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军侯 > 第六百七十三章 削藩(二十三)

大明军侯 第六百七十三章 削藩(二十三)

作者:冼青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9:54

第六百七十三章 削藩(二十三)

大明风平浪静的度过了洪武三十一年最后的这一段时间,这个新生的帝国正朝着一个新的时代迈进。顶 点

除夕守岁元日祭礼,朱允上告苍天下示黎民,在满朝文武百官的随从下,在朝廷勋贵的注视当中,朱允宣告大明彻底走出了洪武一朝,转而进入建文之治。

建文,这便是朱允给自己定下的年号,也是他终其一生伴随帝王生涯的年号。

文武相对,先帝其皇祖父朱元璋为洪武年号,朱允便是建文年号,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含义,相比任何一个朝臣勋贵都能够看的清楚。

内心自认不必先帝差什么的朱允,在确立年号的时候就已经和先帝划清了界限,并且旗帜鲜明的在唱反调。

谁人都知道先帝崇尚武功,亦是半辈子戎马生涯打下的天下,这才有洪武年号一说,更是彰显了大明赫赫武勋威名之意。

可朱允呢,说好听一点是崇尚儒道理念仁君思想,可说难听点就是深受儒家思想荼毒太深,以至于完全背弃了先帝的道路,打算全面让大明转为文治国家,以礼服人,彰泱泱天朝上国之风,以千年汉家仪礼为主。

这倒也是没错,在开国之后当是要倚重文官治国,这是所有朝代更迭转换都必须要遵守的规则。

可是偏向文事可不是全然倚重文人,将整个天下都交给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清谈名流手上去,那岂不是败坏祖宗基业自毁长城的行为吗。

文人治国可以,可是文人懂得马上征战,懂得排兵布阵对敌策略吗?

很显然九成的文官都没有这种能力,更别说入营为将统领大军征伐四方了,突然之间让拿着笔杆子的人去握刀枪,他们有那个力气拿的住吗,他们有那个胆气杀人见血取敌首级吗。

所以文武相对却又不相离,谁都不能全靠一方,只有文武相济调和,大明才会真正的安稳处于不败之地。

哪怕是历经百世千世,这种理念也绝对没有错误,因为这才是维持一个帝国高层不乱的根本。

若是如同朱允这般,登临帝位之后便大肆更改先帝制度,将原本过于苛刻的官吏条制变得宽松许多,给文官大幅度的喘息余地。

这说起来是文治,是宽政,可这也未尝不是给那些官吏们机会,给他们**的理由和资本呢。

世人皆说官字两个口,贪官污吏之人永远杀之不尽除之不绝,所以高皇帝施以严政苛求,让天下百官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就算是有贪腐的机会,有贪腐的想法,也要考虑考虑自己这颗人头值不值冒这个险。

另有多次的朝廷清理行为,对吏治的整顿了力度强绝古今,也是让洪武一朝贪官人数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种宁杀错莫放过的行为确实是容易殃及无辜,这一点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手段虽然粗糙,效果却是十分的明显。

可朱允呢,在年关方过,从洪武变成建文的那一刻开始,便将高皇帝的大部分制度尽皆废除,转而宽松了很多很多,先后对比之下大起大落差距可谓相当之大。

更是命令朝廷传发邸报,将这些政策制度传告天下,当然了,这年号的变更自然是要放在首位才是,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可宽松一些虽然是好的,但总部应该彻底将勒在官吏脖子上的绳索全都放开吧,这岂不是给以他们放纵的暗示。

人人都有贪念,有的可以自控,有的却深深陷入了金银之中不可自拔。

原本在高皇帝之时,在朱元璋手里可是拽着一根甚粗的铁索,铁索下面开成无数的分支,挂在天下官吏的头上,拴着他们的脖子,让这些人时刻提防生怕这铁索就收紧将自己勒死了。

可朱允嗯,他不仅没有继续使其铁索,反而是主动将其砍断,彻底松开了天下百官脖子上的拘束。

说起原本的官吏规矩确实是苛刻了一些,朱允要是想要宽松一点倒也无妨,但是怎么也不应该彻底松开了啊。

如此一来他的名声是好了,天下百官正想颂德,齐呼天子为仁君治下,为宽政解严霜。

可是对于那支撑起大明江山的万万余百姓呢,这些黄册之上录有姓名的农户平民的处境岂不是有要变得异常糟糕。

官官相护,官绅勾结,到头来遭殃的依旧是最底层却也是大明最根实的基础百姓阶级。

所以高皇帝的政策虽然过于严苛了一些,但是却对百姓们没有太多的伤害,反而相对于官吏而言,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

然而朱允的内心野望又岂是已逝高皇帝能够阻止的,若是朱元璋在天有灵,知道自己亲自挑选的皇孙继承人居然是这般样子,在自己死后没有多久便将他的国策制度改了又改,现在差不多都要变得面目全非了。

基本上也就剩下藩王分封这一项制度还没有更改,但却已经是废掉了一个初代周王朱,极大地加强了朱允的帝王威严,给天下藩王以警示。

原本朱元璋的意思是大明不需要接连的强硬帝王,这样不利于一个帝国的长久发展,所以才选择了将朱标培养为文治的帝王样子。

可朱标是合格的帝王继承人,他心里有文武之道平衡的理念,但朱允这个被儒家思想灌注过深的皇孙可没有啊。

原本还以为是和其父亲朱标十分相似的好皇孙,可现在看来呢,也不知是感叹朱元璋最后老眼昏花了,还是要赞一声朱允对于自己内心想法隐藏的特别好呢。

但不管怎么说,以前的洪武时代已经彻底宣告完结,大明正式迈进建文时代,以朱允为天子,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一干文官为辅臣,新一代的大明政局已经展开,更是和洪武朝时表现为了两个极端的形式。

这样做的后果是怎样,是先帝的制度更好,还是新帝的国策更加完善,是文武相对却又相互倚重为好,还是朱允的文治天下儒生当国为好,这些是需要时间的检验,也需要大明一步步的走下去才能真正的看出区别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