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军侯 > 第六百零四章 一些准备

大明军侯 第六百零四章 一些准备

作者:冼青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9:54

第六百零四章 一些准备

当然了,朱元璋虽然说是即死亦无悔。

但这也不过是他心中的感叹罢了,到没有非要现在就必须去死的状态。

毕竟储君是交出了自己满意的答卷,但朱元璋所要留给朱允的可不仅仅只有这些而已。

他既然能为朱标准备蓝玉等武人勋贵作为武之一脉的底蕴,能将解缙贬黜民间作为朱标将来的朝中文首。

那自然也有为朱允所准备的人手。

如齐泰黄子澄之流,他们是朱允自己所招募的心腹,这不在朱元璋的考虑当中,也并无什么干涉的意愿。

但老朱自己却仍然有不一样的打算。

既要保证他所留下的后手不会出现臣强主弱的局面,也要让两方能够真正的协力通合,让朱允得到强大而臂助,进而使大明江山屹立不倒盛世万年。

而朱元璋所留下的这些人当中,属武官一系之中,自然是要以征西将军长兴侯耿炳文为首,以及耿炳文的副手,武定侯郭英二人为主。

此二人一个是天下擅守之将,一个则是少有的悍勇之士,一主一从,一正一副,足以应对一切。

耿炳文此时虽然已是六十余岁的高龄,但也正是如此,才让朱元璋最为放心。

其父耿君用原本就是朱元璋嫡系人马中的嫡系人马,只是在与张士诚的作战当中被破城陷入力战身亡。

而耿炳文也正是在那以后接替了自己父亲的职位,接管了他父亲的军队,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心腹大将。

更是屡屡击败朱元璋当时唯二的两个对手之一,张士诚。

后来更是跟随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四处征伐,如汴梁,大同,陕西等重地均有其征伐的身影。

而且耿炳文是彻彻底底的朱元璋一系,跟什么淮西权贵等等朝廷上那些派系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

就连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或多或少有几分派系的影子在他们身上,这毕竟是自己难以磨灭的出身问题。

可耿炳文没有这方面的估计,从他随父起义入军中征战,便是一直在朱元璋得的麾下,也一直是朱元璋最嫡系的那一只直属亲信部队。

更加上耿炳文此人天生稳重,性情敦厚,堪为朱元璋麾下众多将帅之中最沉稳的一位。

但这是优点的同时也正是他的缺点,其沉稳之行比邓愈都更甚,但却没有邓愈一般的心性和更多的锐意。

所谓沉稳有余而进取不足,做不到总览全局的地步,也自然而然达不到徐达常遇春等人的高度。

可恰恰因此,朱元璋才足以放心的把他留给自己的皇长孙,作为朱允登基之后大明战将当中的第一人。

而郭英,更不用多提了。

时常被朱元璋称为郭四浑人,随其兄长郭兴一同投奔朱元璋,更是在早期为朱元璋的贴身侍卫,负责朱元璋的起居人身安全问题。

如此重要的职位,如果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人,何以交给郭英担任。

也正是因为他担任贴身侍卫,便足以说明郭英的勇武能够完美地胜任这一职责。

如果说大明众将帅勋贵当中挑选出最能打的一批,那论到马上为战,常遇春,王弼,傅友德,乃至徐达都能算的上不错的。

而论到步战之强,那这些人一对一还真的少有能是郭英的对手,从这一点便足以肯定其身手不俗。

后来可能朱元璋觉得把这样一个悍勇之人放在自己身边颇有些大材小用了,便让郭英也上阵杀敌,独领一军。

郭英果然不负其所望,很快的便习得骑射之道,虽然比其本身的步战能力稍显逊色,但也足以应对天下八成战将。

再加上郭英本人悍勇无双,每每攻城拔地均是身先士卒,历经大大小小五百余战,身上刀枪剑戟流矢飞箭之伤不下七十余处,便足以在众多将帅当中傲立一方。

而且他和朱元璋还是亲家,其同胞妹妹便是朱元璋的宁妃,两人之间的关系比其他将帅更为亲密一些。

所以朱元璋亦是放心将他作为朱允的帮手留到了现在,而且还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后再加以封赏,彻底让耿炳文和郭英两人坐实朝廷武人一系之首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文臣上。

朱元璋原本还是想要让解缙回京的,可思前想后再三确定,还是不打算更变当初的十年之约。

要知道最初解缙是他留给自己儿子朱标的,两人之间也颇为投契,可却因为解缙这恃才傲物刚愎耿直的秉性,使得朱元璋觉得他不太适合过早的出现在大明朝堂上。

或许是因为保护,或许是因为磨练磨练他的性子,让解缙留下一个十年的缓冲期,也好让他打磨自己的脾性,更好的辅佐朱标。

然而世事难料,懿文太子朱标病逝,使得朱元璋原本准备的计划都要推翻重来。

解缙自然也被耽搁了,再加上本来十年之期便未至,更是渐渐地将其抛在了脑后,转而一心对付蓝玉等人去了。

直到后来又想起时,也就觉得解缙不再适合,遂将其放弃,留待朱允将来自己做出选择便是。

随后朱元璋便又给朱允物色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也就是目前在四川布政司汉中府做教授的方孝孺。

此人父亲原本便是朝廷官吏,可当初‘空印案’闹得满城风雨,朱元璋是大为震怒。

这一怒之下免不了要牵连甚多,方孝孺的老父方克勤,便是这被牵连甚多当中的一员。

不过方孝孺也并没有因此说什么记恨大明朝廷,记恨朱元璋一说,反倒十分尊重朝廷的判决,更是认为礼法不可逾越,自己的父亲死得其所。

后来朱元璋把他下方到汉中教书,等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后,再将其提拔回京,作为皇长孙朱允的一大助力。

那时朱元璋便已是看中了他的才学,也看中了他的人品德行,认为方孝孺是足以担当辅政朝臣之人,自然是作为他留给朱允的倚重人选之一。

而现在,朱元璋突然昏迷方才苏醒,正是准备要动用这些后手的时候,也会到了不得不动用的时候。

因为朱元璋也不能确定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也许是明天,也许是后天。

趁着现在难得的清醒过来,当要做好一切准备,将这些年他所暗中布下的手段等等全都一应实施,为将来皇长孙朱允登基做好充足的准备。

是的,朱元璋已经做足了准备,也做好了迎接死亡的那一刻。

现在的他在见到这一个月来朱允的表现之后,心中早就没有了什么遗憾,只需要在最后将他做应当做的全都做完,便可以安然的与世长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