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709章 钱庄案尘埃落定

明末妖僧 第709章 钱庄案尘埃落定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709章 钱庄案尘埃落定

随着陈演的倒台,钱庄案的也很快告破,当刑部尚书邱瑜把结案报告摆在崇祯面前事,崇祯才反应过来这一次又被别有用心的人带了节奏。这次风波的关键是假票窝点,而他之前一直把精力集中在刘慧明和那几千万两银子上面,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

他看到此案的幕后主使竟然是陈演,不由得大吃一惊,随即就彻底震怒了。他刚赐死了周延儒,如今又轮到他的继任者了。大明立国两百多年,只杀过一个首辅大学士,而他三年内就杀了两个,算上马上要去见阎王的陈演,就是三个了。

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涕泪横流,“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到底做了什么孽啊,竟然赐了我这么多奸臣贼子!”

但是再难的事也要去做,崇祯哀叹良久,最后还是下旨赐死了陈演,他的位置就由次辅蒋德璟接任了。

崇祯其实不怎么喜欢蒋德璟,他和黄道周一样,都以刚直敢谏著称,这样的人虽然名声很好,但是情商很差,经常惹他生气。他更倾向于魏藻德,但他毕竟太年轻了,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少詹士,连个部堂官都没做,现在就让他做首辅实在有些底气不足。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崇祯发现他过于乖巧了,做事八面玲珑,让他有些不放心。半年时间杀了两个首辅,让他对之前的用人观产生了些许质疑,在他手下,乖觉的臣子比耿直的臣子官运更好,乖觉如周延儒、温体仁、陈演都是朝堂的常青树,耿直如成基命、李标、刘宇亮、范复粹等人往往屁股还没坐热就被罢了职。

一想到陈演和周延儒就是特别乖巧的人,他就打起了退堂鼓,暂时让老犟牛蒋德璟接过重任了。

崇祯刚搞定了首辅人选,正在想是否把礼部尚书林欲楫递补入阁,却turnaround收到一封奏疏,正是林欲楫呈上来的,竟然是辞呈。

崇祯有些发愣,林欲楫这段时间干得不错啊,自己也没有恼他,他为什么要提出致仕的请求呢?

难道他犯了罪,不得不上表请辞?

他忙让侍候在一边的王承恩找来前段时间关于他的奏疏,发现他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行动,除了上疏弹劾过一次倪元璐以外,其他时候都是风平浪静的,算得上毫无存在感。

其实他真的是想多了,林尚书出身于万历五年,今年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了,放在后世早就在享受天伦之乐了,而他现在还在朝堂上如履薄冰,难免有些心灰意冷。

崇祯搞明白了他的想法,也没在为难他,直接留中不发。按照大明官场的惯例,大臣要辞职必须上足三道奏疏,皇帝才可以放人。

崇祯默认了他的辞职,就开始考虑后续人选了,本来李建泰、魏藻德都是不错的人选,但是现在两人一个因为宣府窝案被发配到贵州了,一个提前入了阁,现在又升礼部尚书就有些说不通了。

新任礼部侍郎都是刚升的职,如今才几个月时间,再次升职有些不妥当了。

崇祯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得问王承恩,王承恩想了想,道,“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恪勤忠贞,可当此任。”

史可法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如今执掌南京兵部,维系整个东南的安全。崇祯对他的任用十分满意,摇头道,“可法要为朕镇守东南,不可轻动。”

王承恩想了想又道,“南京翰林院掌院姜曰广可当此任。”

姜曰广,字居之,号燕及,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早年间出使过朝鲜,“不携中国一物往、不取朝鲜一钱归”,以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了朝鲜朝野一片赞颂。回来的时候顺便去皮岛视察过毛文龙,对他的胆气和军事能力赞叹不已,称他为“真豪杰”,赢得了他的尊重。

在魏忠贤当权时,他作为东林党的后起之秀骨头很硬,自然招致了打击,被削籍为民。崇祯登基以后复出,最高做到吏部右侍郎,后来触怒了皇帝被赶回家当了乡绅。去年才重新复出,现在为詹事府詹事,执掌翰林院,在南京和史可法、吕大器遥相呼应,同为东南的政治明星。

但崇祯的第一人选另有其人,仍然摇头道,“大明尚无翰林院直升大宗伯之先例。”

王承恩很快就明白了其中关窍,道,“南京礼部尚书王铎可当此任。”

崇祯点了点头,“嗯,不错,可令王铎任大宗伯,令姜曰广掌南京礼部。”

王铎,字觉斯,号十樵,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天启二年进士,大书法家,与董其昌齐名,号称南董北王。董其昌时候,他又和黄道周、倪元璐鼎足而立,在后世号称“晚明三株树”,一幅字可以拍出天价。

除了是大书法家以外,王铎还是太子朱慈炤的老师,深得崇祯的信任。后来出任南京礼部尚书,期间他的父母相继病故,他守丧归来以后,崇祯仍然让他做南京礼部尚书,足见对他的信任。

两人商讨完国事,崇祯又拿起新一期的《京报》来看,第一眼就看到一则告示,上面写了隆鑫钱庄将接手汇丰钱庄,并承担一切债务和亏空,并于冬月十五开始兑换。

崇祯有些懵逼,问王承恩道,“承恩,这个隆鑫钱庄是何来历,为何要做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事?”

