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641章 金之俊投诚

明末妖僧 第641章 金之俊投诚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641章 金之俊投诚

刘慧明来到兵部衙门,大会议室里已经济济一堂,人声鼎沸了。各级官员三五成团,正热烈地讨论着,有些人甚至甚至谈论起了诗文。

每月一次的大会已经成了定例,一些官员逐渐习惯了他的工作作风,兵部的风气也逐渐好转了。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刘慧明往主席台一站,会场顿时安静下来,“这是咱们九月的第一次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也是我在这里的最后一次大会了,后天我就要离京了,在这里,我想说两句。”

一些好事的官员忙起哄道,“请阁老教诲!”

“谈不上教诲!”刘慧明摆手制止道,“我是来感谢你们的,感谢你们这几个月来对我工作的支持,这段时间为了出征的事,大家加班加点,辛苦了,谢谢你们!”

说罢,刘慧明踱到主席台前,给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属官大惊,忙起身回礼,口里连呼不敢。

刘慧明回到主席台前,继续说道,“我知道,我在兵部的这段时间,把大家压迫惨了,很多人有怨言。但是众位都是饱学之士,都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大明现在的局势大家都很清楚,因此我们是松懈不得的。我经常听到有些人说自己怀才不遇,经常抱怨倘若我是宰辅当怎样挽回颓势,但真要给他一个机会吧,又嫌这嫌那,完全不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种人在西洋叫喷子,也叫嘴炮,意思就是嘴上说得厉害,其实什么才能都没有。”

说到此处,刘慧明指了指墙上的一副芦苇道,“就像这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所以呢,在这里,我希望大家都能脚踏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手里的工作做好,倘若每个人都能这样,我想要挽回大明的颓势也并不是难事。”

一席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会场上落针可闻,半晌才有一个老者抚掌而赞,“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山间竹笋,嘴贱皮厚腹中空,好联,好联啊。阁老的教诲,我等铭记于心。”

有人带了头,其他人也跟着嚷道,“阁老的教诲,我等铭记于心!”

张缙彦大声呼道,“阁老教训得好,‘扎扎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诚哉斯言!”

说罢,便径直来到角落里书案上,铺上宣纸沾好墨,一会儿功夫就写上了一副对联,正是“扎扎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张缙彦吹干纸上的墨迹,大声道,“下官以为,阁老的教诲就属这一句最精辟,下官倡议将这一句话裱起来挂在大堂里,让众位同仁和来京履职的文武官员都可以随时瞻仰,铭记于心!”

“嗯,张侍郎说得好!”一些好事者纷纷附议,“张侍郎好字!”

张缙彦赧然道,“那就献丑了。”

刘慧明目睹眼前的一切,对张缙彦的马屁功夫赞叹不已,狗日的,真是无孔不入啊!

刘慧明挥了挥手,接着道,“我离京以后,武选司和职方司的工作就由金侍郎负责,武库司和车驾司的工作由张侍郎负责,如果陛下另有旨意就以陛下的旨意为准。

金之俊和张缙彦忙上前施礼。

张缙彦从一个兵科给事中火线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崇祯的目的刘慧明心知肚明,他依稀记得原来的历史上大明最后一个兵部尚书就是这厮,至于到底是他还是曹化淳开门投的降,历史上没有定论,但是从现在的历史来看,这货的可能性更高,因为曹化淳早就辞官归隐了。

“感谢各位的支持,今天我就说这么多,剩下的工作就由金侍郎和张侍郎一起布置吧。”

刘慧明挥一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张缙彦首先感谢了刘阁部的信任与支持,然后发言道,“我们兵部以前是什么样,想必大家都清楚。自从阁老主持事务以来,咱们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完成了编练新兵的工作,还筹备大量的军需物资,咱们各位同僚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现在朝廷有难,阁部主动请缨出京平叛,不能再兼顾衙里的事务了,某深感遗憾。然而圣命难违,我等唯一能做的事便是祝阁部旗开得胜,早日还朝。”

下面的人纷纷叫好,刘慧明谦虚了几句,张缙彦接着道,“为此,下官已做了安排,今晚就在食堂为阁部践行,请阁部务必赏光。”

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道,“请阁部赏光。”

刘慧明心里暖洋洋的,“好说,好说,一定来,大家痛痛快快喝一场。”

会后,刘慧明到签押房收拾物品,准备把房间张缙彦腾出来,一直超然屋外的金之俊竟然主动登门了。

刘慧明见状,忙让座看茶,道,“金侍郎可从未登过我这门啊。”

金之俊嘿嘿一笑,算是默认了。他为人一直比较超然,从不轻易站队,因此在朝堂上影响力并不大,跟刘慧明的关系也是不远不近,除了工作上的事私下里别无往来。

金之俊又喝了一口茶,才陪笑道,“下官这次少保登门,不为别的,转为一件小事而来。”

刘慧明笑了笑,道,“哦,为什么小事?”

