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开局时间倒退三十秒 > 第七百零七章 秦国关中必为天府之国

第七百零七章 秦国关中必为天府之国

郑国的汇报,意味着主渠无所渗漏。

那水往高处流的特殊安置,更是没有问题,主渠无错,这才让所有的人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主渠虽然只有四百余里,但是整个毛渠,干渠的水源皆是来自于这里。

主渠出了差错,那各地的渠就会成为泡影。

到时,轻则渠毁,重则千里泽国,嬴政听道郑国的汇报,脸上的潮红终于退下了下去。

暗暗道:‘天佑秦国。’

接下来,就是各干渠,毛渠,支渠,曹门的汇报了。

百姓们和嬴政,还有秦国的满朝文武,都祈盼的看着远方,等候着水家驻守在千余条支渠泥工们的到来!

午时末刻。

查水查渠之各方人物陆陆续续的到来,李焕同样揣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听从各方水工的汇报,此时,最后一个人抵达,其汇报的结果是全线无断无漏无裂无渗,所有的支渠,毛渠都顺利井水,各县无一故障。

李焕颤颤巍巍的杵着拐杖,来到礼台下,颤声激动的道:“启禀大王!”

所有的人都看向李焕。

嬴政迫切的问道:“老兄请说。”

李焕说道:“泾水河渠四百六十三里主渠,三千七百里支渠和毛渠亦是全线坚实通畅,入田顺当,泾水渠成!”

所有人连同嬴政在内,一片哗然,纷纷都长舒一口气,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了。

半响之后,嬴政终于开口问道:“李焕老兄,你报个大帐,以你水家之谏,郑国渠究竟灌田几多?”

嬴政的话,无疑是百官和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

因为,在修建郑国渠以前。

苏劫便在朝野中说过,此渠一成,便可亩产一钟!

泾阳所在的十五县,皆是在于黄河流域的上游。

黄河流域的中游,一般,亩产是一石五斛,陇西是一石八斛,而原本的关中这一段,亩产只有一石一斛,连黄河流域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全年有收的情况之下。

若是一旦大旱,可谓是半点收成都没有。

嬴政的问话,齐国,燕国,楚国的使臣也都不由骇然的竖起了耳朵,楚国,最肥沃的淮地,郢地,最多亩产两石,那已远非列国可以企及,否则楚国岂能拥有天下最广阔的土地,和最多的百姓?

楚国使臣额头冒汗,身边的齐国使臣问道;“楚使以为关中日后亩产多少?”

楚使吞了吞唾沫,道:“这,于淮地相差无几!”

两石,这也就是黄河流域最高的亩产了。

用后世的话说,差不多也就是五十到六十斤。

于关中原本亩产三十斤想比已然是天壤之别。

而水家,作为和水共事的人,对水田,无疑是最为了解的。

为什么秦国可以凭借郑国渠,独霸天下,亩产夸张,那便是因为泾水的缘故,后世学者都知道,泾水有一种称呼,一瓢三斗泥!

而且是那种碱性泥。

你用泾水灌田,是什么概念呢,哪怕就是以前非常干枯的凶土,你灌了泾水特有的碱性泥水,不用多久,立刻变成沃土。

而楚国人水工自然清楚这个道理。

哪怕就是用手捧一戳泾水,都能分辨那泥是什么泥,然而事实却是,这肥沃的碱性泥水是比整个楚国所有的河流都要丰腴的。

李焕百褶手指头,良久才高声说道:“郑国渠,直接受益者二十三县,间接受益者全部秦川,关中缺水的旱田四百六十余万亩,可成旱涝保收之沃野良田,另有二百余万亩盐碱滩,这二百余万亩盐碱地最多两年便又可成为良田!不算本有的四百六十余万亩,这二百多万后续即将出现的良田可容纳八万余户之多,如此,秦国腹地在两年后仍然可增加最少六十万人!”

嬴政和百官都吸一口冷气。

秦国的一户是按七到八人算的。

而且,这还是凭空多得的两百万多亩沃野良田。

只要通过泾水的碱性泥,便可实现,等于天赐佳土,以泽秦民。

李焕继续说道:“大王,寻常年景之下,二十三县的丰腴沃土可亩产一钟,为天下所无,每年国库至少可积粟一百二十万石,五六年后,关中之富,甲于天下。”

李焕的话,无疑让原本平静的山川再次喧哗,无论如何都无法遏制。

要知道,李焕说的是国库积粟。

意思就是说,用完了之后的。

也就是说,秦国根本就是吃不完的。

李焕的答案,和当初苏劫告诉嬴政的几乎是一样的。

此时,嬴政不由都惊愕的后退,王绾,李斯等人,难掩惊愕和激动。

所有人都依稀记得,当初武侯说,郑国渠一年剩余的粮食,能让秦国六十万大军用两年,一百二十万大军用一年。

然而,粮食不可能用光,要储备,防患灾害。

所以,通常都会用六十万大军来说,一年用两年,两年用四年,五六年下去,天下哪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

嬴政道:“于太傅所言,如出一辙,郑国渠乃天赐,奇也,奇也!”