王承恩虽然不知道具体内情,但从名字上就已经猜了个**不离十,“奴婢以为,这家隆鑫钱庄可能是刘德华新成立的钱庄,说是收购汇丰钱庄,可能只是换了个招牌而已。”

崇祯脸上惊疑不定,问道,“当真?”

王承恩笃定地道,“钱庄一案已经了结,伪票窝点已被查处,涉案的蟊贼已有就戮,伪票以不能兴风作浪,钱庄是时候重新开业了。”

崇祯想了想道,“这告示一出,恐引起京中百姓集体对付,据朕所知,钱庄的存银在南京,朕已派人去保管,他哪有那么多银子兑给他们?”

王承恩怔了一下,迟疑道,“老奴正要禀报一件事,派去南京的人已经传话回来了,南京并无存银。”

崇祯大惊失色,失声道,“啊……怎么会这样?那些银子呢,到哪里去了?”

王承恩见崇祯的脸色充满了迷茫与愤怒,半晌才道,“或许不在南京。”

崇祯感觉自己被耍了,顿时恼羞成怒,骂道,“好,好个奸贼,竟敢欺瞒朕!莫不是怕朕侵吞这笔银子?”

王承恩心道你不仅仅是想侵吞,你是已经侵吞了,都这时候了还装什么清高?

崇祯很想把现在就派人到山西把刘慧明抓回来,逼问他这比银子的下落,但一看到手里的告示,他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心中对刘慧明愈发恼怒了。

冬月十五,五家隆鑫钱庄在原来大有钱庄的位置上重新开业,伙计把门一打开,等候多时的百姓就蜂拥而入,好在他们已经提前做了御案,等他们进入一进的天井才发现里面多了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只能供一人通过,他们就被自动地排了队。

看着吵吵嚷嚷的百姓,一个主事大声喊道,“乡亲们不要着慌,银子管够,一定都让你们兑了。”

老百姓被坑怕了,哪里听得进去,只想快点儿把手里的废纸兑成银子,真是一刻都不想多等。

那主事没办法,只得祭出大棍法则,几棍子下去,先前还不可一世的百姓就老实了,规规矩矩地排队等候着。

当兑完银子的百姓从另一个通道出现在大街上时,还在等候的百姓终于相信钱庄说的是真的了,先前还笼罩在众人头上的焦虑就一扫而空了。

就在众人焦急地等候时,柜台上又开了一个窗口,识字的人一眼就看清了,竟然存银窗口。

老百姓见是存银子的窗口纷纷大笑起来,嚷道,“经历了这样的事,不知还有哪个不开眼的人敢在这里存银子?”

但是奇计很快就出现了,存银窗口还没开多久,就有一个做买卖的人进来兑了一百两新银票。

没过多久,又有两个外地商人结伴而来来托运银两,一出手就是三千两,可把众人吓坏了。

整个白天,存银窗口都没闲着,虽然远不如来兑银子的人多,但他们无疑已经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头。

第二天是冬月十六,又到了《京报》发行的日子,上面又贴出了一则告示,不知从哪儿冒出一家名叫聚友的钱庄声称将接手汇丰钱庄,同样承担了汇丰钱庄的债务和兑换业务,并于冬月二十开始办理。

崇祯看着手里的京报,彻底怒了,心道好个刘慧明,果然把朕骗了,他忙把王德化叫来,让他去打听刘慧明把这么大一笔银子到底存在哪里了。

王德化闻言不禁想笑,假装派人出去打探了半天,很快就回来禀报道,“陛下,刘阁老并没有把银子运出城,而是究竟存放在他们的粮社或者百货商社里面,这些商社都是他老人家的,后院都是通的,要存点儿银子自然不在话下。”

崇祯懊恼地一拍额头,朝他挥了挥手,无力地道,“你去忙吧,朕累了歇一会儿!”

王德化回到司礼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心中责备刘慧明道,德华啊,这一次,你可把陛下得罪得不轻啊,咱家看你以后怎么收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