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602章 可怕的文官

明末妖僧 第602章 可怕的文官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602章 可怕的文官

经过近两个月的调研和集体讨论,倪元璐终于把至公党的自白书交了上去,这份自白书总共有五万多字,分别从政治主张、军事主张、税收政策、人才选拔、流民安置、文化发展、河道治理、历法改革、国际关系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每一项论述都有详尽理论支撑、有真实的论据佐证,和东林党的亲贤远佞、君贤臣节的自白书相比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崇祯拿着厚厚的一沓文字读了整整一天,又拿出朱笔在不解的地方做了批示,第二天竟然破天荒地停了早朝,只单独把倪元璐、刘慧明和张国维传进内宫问话。

崇祯端坐在御案前,面前摆着四份自白书,从右往左按厚度排列,至公党的自白书犹如鹤立鸡群,格外显眼。

崇祯指着其他三份对道,“陈演、蒋德璟、魏藻德三人的自荐书都在此,你们先看看吧。”

刘慧明三人一人拿着一本没多久就看完了,之后又相互交换各自翻看,三人的自白书大同小异都是孔孟礼教下的治国之策,和他们平时上的奏疏没什么两样,都是空话套话,没多少落地的政策。

刘慧明瞄了几眼就没有往下看的**了,而倪元璐和张国维却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天大的难题一般。

刘慧明莫名其妙地看着二人,二人却碍于皇帝在场不好当场提醒,只得装聋作哑。

刘慧明看了看崇祯,见崇祯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便笑了笑,自我解嘲道,“陛下恕罪,臣实在不明白其中关窍。”

崇祯看着倪元璐,道,“倪爱卿与刘先生解释一二吧。”

倪元璐指了指面前的四份自荐书,郑重地道,“刘学士没发现咱们这份自荐书和这三份差距太大吗,简直就像鹤立鸡群?”

“是啊!”刘慧明点点头,“咱们前后忙碌了两个多月,为了这个自荐书前后动员了几百人,比他们好不是应该的吗?”

张国维摇头不已,就像看傻子一样看着刘慧明,良久才叹气道,“德公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

刘慧明这才恍然大悟,“合着他们合起火来给我们挖坑呢?”

现代的文化界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有过总结,大体是汉唐的读书人可敬,宋朝的读书人可爱,明朝的读书人可怕,明朝的读书人可怕之处就在于他们的政治斗争水平,实在是太高超了。

刘慧明今日算是真正见识到了他们的可怕,不禁恼怒道,“这帮人不做正事就知道整人,实在是太可恨了。”

崇祯见刘慧明像个官场初哥一样不由得笑道,“连朕都看出来了,先生竟然现在才知道,唉!”

刘慧明已经乱了阵脚,索性问道,“那咱们该怎么办?”

倪元璐和张国维面露难色,崇祯却呵呵一笑,“朕让他们回去重新写,写到朕满意为止。先生大可放心地去山西,有朕在他们不能对你怎么样的。”

倪元璐和张国维奏对完后,崇祯又留下刘慧明继续奏对,里面还有很多知识点他要单独和他谈。

崇祯翻到历法部分,问道,“想不到先生对历法也这么精通,为了新历之事朕可真是揪心不已。”

大明的历法又是一段公案,这个案子绵延明清两朝,直到康熙年间才彻底了结。

大明现在用的历法叫《大统历》,其实就是元朝钦天监鉴证郭守敬主持编写的《授时历》。《授时历》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但是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很多东西已经不准确了,急需修正。

然而太祖朱重八同志是造反得的天下,他深知天象的重要性,因此他一得了天下就下令禁止民间人士研究天象和历法,只有世袭钦天监的人才有资格观天象,研究历法。照此逻辑,《人民的名义》里那个不作为的区长孙连成脑袋不知道掉了几百次了。

老朱的奇葩政策导致了中国天研究的极大退步,纵观整个明朝,钦天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修修补补,对天文的研究再无进展。到了崇祯朝,现行的历法已经漏洞百出了不仅预测不准,连日期都经常出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崇祯忍无可忍之下,终于下定决心对历法来一次大修。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明已经两百多年没有修历了,早已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了。好在出了个徐光启,徐光启又结识了不少西洋人士,因为大明没有专业人才,西方恰好又迎来了天人才井喷的现象,崇祯没有办法只得让徐光启带着一帮洋人主持修历工作。

老徐接到任务之后就卷起袖子大干起来,他先从翻译西洋大神第谷、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开始入手,这一干就直接干到他油尽灯枯。老徐死后,副手李天经又接着干了一年多,直到崇祯七年才最终编纂成册并命名为《崇祯历书》。