一钟。

换算成后世单位,也就是一百一十斤。

比之楚国的亩产都要多出不知多少。

李斯笑道:“大王,佳水灌枯木而已,何奇之有,此乃秦国六世先王之宏愿于大王今夕而成!”

“臣等恭喜大王。”

嬴政感叹道:“你们都还记得当初太傅所言吗?”

群臣相互看去,他们如何会不记得。

关中是出了名的穷困。

一钟,那是要远超南方土地的亩产,秦人大多一生都没有出过关中,如何可能相信呢,这是他们难以想象的数字,可以说天下所无。

嬴政看到众臣的阳光,说道:“太傅何以先知?”

群臣哑然。

关中将会成为天下最为富饶,最为安全的国土。

楚国的使者顿时吓得面目苍白,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怎么办。

顿时走了过来,顾不得秦王当面,骇然不已的对着郑国问道:“大田令,旱涝保收,根基何在?”

旱涝保收的意思就是说,哪怕天公不赐雨,你们还能保证收成,凭什么?

这也是嬴政的疑问。

关中的大旱,让老秦人是吃尽了苦头,为什么关中时长会有人逃荒,逃向陇西,作为中枢之地的咸阳人口反而没有陇西多!

一旦关中的百姓举族迁移到了陇西,巴蜀。

对秦国关中意味着灾难,即便是征兵,也是万般艰难。

郑国自豪的说道:“关中此旱涝保收,根基在于泾水河渠不仅仅是一条渠,而是三千多条支渠毛渠织成的水网,水网之力,在于将关中平川之大多河流连接沟通,旱天水源丰富,渠不断水,涝天排水通畅,水无滞留,此所谓旱灌涝排之渠网,秦法严整,若能再立得一套管水用水之法度,秦国八百里秦川无疑天府之国。”

李焕接口说道:“还有上灌下排!”

亦有人接着说道:“还有独对盐碱地之法,甚至可以在修排手沟渠,当然,这以无需多少人力。”

楚国使臣双眸瞪大。

终于泱泱退去。

无法想象,关中的旱地,将会因为这眼前的大渠,变成天府之国。

楚国五千里,哪个敢说是天府之国。

楚国虽然丰腴,但是楚国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水患。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可谓水患无穷。

历史上,多少国家,原本国富民强,因为治理水患,而顷刻坍塌。

但关中就不同,他不存在什么水旱,只有大旱,大旱解决了,何来水患。

两千年后,长安之地,何曾听闻过水患,但南方不同,动不动就哪里被淹了。

嬴政哈哈大笑,拍案道:“好,说的好,若是有所法度,秦国关中必为天府之国。”

嬴政看向郑国,道:“既然此渠叫郑国渠,那河渠管用之法,便由你来草拟,如何?”

郑国稽首道:“臣,绝不负大王所令。”

举国欢腾!

嬴政带着文武百官来到了盐碱地。

百姓们也都跟着。

不远不近的跟着嬴政所在的队伍。

行营南下,一行车马下了洛水山源,西行四十余力,也就是盐碱地的所在。

眼前,一条条支渠毛渠伸入到了白茫茫的一片异样的土地之中。

清清之水汨汨浇灌着一片片白森森的盐碱,一群农人,正在努力挖掘着一道道小小的沟渠,想要将水灌溉进来。

嬴政笑着说道:“都说,盐碱地水咸,寡人到是想尝尝。”

一个白发老人笑道:“大王,这水不是盐碱地的水,是泾水!”

“泾水?原来如此,泾水可以让这盐碱地变成沃田么。”

“上冲下排,几年后这盐碱地就变成肥田啦,那时候,喝的水就是甜的。”

嬴政忽然对着百姓们说道:“寡人想将这盐碱地的沃田给山东移民,你们愿意吗?”

嬴政的话让百官和百姓们顿时一愣。

李斯都没想到嬴政忽然说出这么一句话。

然而。

百姓们顿时都明白了秦王的意思。

百官也是一样。

四百多万亩的土地,关中的百姓根本就用不完,这盐碱地一旦变成沃土,又要多出两百万亩来,到时,哪来这么多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