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虞奇侠传 > 第三百二十一章财政

大虞奇侠传 第三百二十一章财政

作者:大虞太史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42:26

第三百二十一章财政

"爱书网"访问地址

四皇子实在太失望了,如今朝廷缺铜,他希望李星野能够趁着这次机会让西戎输入铜进来。

从陈朝中期,中原和西戎各国通商,西戎用金银来交换丝绸布匹,于是中原开始以金银为流通,这银子的确比起铜钱便利,到了魏朝中期,民间多用银而废钱。

不过很快问题就来了,中原不怎么产银,到了魏朝后期,大户人家将银两库藏。世面上银两缺少。

而魏朝又是以银为税,百姓交税又要以米粮布帛去换银,于是大户人家乘机涨了银价,原本一石米一两银子,到最后三石才一两,百姓一次交税,家底全空。

至于这些银两到了国库,一是要发给士兵作为兵饷,一方面又要购买粮食。

这大户人家先是凭着自己库藏的银子买了大量的粮食,而又卖高价将粮食卖给朝廷来赚回银子。

如此这般,国库空虚,百姓困苦,反而大户人家得益。

魏成帝时候,魏成帝不甘愿当亡国之君,于是使用老办法均输法,徙贵就近,用近易远。

简单来说,就是各地不在同等捐献,对于米仓的武凉府,还有江左等地,直接征收粮食。对于益安这些善于生产丝绸布匹的,直接征调布匹。对于梁州府,京畿四府这些繁华地带,直接征收钱银。

魏成帝这个法子对于当时来说,是一个很恰当的办法。想法很好,不过当时魏廷**严重,征收粮食,各地以不变运送为由,还要抽调民夫马匹车辆来。除此之外,运送粮食的人员需要吃饭,这个口粮要瘫在这些人身上。

如此这般克扣,百姓觉得还不如以前的,至少不用那么折腾。

魏成帝当时也无力管理这般乱象,最后无奈的他,只好开始让世家大族出钱,希望世家大族能和朝廷同舟共济,凡是世家大族,每人一年出一两银子。

这有福同享的多,有难同当的少,尤其是河左各大世家,他们本来就枝繁叶茂,大的家族有千多人,小的也有上百,这一年除了各种税,还要多出千百多两银子,这无疑挖他们的心头肉。

后来虞高帝能得到他们的支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虞朝建国之后,国库空空如也,银子也还在各大世家手里,当时孝文和孝懿太后两人为了避免走魏朝的老路,大力推行铜钱,立下了六条规定。

第一虞朝严禁铸造铜神像,要铸造只能使用金。这样就不会让本来就少的铜,再次被无端浪费。

第二鼓励民间挖掘寻找铜矿,除了严禁民间私自铸钱,铸造铜器无妨。

第三改银税为粮帛,粮食放入粮仓,布匹放入仓库,无须周转入京。至于京城补给,从两河而来。

第四各种杂税,一律以钱纳税,有司不得收银。

第五赏赐诸侯,用银不能用钱。

第六兵饷俸禄,钱粮为主,不再用银。

这六条之外,就是朝廷不断以金银去和西戎换铜,这样让金银失去流通的价值,只要民间不在用金银,那么世家大族藏着的不是白银,而是一堆石头。

弘道六年,经过六年,世家将金银拿出来,市面上金银铜三种流通,虞朝经济也繁荣起来。

到了还政之后,文皇帝也是坚持抹杀金银,全力扶持铜钱。比起金银来,中原的铜还是要多很多。

最开始西戎十分乐意,一斤金能换百二斤铜,而慢慢的,只能换百斤,后来只能换八十多斤。

换八十斤,虞朝已经有些吃亏了,毕竟虞朝铸造三铢钱,八文钱就是一两,一百二十八文就是一斤。熔铸的损失来算,一斤铜也就百文钱,十斤一贯,值银一两,而五两银折合为三两金,一斤金就是十五两银子,也就是一百五十斤铜。

若不是虞朝执意要废除金银,自然不愿意这么干。

四皇子在李星野谈判的时候,就告诉李星野,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要将金铜比尽量夸大,最好是虞朝不要亏本。若是西方真的不愿意的话,那么虞朝可以吃亏一些,毕竟虞朝不用千里去换,西戎商人会将铜遇到灵州城,灵州城直接熔铸城铜钱,走帝江的水运就可以顺利到了京城,进入国库之中。

而中原用来交换的金银,也是灵州那边直接交换。中原商人以丝绸茶叶和西戎交换金银之后,再到衙门,用金银换了铜钱或者银票,整个过程,虞朝少了运输,算下来,吃亏也不会吃亏多少。

