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365章 沧海桑田

明末妖僧 第365章 沧海桑田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365章 沧海桑田

崇祯终于从算学中解脱出来,见刘慧明早已好整以暇了,忙道,“先生接着说。”

“好,咱们现在说回流寇的问题”,刘慧明终于把话题拉回正轨,开口道,“陛下,相信经过臣这么一番剖析,陛下已经知道该怎么剿灭流寇了吧?”

崇祯点头,“虽说如此,朕还是想听听先生怎么说。”

刘慧明道,“流寇的爆发其实就是对于社会资源分配方案的严重不满,说白了就是活不下去了。大明现在的土地有七成集中在士绅手中,两成集中在宗室和勋贵手中,剩下的不足一成在百姓自己手中。而士绅和勋贵手中这九成土地都是不用缴税的,只有百姓手里的一成土地承担大明所有的赋税,他们不仅要承担正常赋税、还要给东家交粮、还要承担三饷以及其他官府的盘剥,陛下觉得他们还能活得下去吗?”

崇祯默然。

刘慧明道,“但是,大明的朝局要维持运转,不征税又不行,因此就形成了死结,怎么解都解不开。”

王承恩道,“所以神宗皇帝才要开矿税,魏奸才要征工商税,农民已经无法承担了,没有法子了啊。”

刘慧明点点头,“农民为了活下去,可是想了很多法子的,比如,把田地挂靠在勋贵或士绅名下,这样他们就不用给官府缴税了,只需要给东家缴税即可,而士绅白得一笔收入,何乐而不为之?农民和士绅勋贵都捡了便宜,只有朝廷吃亏了。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发现了,朝廷也屡次下旨清查土地,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清查投献的土地应该就是张居正了吧。可以说,张居正就是因为此事得罪了太多人,才导致自己死了都被清算。”

崇祯默然,关于张居正的事情他也是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给他追封。

“投献虽然很划算,但是风险很大,要是遇到不讲理的东家,地就要不回来了”,刘慧明继续说道,“但就算如此,老百姓还是能维持下去,可坏就坏在自从陛下登基以来天缘不好,不是大水就是大旱,一会儿爆发瘟疫一会儿又是蝗灾,除了天灾还有**,加上鞑子又屡次入关肆虐,勤王官军哗变,最终变成了盗贼,所以情况就越来越糟糕。”

崇祯深以为然,自责地道,“都怪朕不修德,才招来上天的责罚。”

王承恩连忙劝慰,可这个时代的人太畏惧天命了,王承恩越劝崇祯心情越低落。

刘慧明赶紧道,“陛下,此事怪不得您。陛下实在是大明最勤奋,最有德行的天子,天灾频发其实另有原因。”

崇祯一下就振作了,急切地问道,“爱卿快说,是什么原因导致天灾频发?”

刘慧明道,“陛下,其实我们居住的环境不是一直都这么温暖的,有时候会变暖,有时候会变冷,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更迭,只是时间较长,世人不容易发现而已。”

见二人不说话,刘慧明接着道,“气候变暖的时候粮食产量高,百姓的生活压力就小,气候变冷的时候粮食产量低,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南下,中原的边患就会变得很严重。所谓沧海桑田就是这个道理,气候变暖,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的良田就会被海水淹没。气候变冷,大量的水结成冰,海平面就会下降,沧海就会变成桑田。”

“真的?”崇祯的嘴已经张了o型,“爱卿能说说现在到底是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刘慧明道,“当然是变冷了,而且是从嘉靖年间就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是历朝历代最冷的时候了,唉,陛下,你运气实在不好啊。”

王承恩接着问道,“那何时才会变暖?”

刘慧明装出一副老神仙的样子掐指一算,道,“至少还有三十年。”

“啊,还有这么久?”王承恩沮丧地哭了,“陛下,天公不作美,老奴,老奴……”

崇祯愣愣地道,“先生,你是如何得知的?难道你还懂天象,知未来?”

刘慧明摇了摇头,道,“臣也是看史书看的,从史书里找到的规律。”

崇祯略显失望地道,“如此,先生可否详细说一下。”

刘慧明道,“根据史料记载,在商朝的时候中原有大象生存,说明那时候中原比较暖和,至少比现在暖和吧;从春秋时期到西汉末年,中原地区有竹子生存,说明气候也比较暖和;从东汉到唐初,渤海连年结冰,黄海封冻,说明这几百年天气寒冷;从唐朝至北宋初年,四川有荔枝出产,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从蜀中送过去的,现在早就不产了,说明那时候也比现在暖和;两宋时期,湖广的柑橘全部冻死了,福建的荔枝颗粒无收,说明这时候也比较寒冷;南宋中期至大明中期,黄河一带还有‘施竹监’存在,说明当时是有竹子的,也可以证明这段时间内中原比较温暖。自从隆庆以来,连洞庭湖都被封冻,渤海每年都冰封,说明天气变冷了。”

崇祯和王承恩听得目瞪口呆,刘慧明居然能从这些蛛丝马迹里面推算出气候变化来,简直就是神人啊。

其实这是刘慧明大学的专业知识啊,想不到现在又用上了。

刘慧明让王承恩找来一张纸,把历史上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写出来,然后一一写出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频率。

“陛下,您现在是否明白,五胡乱华、宋朝与辽国、西夏和金国的对峙,还有目前大明与后金的对峙,是不是都和气候有关?”

崇祯连连点头,又指了指着吐蕃和蒙古,“这是怎么回事?”

刘慧明道,“首先,吐蕃不是全游牧的,他们的主业其实和大明一样都是农耕,因为住在高原上,唐朝的时候气候温暖,粮食产量高,马匹肥壮,自然要扩张了。而自从唐末气候逐渐变冷以后,他们的青稞大量减产,国家顿时四分五裂,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

王承恩问道,“那蒙古呢?”

刘慧明想了想道,“蒙古的情况又不一样,蒙古是被女真压制得太狠了才起来反抗,结果爆发出了强大的战力,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也仅仅维持了一百年,后来太祖三下五除二就把他们赶走了。”

崇祯的心结被解开了,脸上也露出了笑意,说话也轻松起来,“如此说来,天灾真的和朕没有关系了,先生之博学多才,世所罕有啊。”

刘慧明道,“陛下处在一个极坏时代,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管理好大明,陛下真是一个苦命的人啊。”

崇祯顿时露出了励志的表情,“朕一定会替祖宗守好这一片基业,朕有先生辅助,何愁气候寒冷?”

王承恩见刘慧明几句话就把崇祯哄开心了,佩服得不得了,也在一边赞道,“刘大人,您是咱家见过最博学,最有德的人,请受咱家一拜。”

刘慧明赶紧还礼,笑道,“公公过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