金之俊道,“少保办武备学堂于大明极为有利,然则教材实在太过粗陋,下官有一表弟姓茅名元仪,字止生……”

他才说到一半,刘慧明就打断了他的话,大喜道,“你是茅元仪的表兄?你怎么不早说啊,我找他的《武备志》找了一年了,都买不到,没想到你是他的表兄,咳……”

金之俊见他懊丧的样子,心中的疙瘩顿时放了下来,“下官也是前日才得知少保正在寻访《武备志》之事,今日来见您,就是要献上此书。”

原来他和茅元仪是姑表兄弟,茅元仪的祖父大家茅坤是金之俊的外祖,二人只差一岁,自幼就是熟识,一起研讨学问,准备来个一时瑜亮。

不过,现实很快就摧毁了他们的基情,金之俊自幼考运就好,一路秀才、举人、进士考下去,二十六岁就已经登上了人生巅峰。而茅元仪就是衰神附体,金之俊都中进士了,他连一个秀才都没考中,只得花钱捐了个功名。

不过,茅元仪考运不行可不代表他学问不行,考了几次没考上之后,他就主动放弃考试了,开始潜心研究兵书战策,最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编写了这本《武备志》。

天启元,此书年刊刻发行之后,他顿时名满天下,成了知兵之人。后来就凭此书走入官场,一度官封总兵,在名士和名将之间来回切换身份,一时风光无两。

不过,他随后就开始霉运附体,先是因为觉华岛失守被解职,后来又因为辽东兵败之事被贬到福建。在福建,他不再约束自己,日日买醉,最后终于在崇祯十三年把自己醉死了。

刘慧明听说他要献上此书,喜得嘴都合不拢了,茅元仪的《武备志》有多重要就不需多说了,金之俊居然主动送上门,哪还有不收之理?

“不对,不对!”刘慧明看着他的脸,恍然大悟道,“你是不是有大事找我帮忙?”

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个道理自古皆然,何况这个老金表现得这么明显了。

俗话又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个老金平时不和自己多走动,中秋节吃火锅打麻将那么大的场面他都不来,今天突然找到自己要求进步,谁会理他?

以为有茅元仪的《武备志》就可以打动他?

不过,让刘慧明更奇怪的是,就靠这小学生巴结女同学的手法,他到底是怎么混到副国级的?

刘慧明一会儿还要去军营,不想和他多废话,看了他一眼,开门见山道,“息庵莫非是想求这本兵之位?”

金之俊一怔,赧然道,“少保革新兵部之策,下官了然于心,若能由下官掌管兵部,少保之新政可永续也。”

这老小子几句话就说到了他心坎上,刘慧明最担心的就是人走政息,为此他不惜主动出手对付冯铨钱谦益团伙,又给崇祯打了好几次预防针。新军的事他准备交给张国维,兵部的事他最开始想到的人就是他,不料崇祯没同意,就只好交待给张缙彦了。

刘慧明叹了口气,实话实说道,“咳,我跟你实话说了吧,前几天我就向陛下推荐过你,但是……结果嘛,你是也清楚。”

他前几天确实提过让金之俊出任下一任兵部尚书,但是一向言听计从的崇祯竟然没有同意,说要仔细思索一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过,为了补偿他,崇祯一连同意了冯铨和钱谦益两项人事任命,也间接地把与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慧明把当时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说了,末了叹道,“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能臣不用非要用庸臣,忠臣不用非要用奸臣,他以为每个奸臣都像我一样有大忠似奸吗?”

金之俊直接忽略最后一句,很快就明白了他说的奸臣是谁了,低声道,“新乡之为人,莫非少保已知之?”

刘慧明冷笑一声,道,“我虽然年轻,好歹也是从小闯江湖的人,他这点儿小把戏只哄得了三岁小孩儿,岂能瞒得过我?不过,皇上喜欢他,我也没办法,咳,就这样吧。”

金之俊闻言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整个人的精神都委顿下来。

刘慧明见状,道,“息庵不防听我一言,如何?”

金之俊忙道,“请少保示下。”

刘慧明见他主动投靠自己,想了想,道,“你虽然做不成大司马,但是少司马也是不小的官了。官做到这个程度,升不升已经意义不大了。你刚才说到了人亡政息的事,这事我也有所考虑,他现在表现得很恭顺,以后的事谁可就说不准了。在此,我也把这个重任交给你,希望你能设法保住新政的成果。”

金之俊忙点头应是。

刘慧明又交待道,“我不需要你据理力争,也不需要你以死威胁,以告老还乡,我只希望你能一直留在兵部。你只要能留在兵部,等我回来,万事好商量,就算新政被废了我一样可以恢复,但是前提是你得留下来,而且还要设法保全更多的同僚。”

刘慧明说得很乱,金之俊总结了三条:第一,他并不信任张缙彦;第二,他走后兵部的新规可能会被废纸;第三,他让自己想法设法保全。至于如何保全嘛,他没说,只提了一个底线——保人不保法。

金之俊迅速理清了思路,郑重地一拱手,道,“少保之托付,下官绝不辜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