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554章 不如回家卖红薯

明末妖僧 第554章 不如回家卖红薯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554章 不如回家卖红薯

刘慧明发泄了一通,终于恢复了理智,在崇祯的朝堂上,不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有人出来指责,就算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一样有人看不惯你,要弹劾你。自从当上兵部尚书之后,他每天都要经历这样的局面,实在有些不堪重负了,终于逮着张缙彦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气出完了,人也冷静下来了,看着面面相觑的朝臣,刘慧明突然觉得有些怪怪的——他们怎么不喷自己啊?

一个中年官员代表众朝臣和崇祯发问了,“敢问大司马,何为红薯?”

看着群臣一脸迷茫的样子,刘慧明愕然道,“你们不知道红薯是什么吗?红薯就是甘薯啊,是从西洋传过来作物,南北皆可种植,而且产量极高,大明现在到处都是天灾,可以大力推广种红薯嘛。”

“甘薯,你说的可是甘薯?”工部尚书范景文终于开口道,“甘薯此物老夫倒是听说过,前大学士徐文定公给先帝上过一本《甘薯疏》,莫非说的就是此物?”

“啊,对,对,就是此物!”终于有人过来转移注意力了,刘慧明兴奋地道,“这甘薯来自新大陆南美洲,是西洋航海家哥伦布带回来的,后来又流传到了南洋,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此物喜温耐旱,因此要春夏之交种植,三个月就有收成,果实不可食用,根茎才能吃,味道是甜的,可以生吃,也可煮了吃、蒸了吃、炒了吃、晒干了炸了吃。不仅根可以吃,茎和叶也可以吃,如果能在全国推广种植,绝对可以缓解灾情。”

众人见他说得这么玄乎,一时也被唬住了。

还有在问哥伦布是谁,刘慧明没有理他。

崇祯问范景文道,“范卿,大明现在何处在种植这个甘薯,卿可知晓?”

范景文哑然,他真不知道。

大理寺少卿黄道周出班奏道,“陛下,臣家乡福建有人种植此物,臣还吃过。刘司马博闻强记,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大明若能广泛种植甘薯,于全国灾情有极大的助益。”

刘慧明见黄道周这么说,高兴得不得了,急忙问道,“黄少卿,西洋还有几种作物,一种叫玉米,一种叫土豆,都是产量很高的作物,不知福建有没有人在种植?”

朝臣们今天真是大开眼界了,纷纷问道,“玉米?土豆?这是何物?”

就连崇祯也忍不住问了一句,“刘卿说的可是实话?”

“自然是实话!”刘慧明解释道,“玉米和番薯一样都是春天种植,不同于番薯和土豆是藤蔓的,玉米像一颗树一样,有一人高,结的果实是黄橙橙的,因此叫玉米。”

见群臣不明白,刘慧明只得补充了一句,“陛下可否赐予纸笔,待臣画出来。”

王化民拿来纸笔,刘慧明简单地画出一株正在抽穗玉米,展示给众人看,“就是这样的,各位同僚可有人见过?”

一人站出来操着广东口音道,“陛下,臣识得此物。臣家乡有人种植此物,称为番麦,不知是否为大司马所说之物?”

“应该是吧。”刘慧明想了想,“不如就请这位大人为咱们介绍一番?”

崇祯也发言道,“梁爱卿,你就为众臣分说一二吧。”

原来此人名梁兆阳,现任翰林院编修,充定王的讲官。

梁兆阳行了一礼,当即朗声介绍起来,“诚如刘司马所言,这番麦确实源于西洋,植株高大,叶阔而长……”

群臣像听天书一样听梁兆阳侃侃而谈,刘慧明不时补充一二,众臣见他不仅精通兵事,筹饷也颇有办法,就连如此冷门的农学都很精通,不禁大为惊奇,一些人终于明白他为何升官如此之快了。

接着刘慧明又讲了土豆的习性,又有一个福建人出来翻译,众臣再次对刘慧明叹服不已,就连崇祯都成了刘慧明的粉丝。

刘慧明看着众臣,道,“关于土豆和玉米,我还要多说一句,玉米和土豆不仅可以在南方种植,在北方也可以种植,最北可以种到蒙古以北。咱们汉人之所以不能征服蒙古,就是因为那里不能种粮食,有了土豆,那里就会成为粮仓,蒙古鞑子就不是问题了。”

众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蒙古草原、东北平原可以种玉米,我勒个去,这得是多大的事啊,就像刘慧明说的那样,只要那里能长出粮食来,还担心个什?

崇祯也喜不自胜,赞道,“爱卿真乃神人也,朕有爱卿辅佐何愁天下不平?”

