现,大家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吃的空额,克扣出来的那点钱粮,最终是为了保命,都养了亲兵了。感情是这手入,那手出,有时候,还倒贴了。

“豢养私兵,本来就有违国朝制度,容易被人诟病。既然这样,大家为什么还这么干?不过是大家战场上要保命,同时呢,也希望在战事焦着的时候,能扭转一下局面。”

这才说到了大家养亲兵的根本处了。

“但大明国家,给你的是精兵强将,你还有必要再冒着忌讳养亲兵吗?”

张之及第一个站出来道:“其实,养亲兵是个赔本的买卖,还不能多,要想扭转战局,根本不现实,只能保命。我老爹京畿之战,带五万京营和建奴死战,结果五万京营硬是被五千建奴打垮,最终老爹战死。但我只带着大壮等的一万精锐京营,在遵化城外,却顶住了多尔衮的一万多建奴,六千蒙古人的进攻而胜之。这就是区别。”

郑国公最终点头:“是啊,其实如果兵精粮足的五万京营,就足可守卫京师安全。而现在这种半饱的十三万京营,缩编成五万,就完全能不增加军费的情况下而做到钱粮丰足。如此,精气神也就上去了,战斗力也就出来了,那么我们真就能常打胜仗了。”

这一番摆事实讲道理,再加上剖析了利益至上的利弊关系,于是这一件事就基本通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