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385章 参不倒的周延儒

明末妖僧 第385章 参不倒的周延儒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385章 参不倒的周延儒

由于要练新兵,刘慧明就不用每天都去上朝了,他最烦早起了,只要不两点起床,让他干什么他都愿意,因此前两天他都是睡到自然醒的。

平时的朝会可以不参加,但是每月的朔望大朝会还是要去的,今天正好是六月初一,刘慧明不得不再次早起。

这几天发生了很多事,首先是随周延儒一起督师的四个文官全部被抓,之后吴昌时被捕入狱,这些早就在百官的预料之中。让百官意外的是崇祯居然重新放出了厂卫,抓四文官和吴昌时的全都是厂卫。

厂卫一出,北京城里顿时风声鹤唳,文官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但是文官也不是白给的,他们们早就计划好了,本次大朝会一定要据理力争,必须让崇祯再次把厂卫关起来。

刘慧明又起了个大早,只是这一次没有马祥麟和唐通等人作伴了,自己只得孤身一人站在一堆老头子里面。

今天的大朝会很热闹,朝会一开始,吏部尚书郑三俊便提出致仕请求,老郑这人道德高尚,为人正直,他的致仕实在是朝廷的损失。

但他不得不致仕了。

导致他主动提出辞职的原因是因为他推荐了吴昌时。

今年三月,周延儒要把吴昌时从工部主事调到吏部任文选郎中,文选司管着大明所有官员的官帽子,虽然只是五品官,但权力之大世所罕有。

吴昌时本来是工部主事,朝廷是没有工部主事直接调吏部郎中的先例的,周延儒就搞了个迂回战术,他先把吴昌时调到礼部任主事,然后从礼部再调到吏部,以主事之名行郎中之实。

周延儒来来回回在郑三俊肚子里跑了几趟,郑三俊愣是没发现,还郑重其事地左右打听,想知道吴昌时这人怎么样。最后问到了新近去职的原刑部尚书徐石麒身上,徐石麒胆小怕事,事先又被吴昌时威胁,就给了吴昌时一个“君子也”的评价。郑三俊大喜,随即向崇祯上表举荐吴昌时。

现在吴昌时倒台了,他作为举荐人自然不能幸免,只得主动提出辞职了事。

崇祯也没客气,直接批准,任命李遇知为新任吏部尚书。李遇知是万历二十八年的进士,也是老资格的东林党了,早期在山东当知县,因为治理黄河河道,大礼发展县里文教事业而成为明星知县。

后来调到中央任言官,为东林党摇旗呐喊,自然被魏忠贤憎恶,但是老李同志刚气十足,和魏公公风里来雨里去斗了个旗鼓相当。可惜天启拉偏架,魏公公安然无恙,老李去被赶回了洋县(今陕西安康)老家务农。

崇祯继位以后,李遇知重新出山,在修皇陵、清理阉党遗案中表现出彩,深得崇祯信任,后来更是青云直上直到现在的吏部尚书。

由老李同志接任吏部崇祯是很放心的,因为老李虽然已经年近八旬,但是生得高大魁梧,一身正气,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好官。

当然,天官换人只是本次大朝会的开胃菜,紧接着祁彪佳弹劾周延儒才是重头戏。

祁彪佳这几天做足了功课,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千多字,列举了周延儒二十大罪状,然而崇祯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朕都知道了”,便再无下文。

祁彪佳一脸懵逼,不知崇祯肚子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他自幼号称神童,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在大明可谓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然而,祁彪佳虽然考运极佳,但仕途却不是很顺利,期间多次挨周延儒、温体仁的整,几次被赶回家又几次复起,到现在为官已经二十年了才做到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仍然没有主管一部。

他仕途发展如此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性格问题,这货是个愣头青,什么人都敢得罪,专跟内阁首辅过不去。不过这一次他可是看准了才出招的,结果还是落了个不痛不痒的结果,怎能让他不懵逼?

但今天,齐彪佳道不孤也,他刚退回去,御史曹溶也上疏弹劾周延儒卖官鬻爵,为祸乡里;雷演祚弹劾周延儒谎报军情,欺君罔上;翰林院检讨汪伟弹劾周延儒勾结内宦,犯了欺君之罪;

百官你方唱罢我登台,集中火力向周延儒开炮,简直把周延儒骂成了千古罪人。

不过,刘慧明发现这些人事先有分工,每人弹劾一两项罪名,虽然偶有重叠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明眼人都知道他们是事先商量好了的。

崇祯想起刘慧明说的文官的话语权一事,不禁苦笑一声,心道这不就是现场版吗?

见这么多人往周延儒身上吐口水,他的倔脾气就上来了,哼了一声便挥了挥手,让他们闭嘴了。

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觉得不能让文官牵着鼻子走,就算要办周延儒也得是他想办的,不是迫于文官的压力才不得不办。

因此文官们闹得越凶,他就越不想办周延儒了,只是推诿道,“周先生尽心辅佐国政,虽有小过,然功大于过,况且朕已经准许其致仕,此事就此作罢,不得再议。”

御史们们见皇帝仍然护着周延儒,没有办法只得又把矛头对准新出关的锦衣卫。

崇祯自登基以来,一直约束厂卫,文官们早已习惯了没有厂卫的日子,然而前几天崇祯突然放出厂卫,京城再现白色恐怖,吓得他们呆若木鸡,忙关门闭户,做起了鸵鸟。

不过,明朝的文官可不是吓大的,经过多方商量,百官再次捐弃前嫌,重新拧成一股绳,纷纷向厂卫开炮,今日务必再次把厂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兵科给事中张缙彦、光时亨、吏科给事中吴麟徵等等人纷纷向厂卫开炮,历数厂卫祸国的各种理由,恨不得崇祯马上就拿起刀子砍了他们。

刘慧明听得目瞪口呆,这些人也太能扯了,什么迫害忠良、镇压忠义之士还是好听的,蒙蔽圣听、贿乱后宫都来了,甚至连天象都扯进来了,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刘慧明看了看崇祯,见他坐在清晨的烛光下,一动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