刘慧明谦虚地道,“陛下谬赞。臣只不过去的地方多,见识多一些而已,若是和朝中同僚比学问,臣是大大不如的。”

“好了!”崇祯摆摆手,“大明既然有如此高产作物还何愁天灾,范爱卿,朕着你立即派出人手负责此事。”

范景文一躬身,“臣遵旨。”

刘慧明补充道,“陛下,臣建议像银行那样设一新衙门专一负责此事,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明没有专门的农业部,三农的事情归工部管,工部下面设营缮(可以理解为盖各种房子)、虞衡(相当于林业部和河道管理部的部分职能)、都水(水利部监管打造战船)、屯田(垦荒、挖矿等)四个清吏司,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新作物推广的。

刘慧明提出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崇祯的批准,范景文也爽快地答应了。

刘慧明得寸进尺道,“陛下,既然设置了这个衙门,臣索性就推荐两个人吧,都是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

崇祯若有所思道,“不知此二人是谁,说来听听?”

刘慧明道,“第一人姓陈,名子龙,松江府人,崇祯十年进士,现为绍兴府推官,署理知府事,此人乃是徐文定高徒,著有《皇明经世文编》一书,又整理刊发了《农政全书》,是为大明一等一的经世致用之才,若能由他来主持新作物推广最合适不过了。”

众人一听他推荐的是陈子龙,不由得松了一口气,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官员,竟然纷纷附和起来。

崇祯又道,“那第二人呢?”

刘慧明道,“第二人叫宋应星,不是两榜进士出身,但他对工学、农学都很精通,不知现在何处。”

“宋应星?”崇祯愣了愣,问道,“众卿可有识得此人的?”

吏部员外郎许直出班奏道,“陛下,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名宋应星,江西奉新人,不知是否为此人。”

“江西人?”刘慧明想了想,道,“应该是吧,他写了一本书叫《天工开物》,里面记录了各种工农技术,对大明打造兵器、指导农业生产、修筑城墙都很有帮助,如果亳州知州宋应星也写了这本书,就是此人不假。”

“《天工开物》?”大臣们终于来了兴趣,这本书出版于崇祯十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年了,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许直道,“不错,江西奉新人宋应星确实喜欢格致之学,只不知大司马是如何得知的?”

刘慧明胡扯道,“我在夷陵建立军械厂,有人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就多方打听,花高价买了一套,觉得很有用,就打听了一下此人,想把这本书的版权买下来。”

许直继续追问道,“何为版权?”

“啊,这个嘛,一句话说不清……”刘慧明挠了挠头,这个时代还没有版权的概念,书商只要见到爆款的文章都可以随便刊印,书商此举间接地帮原作者做宣传了,他们还不能怪罪,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刘慧明解释道,“就拿这本《天工开物》来说吧,此书包罗万象,对我大明的农田水利、锻冶制造、工程建筑都有极大的裨益,我读了之后惊为天人,就想多刊印一些或出售,或分发给作坊的掌柜,让其学习。但此书乃是宋先生呕心沥血之作,不经他允许,我怎能随意刊印出版呢?”

众朝臣很快就明白了,许直赞道,“大司马此言有理。”

刘慧明笑了笑,道,“又说跑题了,还是说宋应星的事吧,大明现在的火器质量堪忧,急需这样的人才啊。”

大学士蒋德璟不以为然地道,“格致之学乃是末学,刘尚书何以对此如此痴迷?”

刘慧明反驳道,“学问本无高下之分,格致之学虽然不能参加科举,于国却有极大的用处,只要用得好往小了说可以解决百姓生存问题,往大了说可保社稷安稳。你我身为朝廷重臣,不能仅凭个人爱好选择学问,要看对朝廷、对百姓有没有用处。孔孟之学虽然可以正人心明事理,但火药、冶铁、建筑、水利、农学、医学也各有用处,你能说对朝廷一点儿用都没有吗?”

蒋德璟还要说话,许直就站出来附和道,“大司马言之有理,八股文做得再好,登科之后又有何用哉?四六骈文也只有礼部的同僚还能用上。反倒是大司马所言的火药。冶炼、建筑、水利等杂学,可解民生疾苦。”

刘慧明突然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他抬头仔细打量了一阵许直,见他约莫四十多岁的年纪,身材瘦削,国字脸,八字须,样貌只能算一般,但两眼却清澈无比,一看就知道是个有情怀的人。

他的话一说完,就引起了朝中一些人的反驳,眼看又要引起一番争论了,崇祯忙挥手打断道,“好了,不用再争来争去了。李卿,立即宣陈子龙、宋应星二人入京。在工部增设都农司,陈子龙任郎中,宋应星任员外郎,专一负责番薯、土豆、番麦播种。”

皇帝亲自擢拔两个知府在本朝绝无先例,李遇知忙点头称是。

范景文大喜过望,忙跪下行礼,“臣谢陛下,谢刘尚书推荐人才。”

崇祯看了一眼老迈的范景文,又把目光投向了刘慧明,尊尊告诫道,“范卿,工部赈灾、推广番薯之事,你要多与刘爱卿商榷,要摒弃门户之见,尽快解我大明子民吃饱肚子。”

范景文跪在地上又磕了一个头,再三保证道,“陛下且宽心,老臣定不辱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