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359章 以史为鉴7:王莽是个理想主义

明末妖僧 第359章 以史为鉴7:王莽是个理想主义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359章 以史为鉴7:王莽是个理想主义

“现在,咱们来讨论一下秦亡的原因,刚才我已经说了一个了。”

王承恩道,“贾谊《过秦论》里说是攻守之势易矣,老奴深以为然。”

刘慧明问崇祯道,“陛下,你是如何认为的?”

崇祯想了想,“秦国嬴氏子弟没有掌权,朝中出了内乱,没有宗室子弟站出来,也是一个原因。”

刘慧明点点头,“臣还有一个见解,臣以为秦末的战争是秦国与六国争霸战争的延续,最终大家两败俱伤,被刘邦捡了个便宜,陛下以为有没有道理?”

崇祯想了想,道,“也可以这么理解。”

王承恩道,“老奴以为刘大人说得有理,秦虽灭了六国,但六国还有很多余孽没有消除,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正巧遇上陈涉吴广作乱,而朝中又有赵高专权,才导致秦国灭亡。”

刘慧明笑道,“王公公这一次回答得非常好,把我想要说的话都说了。”

王承恩嘻嘻笑道,“咱家这三大才子的称号也并非浪得虚名。”

刘慧明和崇祯都哈哈大笑。

笑完之后,刘慧明又接着道,“秦末的战争其实很有意思,参加这些战争的有项羽、张耳、陈愚这样的七国的贵族,也有韩信、陈平这样的士子,还有刘邦、英布这种平民百姓,但是最终刘邦胜出,七国的贵族全军覆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以刘邦为代表的平民势力崛起,最终形成了两汉和魏晋时期的士族。”

崇祯吃了一惊,“原来秦末战争还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朕的书也白读了。”

刘慧明道,“战争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儒家是一种解读法,臣是另一种解读法,也说不上谁对谁错,就看立场了,陛下觉得臣的解读能为陛下所用,就会认为臣的观点是对,认为儒家的解读能为陛下所用,那他们就是对的。”

崇祯点头道,“刘先生,请继续说下去。”

刘慧明道,“由于西汉沿用的秦法,特别是军功授田制,给了平民一个翻身改名的通道。因此到了西汉,参与分配资源的就便成了刘姓宗室、士族和平民百姓,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宗室基本上被消灭了,只剩下士族和百姓了。然而百姓力量太薄弱,最后社会资源几乎全被集中在了士族手里,百姓民不聊生。当时出了一个大人物,他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案,可惜最后失败了,这人是谁,陛下,您知道吗?”

崇祯想了很久,摇摇头,“朕想不起是谁。”

“王公公呢?”刘慧明问王承恩道,“你觉得这人是谁?”

王承恩将信将疑地道,“莫非是王莽?”

刘慧明一拍手,“对,就是王莽!”

“不可能,不可能!”崇祯连说了两个不可能,“王莽篡汉,乃是大奸大恶之人。”

刘慧明笑着对王承恩道,“王老公,你把王莽实行的一些国策说给陛下听听。”

王承恩想了想,开口道,“王莽的新朝实行‘王田制’、禁止买卖奴婢,实行‘五均六管’,主要就这三条。”

崇祯道,“朕知道这三条。”

刘慧明道,“咱们不妨把这三条国策拆开来看。”

王承恩道,“‘王田制’就是把土地收归国有,并按照井田制重新分配给百姓。”

刘慧明对崇祯道,“陛下,这一条可以理解为打击土地兼并,是不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而且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士族?”

崇祯无奈的点点头。

王承恩接着道,“第二条是废除奴婢制,禁止买卖奴婢……”

“这个朕也知道,就是因为这一条国策,导致很多奴隶无家可归,虽说是一条利民之策,反而害死无数人。”

刘慧明点点头,“只能说明这一条不适合那个时代,要是放到现在,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吧。”

崇祯默默地思考了一会儿,微微地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

“这‘五均六管’内容可多了”,王承恩顿了顿,“主要有五条,一是政府控制万物价格。征收各种税负。渔猎、大夫、织布、客栈、工匠、摊贩等都要按十税一的比率交税。三是实行盐酒铁专营;四是只能朝廷铸钱,其他豪绅均不得铸钱。五是规定所有矿藏都归朝廷所有。六是朝廷给穷人借钱,利息是一成……”

刘慧明不禁对王承恩刮目相看,谁说太监没文化了,大明的太监不仅有文化,而且学识渊博,放到现在至少博士生水平啊。

刘慧明不禁由衷地赞道,“王公公说得好。这些东西我看一遍就忘了,王公公居然能背出来,水土都不服就服你啊!”

崇祯就刘慧明说了一句莫名其妙地话,想了想不仅噗嗤一笑,“德华真诙谐!”

王承恩也笑了,“咱家多谢刘大人夸奖,大概就这么多,咱家也记不全了,唉,年纪大了。”

刘慧明道,“陛下,是不是觉得王莽这些措施很诱人啊,特别是征税,要是大明也能这样征税,何愁国库无银啊!还有朝廷铸钱一策,都是大明急需的。另外,矿税制不正是神宗皇帝实行的吗?”

崇祯默然无语,其实王承恩还没背完,他就反应过来了。

刘慧明道,“咱们来讨论一下,为何商鞅变法能成功,而王莽却失败了呢?最后还落了个窃国贼的骂名,到现在都没有洗脱罪民。”

崇祯首先道,“错就错在王莽篡汉,他要不行篡逆之举,就算变法失败了也是一个名臣。”

“对!”刘慧明附和了一声,随即又道,“不过,就算王莽不篡汉,他的变法也不会成功。”

王承恩道,“陛下,老奴以为,王莽操之过急,一些国策表面上为了百姓,实际上是害了百姓。”

刘慧明点头,“臣以为,王莽有两个失误,一是时机不对,有些东西过于超前了,根本就是空想。比如强制废除奴婢制度,奴婢长期服侍人,根本不会种田,要靠着主人才能活,而一旦离开主人却连生计都无着落,因此,虽然此项国策是好的,但却不能实行。还有征税制度,所有人都要征税,这得要多少人去征税啊,如此庞大的官僚机构,朝廷如何养得起?还有一些其他国策,听起来虽然很好,但实际上不能实行的,就是空想。”

崇祯点头称是,“朕也是这么认为的。”

刘慧明接着道,“第二个失误是王莽彻底得罪了士族,自己不仅没有征取到百姓的支持,反而让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结果导致王莽两头不是人,真正地成了孤家寡人,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王承恩道,“如此,王莽岂能不败?”

刘慧明笑了笑,道,“其实王莽这人不错,是个一心为百姓着想的人,只是太理想化了。”

崇祯点头,叹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刘慧明笑着问,“其实王莽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本朝就有一位,陛下可知是谁?”

崇祯想了想,道,“先生说的莫非是方孝孺?”

“不错!”刘慧明点头道,“我仔细研读过建文四年的施政方略,发现他们的很多想法和王莽都差不多。幸好成祖皇帝当机立断拨乱反正,否则大明的江山真有可能在他们手里断送了。”

王承恩谄笑道,“刘侍郎说得有理,方孝孺就是一书呆子,这种人如何能辅佐君王。”

心中却想,好个刘慧明,你这拍马功夫咱家真是拍马也追不上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