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444章 至公党

明末妖僧 第444章 至公党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444章 至公党

第444章 至公党

倪元璐顿了顿,接着说道,“今日咱们就议一议咱们这个党的执政挈领。”

能成为政党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党纲”、组织架构、党纪以及明确的领导人。因此,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几次结党之风,比如唐朝的牛党和李党、宋朝的洛党和蜀党、天启朝的东林党和阉党,但它们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政治团体,根本不能称为政党。

这些知识倪元璐自然是不知道的,刘慧明上次一提出来他就入了迷,经过一天的消化,终于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思想。

倪元璐讲完了党纲的重要性,便让在场的众人集思广益。

赵光抃是个火爆脾气,倪元璐刚说完他就接过话题,大声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咱们既然已结党,确实应该定一个挈领,老夫以为当以轻徭薄赋、人民安居乐业为治国之目标。”

傅山虽然名气很大,毕竟人还很年轻,城府也不是很深,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道,“学生以为,当以清理田亩为主,百姓失田加之天灾**,才是饥民四起之根源。另外,治吏也是重中之重。”

翰林院检讨汪伟也发言道,“当以均田均赋为纲,大明田亩过度集中,赋税压在大量无地的百姓身上,不仅造成百姓负担沉重,也造成朝廷税源枯竭。”

大明官场惯例,翰林院一般都是从新科进士中遴选,汪伟却是个特例,他早在崇祯元年就中了进士,早年一直在地方任职。崇祯十一年,皇帝以“国家多故,朝臣词苑起家,儒缓不习吏事,无以理纷御变,改旧例,择知推治行卓绝者入翰林。”汪伟因为在地方上卓有政绩,被推举为翰林院检讨。

但他运气不好,刚入京老母就病逝了,他不得不回想守制。三年后还朝时崇祯还没忘了他,不仅照例让他入翰林院,还加了个东宫讲官的头衔。因此他和前几天刘慧明见到的方拱乾一样,都是太子朱慈烺的老师。

虽然都是太子的老师,但两人的人品却却大不同,历史上的方拱乾先投降李自成,又投降多尔衮,最后因为操纵科举考试被顺治皇帝流放宁古塔,一路上还恬不知耻地吟诗作词,附弄风雅。

汪伟就要刚烈多了,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贡献成天四府,他就向朝廷上《江防绸缪疏》,提出防守南京的战略:“贼自北来,淮安为要;自上游来,九江为要;御淮所以御江,守九江所以守金陵也。”

后来,李自成突入山西和河北,真定和保定相继陷落,他又心急如焚地上疏,“亟遣大僚守畿郡。都中城守,文自内阁,武自公侯伯以下,各率子弟画地守。庶民统以绅士,家自为守。而京军分番巡徼,以待勤王之师。”

最终李自成攻破北京,他感觉大势已去,便回到寓所交代后事,他对续弦夫人说,“我要殉国,但儿子还小,希望你能好好抚养他长大。”

夫人耿氏大哭道,“难道我就不能陪你一起死吗?”

汪伟无奈,只得把幼子托付给弟弟,和夫人一起上吊自杀。

刘慧明回忆完了汪伟的人生,看着他笑了笑,道,“汪检讨的意思是士绅和勋贵都要纳粮?你这是要自戕吗?”

汪伟一口饮尽杯中酒,不置可否地道,“虽然汪某也是士绅一员,但大明的田地过度集中在士绅和勋贵手里,实遗祸无穷。”

刘慧明赞道,“改革就是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啊!”

随着讨论的逐渐热烈,最终形成了第一个共识——均田均赋。

刑部侍郎孟兆祥的扑克脸也终于松弛下来,发言道,“若均田均赋能救百姓,孟某也赞成。”

张国维微微摇头,道,“光靠均田均赋,救不了大明。还要强军,要强军又必须增赋。”

右谕德、东宫讲官周凤翔见众人都已经开了口,自己不好再摆谱了,也加入了进来,“某以为,不能增赋,百姓已经无力承担高额赋税,再增赋势必逼迫更多百姓起来造反。”

赵光抃一拍桌子,怒道,“不增赋,朝廷哪儿来的钱粮养兵?”

众人的讨论愈发激烈,在座的都是饱学之士,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会场已经变成了一个沙龙。

良久,倪元璐才一摆手,制止了众人的高谈阔论,“诸公所说均是治国之术,非治国之道,咱们的执政挈领必须是治国之道。”

赵光抃不解地问,“汝公有何治国之道?”

倪元璐从容道,“关于治国之道,倪某也未深思,但倪某昨日和德公详谈,认为德公提出的‘公平、公正、公开、依法治国’乃是治国大道。”

众人这才把目光投向刘慧明。

刘慧明自从主持了开场白以后就没再说过一句话,此时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付一个大西瓜。

傅山开口道,“依法治国饿懂,刘侍郎可否详细讲讲这三公之意。”

刘慧明摇头道,“具体的我也讲不出来,既然汝公提出来了,想必他已有所得。”

倪元璐也不推辞,直接开口讲道,“圣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礼记》开篇即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见公平、公正乃是儒学之本,我们党致力于追求天下为公乃是基业长青之举。”

接着,倪元璐便开始大谈特谈“三公原则”,刘慧明发现才短短一天的时间,他的认识便已精进了不少,他已难望项背了。

傅山提议道,“咱们不如就以这三公为党名,就叫三公党如何?”

赵光抃立马反驳道,“大明有官品三公,不可。”

汪伟道,“不如叫大公党。”

刘慧明想起后世有个党叫致公党,是致力公平的意思,自己这个党要追求公平公正公开,干脆叫致公党吧。

他刚要说出口,张国维却开口了,“依老夫看,大公党虽然响亮,却俗气,不如叫至公党,何如?”

刘慧明第一个表示赞成,“好,就叫致公党,这个名字好。”

孟兆祥迟疑地说,“现在结社成风,不如叫至公社。”

赵光抃和汪伟不干了,赵光抃道,“孟侍郎,陛下都已降旨允许结党了,咱们堂堂正正结党,堂堂正正地竞选,何惧之有?”

众人也一致赞成,“赵巡抚说得对,咱们光明磊落,何惧之有?”

倪元璐道,“如此,咱们至公党的执政挈领就是公平、公正、公开、依法治国。”

刘慧明适时表态,“我推举汝公为咱们至公党第一任党魁,咱们全力协助汝公参与本次首辅竞选。”

刘慧明都表了态,其他人也纷纷跟着表态,倪元璐一一谢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