搞笑的是,花了这么大的精力编写的《崇祯历书》却被束之高阁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崇祯历书》从未编写成历书颁行全国。这十年来,关于新历和旧历爆发了至少八次较量,虽然新历都获得了胜利,但是崇祯就是下不了决心颁行全国。

这也是崇祯的一个性格缺点,有开拓的勇气,却没有决断的魄力,是典型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型的人格。

刘慧明大学的时候第一门专业课是《地球概论》,里面详细介绍了各国历法的演变,大一又是学习最认真的时候,因此他对历法的研究放在这个时代确实算得上是精通了。为了撰写自白书,刘慧明和倪元璐等人又专门到钦天监取经,并结合后世的历法知识才鼓捣出这么个历法出来。

崇祯摩挲着历书,指着那个一个长长的大事记,道,“以夫子的出生年为元年,秦统六国为孔元331年,大明立国为孔元1918年,今年为崇祯十六年,就是孔元2193年,有趣有趣。”

末了,又问道,“这个主意是你想出来的吧?”

刘慧明点点头,笑道,“西洋历是以耶稣基督诞生那年为公元元年,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很直观地算出各个大事件之间时间距离,比如东汉灭亡是公元220年,离现在是1423年,不用去推算过了多少个甲子就可以算出来。”

崇祯颔首不已,刘慧明还有一层意思没说出来,那就是历法也是一种文化,大明现在就完善历法,不仅可以避免三百年后全面倒向西历的尴尬,甚至可以反向输出文化。

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崇祯却放弃了这个想法,刘慧明不解地问,“这个法子很好啊,为何不能用?”

崇祯叹道,“此法虽好,却也不见得比现行的法子更好,徒增口舌之争尔。”

刘慧明有些无语,崇祯竟然这么怕文官,他到底是害怕了,还是厌烦了?

刘慧明想了一会儿,突然道,“我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减轻阻力,让朝臣们主动通过。”

“说来听听。”

刘慧明道,“还有一种纪年法,相传黄帝轩辕氏继位那年是干支纪年的开始,换算成西元的话就是西元前2697年,咱们也可以以此为纪元,今年就是4340年,这样就有两种方案任他们选择了。”

黄帝纪年是清末民初国学大师刘师培提出来的,虽然比较小众,但确实能扬我国威啊。

很多书友要问,公元前841年才是我国确切纪年的开始,其他的都是传说,其实公元元年也何尝不是扯淡,并没有任何历史根据。

公元纪年是由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在公元525年提出的。就像中国人喜欢9一样,西洋人特别喜欢和7过不去,这个香水哥是个狂热的宗教分子,他预测7年后就是耶稣逝世五百周年,到时候老人家会再次“复活”,因为老人家只活了三十三岁,这样就算出了七年之后是532年,公元纪年就由此而来。

崇祯听完刘慧明的解释,不禁哈哈大笑,道,“如此,则事易矣。”

崇祯又指着道,“把全年分为五个大月和七个小月,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每年总共365天,每四年增加一个大月,当年即为366天,如此真能结束现在历法的乱象吗?此法也是西人使用的历法?”

刘慧明点点头,给他讲了格里高利历,又普及了一下回归年的概念。

崇祯又道,“上朝五天休沐一日,大月最后一周休两日,这不是你在新军里实行的政策吗?休沐日是不是太多了些?”

刘慧明设想的是一周六天,上五天班休息一天,最后一周遇到大月就休两天,如此每月就有固定的五六天时间休息,比前世乱七八糟的周末好多了。

但在这个时代,却未免给人一种懒惰的印象。

刘慧明笑了笑,道,“这只是一个参考意见,决定权在陛下。根据《崇祯历书》也能编写出精确的历法,只是不能再拖下去了。”

虽然刘慧明说得很隐晦,但崇祯还是听懂了,,为了这个历法真的是纠结不已,这次听刘慧明提起此事,便问道,“先生可有何妙策?”

刘慧明想了想道,“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无非就是舆论造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老套路而已。”

这一招在钱钞法上就已经用过了,效果很好。崇祯不满意地道,“为何又用这一招?”

刘慧明笑道,“招不在新,好用就行。臣先在报上造势,等势头起来了陛下再一蹴而就吧。”

崇祯笑着点头同意了。

刘慧明接着道,“把孔子出生年定为元年,是对读书人极大的尊重,臣相信有了这个筹码反对的声音会小一些。”

崇祯眼道,“不错,先前争论的焦点只改与不改,如此一来,就成了夫子和黄帝之争,不论结果如何,新历法终归是要颁行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