在垂宪五年的时候,大司农曾经提议,这样太麻烦,毕竟还有金银交换了茶叶,然后商人又要去衙门兑换金银,不如直接一道手,让西戎和中原交易的时候,直接以铜钱交易,免得这样折算来折算去。

这个建议自然被文皇帝否决了,若是让西戎熔铸铜钱,西戎铜多,到时候大量西戎铜钱涌入,会动摇国本。

朝廷熔铸铜钱,可以随时而动,当钱多之时,藏于库中,方便平籴。

虽然这样麻烦,但是可以保证虞朝能保持铜钱的持有,不至于闹出魏末那样,白银握在大户手里,国家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华玉,你这回信就由你来写,告诉李星野,这种和约,朝廷不会答应的,不但如此,朝廷还必须让他们纳岁贡。岁贡多少无足轻重,但一定要用。”四皇子说到这里,然后再次补充说:“让归无妄主动出击,出了天山关,去边境的西戎各国巡视一番,让他们明白,朝廷怀仁,但也不是好欺负的。最好能打一个大胜仗。”

江离郡主点点头,询问四皇子还有什么要写的,四皇子想了想说:“顺便警告李星野,如今是朝廷大胜,底气充足一点,这场和约谈多久都没有事情,我们天朝都能承受。”

江离郡主见四皇子没有什么说的了,然后对四皇子说:“臣妾希望圣人能够补充,让他们的几个人来到京城。”

“嗯?来京城干嘛?”

“圣人,臣妾听闻西域之大,有三倍于天朝,其中有上百个国家。对于这些国家,朝廷都没有所了解,不如让他们来几个博学之士,来到京城,让我们开开眼界,见识苍穹之广。”

四皇子一笑,对着江离郡主说:“先帝在的时候,倒是有几个西方和尚准备来,只是朝廷对于他们的那一套没有兴趣,没有允许。不过他们天文,朕倒是很有兴趣,让他们进来也好。”

江离郡主点点头,将这个写好,然后让四皇子看了一番,四皇子点点头,盖上印玺,然后让人递送出去了。

离开京师的慈恩师太,快马加鞭,到了沧海府,就听说洛王背信去攻打鸳鸯湖,心中气氛,于是白天骑马,晚上施展轻功,白天到了驿站,以圣旨直接换了马,这样花了三天时间,终于到了洛王大营。

洛王也吩咐了门卫,若是有尼姑道人求见,一律不见,辕门的卫士自然拦住了慈恩师太。

慈恩师太将圣旨一扬,对着众人说:“圣旨到,洛王接旨。”

立马有人禀告洛王,洛王听到这个消息,跺跺脚,对着众人说:“可恶,这个老尼姑若是再晚来三天,这鸳鸯湖就可以扫平了。”

以他现在的处境,他不得不前去迎接圣旨,免得落得一个抗旨不遵。

洛王摆下香案,慈恩师太宣读完毕之后,对着洛王说:“洛王,还请你遵圣旨退兵,贫尼和你的约定你可以不遵守,这圣人的旨意,你不会也不遵守吧。”

洛王让人收下圣旨,无奈地说:“寡人自当收兵。”

慈恩师太没有离开大营,一直等到洛王离开之后,才到找到一艘船,进入鸳鸯湖的连理山。

这鸳鸯湖有十四岛屿,两两成对,传闻是天上七仙女和自己的夫婿所化。

连理山是鸳鸯湖的最大岛屿,也是魏太子扎营的地方。

以前连理山青翠欲滴,山明水秀,而如今满目疮痍,衰败残破。

看着路上死去的士兵遗骸,慈恩师太不由叹息一声。

她到了山寨前,魏太子杵着拐杖,带着剩下的兄弟寨门前等着,见到慈恩师太到来,众人跪倒在地,对慈恩师太行大礼。

慈恩师太见到这个情况,连忙对众人说:“诸位,无须如此。”

“若非神尼相救,我们都已经没有活路了。神尼对我们有再生之德,区区一拜,如何能还神尼一二。”

慈恩师太对着众人说:“你们皆是为了我大魏而遭受了如此无妄之灾,是贫尼愧对你们,贫尼愧对你们。贫尼只希望,从今以后,你们能安稳在此营生。”

慈恩师太不愿再见这众人凄苦的样子,飘然而去。

慈恩师太离开这里,回到了小雷音寺,这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她尚没有回到自己的禅房,就听到磨刀的声音。

慈恩师太循着声音走去,到了庭院之中,只见传灯正在磨着一把刀,慈恩师太对着传灯说:“大半夜不睡,你磨什么刀?”

传灯见慈恩师太回来,没有惊慌,继续磨刀。

手机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