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170章 川盐济楚

明末妖僧 第170章 川盐济楚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170章 川盐济楚

食盐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因为他的食物都是盐味儿十足,甚至有点儿齁了,他从没想过军营你士卒根本吃不起盐。

在这个时代,食盐堪比后世的房地产,其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买不起房子可以租房子住,没有盐吃人就会没有力气。朝廷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盐上面加派了各种税费,导致食盐从盐丁到盐罐加价了百倍不止,很多老百姓没有盐吃只好从茅厕里回收,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在场的人以说起吃盐的问题纷纷往外倒苦水,刘慧明听得头疼不已,他突然问问马祥龙,“咱们现在一斤盐供多少人吃?”

他老婆是心血管科护士,对吃盐的问题很重视,因此对于每个人每天吃多少盐,他耳濡目染之下早已一清二楚。

马祥龙想了想道,“暂时没统计,目前还是按照出川时规定的额度取用,每天五十斤。”

“七万人每天吃五十斤盐?”刘慧明愣住了,他想起了前世的标准,好像成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得超过六克,最低是两克。现在的一斤差不多是六百克,这么算下来每个士卒每天不到一克盐,比国际标准低得太多了。

况且现在的盐是淡黄色的,又苦又涩,不像现代的盐都是纯白的,纯度又很低,一斤盐能能有七成纯盐就不错了,这么算下来每个人每天的盐摄入量只有零点三克,太低了,还在太低了。

想明白后,刘慧明开口道,“以后咱们一斤盐供五十人吃,也就是说咱们现在一天要消耗一千五百斤盐。”

按照这个标准,每个士卒每天的盐摄入量在**克之间,完全可以满足他们每天的运动量了。

马万年问道,“这有什么说道吗?”

“嗯,一个人每天食用多少盐都是有定量的,多不得,少不得”,刘慧明解释道,“少了士兵没力气,多了容易头晕。”

他不好说高血压,只好把高血压的症状说出来糊弄他们。

马万年将信将疑,“原来还有这么多说道啊。”

刘慧明点头,“暂时就按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五十个人分一斤盐,以后每个伙食团就按照这个标准领取,不得打折扣。”

刘慧明一边训话一边把头转向了秦辉明,秦辉明忙点头应承,他现在是大总管,责任重大,刘慧明必须把他盯紧了。

军队的吃盐问题都这么紧张,老百姓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每天十五石盐的消耗量还没算上襄阳的百姓,一想到那些嗷嗷待哺的百姓,刘慧明就一阵头痛,在他的记忆里,湖北湖南都是不产盐的,主要靠淮盐接济。

但因为战争原因,历史上有两次川盐济楚,第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因为太平天国盘踞在江南一带,淮盐运不上来,清政府只好从四川调盐,这也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盐业的发展。

第二次川盐济楚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小日本占领了华东,湖广人又没盐吃了,四川的井盐再次扬威湖广。

刘慧明提前两百年提出了川盐济楚的策略,长远来看虽然是好的,但是现在军营里只有几百斤盐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淮盐运不进来,川盐又被流贼占据了,刘慧明一时不知道去哪里搞盐,只好问道,“咱们还有其他地方购盐的渠道吗?”

马祥龙为难地道,“大明现在所有的盐场都在沿海,除了淮盐最大,就只有沧州盐场了,其他地方都小的很。”

“那就只能从盐贩子身上想办法了”,刘慧明想了想,“咱们先成立一个盐社,先购盐解燃眉之急,不论用什么手段必须搞到盐,必要的时候可以动用军队。”

“好!”马万年一拍桌子,“子龙,你这就给世叔写信,一定要把川东的盐场掌握在手里。”

谢凤武忙答应了,“川东有云安、大宁、温汤井、长滩四大盐场,我都一一拿下来。”

“好!”刘慧明仔细回忆了一下,云安盐场不用说了,就在云阳县云安镇,是川东第一大盐场,现在转行为云阳盐化仍然是个不错的国有企业,他有个邻居就是盐场的工人,可是他们全村人羡慕的对象。

大宁就是现在的巫溪县,大宁盐场也是了不得的大盐场,只不过道路南行,没有云安盐场那么方便。

温汤井就是现在的开县温泉镇,长滩盐场在万州区长滩镇,这两个盐场规模较小,但只要经营得当,一样会成为他的摇钱树。

商议已定,为了保险起见,刘慧明还是决定派两营人马到川东去抢盐场。马万年起先还有些担忧,但在场的人都很赞同,他也不好反对了。

吃盐的事情告一段落,刘慧明望着在场的所有人,问道,“还有什么问题?”

还是马祥龙站出来禀报,“咱们士卒还缺棉袄,现在五万大军把死尸身上的衣服都扒光了也才凑齐三万套棉袄,很多新兵都只能两人穿一件,工兵和辎重兵更是五人穿一件。看这天阴沉沉的,过两天可能又会下雪,没有棉袄不知道会冻死多少人。”

真是步子迈大了会扯着蛋啊,刘慧明事先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乍一听居然被问住了。

马万年问道,“这些新兵以前都是北方的流贼,他们在北方是怎么过冬的?”

马祥龙道,“流贼也缺棉袄,平均五个人才有一件棉袄,流贼前段时间不知冻死了多少人!”

谢凤武插话道,“北方那么冷,这可能也是流贼南下的原因吧。”

刘慧明问道,“那左良玉呢,他们的人是怎么过冬的?”

一个团长发言道,“不打仗的时候就在营房里烤火,只有出去的时候才穿棉袄,他们都是轮流出去的。”

“哦,懂了!”刘慧明哦了一声,难怪他们不训练的,连棉袄都没有,还怎么训练?

可惜自己不行啊,自己的人都是老兵油子,必须全员全天候地训练打磨,不然这些人永远只能打顺风仗,一遇到逆风局很可能会崩溃甚至倒戈。

刘慧明的要求高,耗费自然也高了,而现在所有的问题同时压在他身上,让他突然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想起了夷陵新成立的被服厂,刘慧明忙马祥龙,“夷陵的被服作坊没有送被服过来吗?”

马祥龙道,“前天送了五千床棉被、八千件棉袄,算上这些才三万套。”

“不错啊,才这么两天就生产出了这么多东西,嗯,很好!”刘慧明赞了一句。

马祥麟嘿嘿地笑了两声,这些东西都是荆国光抄家来的,被服厂做的是无本的买卖,当然有效果了。

刘慧明心知肚明,也不好多说,搜肠刮肚地想了想,除了四处购买之外也没有好办法了,只好耍无赖地道,“我这里只有银子给你,你自己去想办法吧。”

说完就笑了,继而全场的人都笑了。

马祥龙无语之极,也只好尴尬地笑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