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虞奇侠传 > 第四十二章天河斋内一豪言

大虞奇侠传 第四十二章天河斋内一豪言

作者:大虞太史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42:26

第四十二章天河斋内一豪言

在履冰宫那边,弘文县主也询问建文公主为何哭泣,建文公主擦了一下眼泪,指着叶时熙的名字说:“这位是你哥哥的捉刀人吧。”

弘文县主点点头,她倒是没有意外,自己哥哥一定会举荐叶时熙。

“这叶时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建文公主对于叶时熙很好奇,那些日子诗词唱和,她想起就甜蜜蜜的,叶时熙的文采就如同她所幻想的才子那样,七步成诗,八斗才高。

弘文县主说自己也不知道,叶时熙在林府的时候,她基本在尺意楼,没有和叶时熙见过面,不过叶时熙的才学,的确很高,可以称作才子。

“这百年难得见一个才子,如今为了妹妹你,就有三个到了文英殿,妹妹,真是天地所眷,神佛所钟。”

弘文县主平静地告诉建文公主,自己没有想过这些事情,自己唯一想做的就是修好这两朝国史,完成先父遗愿。

建文公主不由取笑说:“看来非是林文正公重生,否则这再有才,也难得妹妹你垂青了。”

建文公主本是无心,而弘文县主却脸一红,她的确想要找一个如同父亲一般的那种文武全才。

弘文县主岔开话题,谈了林绍闻,她说林绍闻也不是不学无术,只是和一般世家子弟一样,无心于学。

建文公主听到林绍闻的名字,就觉得心里厌烦,弘文县主只好说一些关于林绍闻的趣事,希望建文公主能够改观。

建文公主实在不耐烦,只好询问:“妹妹,你多谈你这个大哥,却很少谈你二哥,这是为什么?”

弘文县主一笑,说自己这个二哥倒是没有什么好谈的,他唯一喜欢的就是写诗了,据说在海宁城已经成了众诗人之首。

“这么说来,你这个林二哥,还是一位大诗人了。”

“他是什么大诗人,这能成为魁首,还不是因为他是信武伯而已,若是没有这个爵位,只怕早就有人嘲笑他了。”

弘文县主念了一下林多闻的几首诗,建文公主笑着说:“妹妹,你倒是才高眼高了,就令兄这诗,在一个县城称雄倒是绰绰有余了。”

弘文县主只是一笑,谈起了林多闻,最后建文公主说:“我那弟弟将要去南都,到时候,或许可以让令兄陪着他。”

“大殿下这么早就去南都了?”

弘文县主十分吃惊,按照虞朝的规矩,应该是成年之后才去,这大皇子,不过十岁,去南都也太早了。

建文公主告诉弘文县主,只是去南都读书,非是监国。

建文公主没有说,圣人对于立贤不立长的古制有些不满,圣人想要立嫡长子为太子,所以以读书为名,先将大皇子送到南都,等到加冠的时候,直接在南都加冠,然后立为太子,代为监国就是了。

虽然这父子远离,但圣人认为,这样有利于大皇子成长。

这件事自然不能随便说出来,否则群臣听闻之后,必然会反对。

建文公主和弘文县主也不谈这件事了,而是继续聊着林多闻的事情。

三月初十,正在林府等待叶时熙,被宣见了。

十一中午,叶时熙穿上了翰林院的官服,到了天河斋,进入天河斋之前,叶时熙见到了天河二字,觉得有些刺目。

三拜九叩之后,圣人让叶时熙平身,然后告诉叶时熙,今日找叶时熙来,是想听叶时熙谈论诗词的。

叶时熙心想这倒是一个机会,对着圣人说:“圣人,那么小臣今日就解一下崔颢那一首诗,这一首诗为什么能够让青莲看了之后,为之搁笔。”

圣人笑着说:“朕心中也曾疑惑,这一首诗,如何会让李翰林这样的诗仙为之搁笔。”

“这一首诗乃是讽刺仙道难求的诗,青莲乃是修道求仙之人,见这一首诗,自然心中惭愧,不敢在提笔。”

这一番言论乃是圣人为所未闻,于是圣人询问说:“既然如此,那么叶卿家,详细说说,如何讽刺仙道的。”

“这首联乃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圣人点点头,这一句人尽皆知,叶时熙继续说:“这已乘,乃是过去之事,而诗人并没有亲眼所见,这自然是子虚乌有之事,所以下句用空余,不言黄鹤,而言楼,足见诗人所不信。”

圣人笑着说:“这倒是解得有一些牵强了。”

“但是颔联说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不复返,自然不足征,若是按照书中所言,费祎登仙,曾经骑黄鹤而还。这如今诗人却言一去不还。后面千年更是能够说明,按照列仙传所言,神仙登仙,多有回归故乡,游戏红尘。而这却是千载空,千年未曾回,自然不足以言神仙。”

叶时熙说到这里,然后说:“圣人若是觉得这是小臣曲解,那么小臣可举一人,此人乃和小臣一般见解。”

“不知道是何人?”

“玉溪生,玉溪生曾有一句: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这一句乃是脱胎于这句,玉溪生词意教浅,不如崔诗那般深奥。”

圣人听了之后,沉思了一下,对着叶时熙说:“你用玉溪生的话,倒是足为证,不过后面又当如何解呢?”

“这晴川历历,诗人可见,芳草萋萋,诗人亦可见,而至于乘鹤而去,则渺渺茫茫,诗人不可见。”

“这一句,解得有些不妥,诗人乃是忆古见今而已,此乃律诗常用,不可如此解释。”

叶时熙也不急,慢慢解释说:“这痴人学仙,抛去乡关,往往老死不返。即如此地空余黄鹤楼,而昔人竟永去无归。但是诗人却想着急返乡关,一见父母妻子,无使诗人哀昔人,后人复哀诗人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愁字结尾,足以见此诗之说论。”

“如圣人说,这颈联乃是忆古见今,那么如此美景,那昔人为何不还,此地为何空留一座楼。”

叶时熙说到这里,圣人一时语塞,叶时熙再次说:“圣人,这若是谈昔人成仙,为何后面要思念乡关,这仙人要摒弃凡俗之情,何来一个愁字。所谈种种,便是此诗乃是讽刺时人修仙,抛去纲常,足以让人发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