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 第124章 等明年再活捉吧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第124章 等明年再活捉吧

作者:鲇鱼头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2 20:59:48

第124章 等明年再活捉吧

第124章 等明年再活捉吧

叶卡捷琳堡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冶炼中心,俄罗斯第一个冶炼厂就在这里。

尼古拉所说的炸弹工厂,并不只是单纯的组装炸弹,而是集冶炼、铸造、生产于一身的超级工厂,甚至连需要的火药都是自己生产的。

这样一座超级工厂,就因为生产的产品军方不再需要,居然说废弃就废弃了,乔治对俄罗斯帝国的工业又有了新的理解。

俄罗斯真不是不行,而是太能作,帝国类似的事情到底有多少,谁都说不清。

乔治还能怎么办呢,既然工厂都已经废弃,那乔治就勉为其难接收过来好了。

工厂毕竟是帝国财产,也不能白拿。

尼古拉给财政大臣邦吉打了个招呼,乔治就以1000卢布的价格,得到了这个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的废弃工厂。

确切点说,应该是在1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共8家工厂。

这个工厂不仅能生产炸弹,连装炸弹的木箱都是自己生产的。

厂区内甚至还有铁路,通过叶卡捷琳堡接入俄罗斯帝国铁路网。

跟炸弹相比,乔治更重视的是冶炼和铸造。

如果不是演习还在进行,乔治恨不得肋生双翼,飞到叶卡捷琳堡组织恢复生产。

演习也快要进行不下去了。

清场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冬天即将来临,如果不能在入冬之前清场,那么演习就要等到明年才能继续。

近卫军在清场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来历不明的人,这个情况引起沙皇的重视,沙皇下令警务督察舍别科对这些人进行调查,如果他们是为外国工作,就将他们全部发配西伯利亚。

乔治不欢迎贵族军官去西伯利亚。

罪犯还是很欢迎的。

米哈伊尔在远东的移民工作不太顺利,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清帝国,而是来自英国和荷兰的同行。

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同样大量需要劳动力。

英国和荷兰人口较少,无法向殖民地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就将主意同样打到清帝国身上。

英国和荷兰从清国雇佣劳动力的由来已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即有记载。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帝国被迫承认华工出国合法化,所以乔治即便不找曾记泽,也能通过正规途径从清国获得劳动力。

途径虽然是正规的,过程却惨无人道。

从清帝国非法雇佣劳动力的暴行,英、荷、美、葡等国均有参与,他们伙同清国的“招工局”,采用绑架、欺骗、威胁等手段掳掠人口,情况之严重,连当时的港督包令也不得不承认:为搜罗猪仔苦力并将他们贩运出洋而产生的的无法无天的暴行,已达不可想象的地步。

清国人安土重迁,不使用这些非法手段,就无法从清国得到足够多的劳动力。

即便如此,招工局每年“招”到的工人,依然无法满足殖民地的需求。

俄罗斯这时候再来分一杯羹,马上招致英荷等国“商人”的反对。

米哈伊尔初来乍到,不和英荷葡美商人在东南竞争,而是将海参崴的招工局,设到德国在清国的势力范围内。

俾斯麦再心怀鬼胎,俄罗斯和德国也是名义上的盟友。

盟友要到德国的势力范围内开设招工局,德国人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米哈伊尔通过招工局,每招到一个人,都会向德国殖民当局支付相应报酬。

这个方式大获成功,今年海参崴通过这种方式,从清帝国得到了大约3000工人。

这3000人的年龄都不超过30岁,普遍营养不良,但是没有严重疾病,只要为他们补充足够的营养,都是健康劳动力。

米哈伊尔给他们开出的薪水是每天10个戈比。

10戈比虽然不多,每个月就是3卢布。

在西伯利亚,赎买土地的价格,一俄亩也就3卢布。

所以这个薪水对于圣彼得堡的工人来说确实并不多。

但是对于西伯利亚的工人来说已经很高了。

关键米哈伊尔真给,并不会无故克扣,更不会想方设法再把工人这点可怜的薪水赚回来。

英国人在东南亚的种植园,会种植不能写的植物卖给工人,把工人工资赚回来的同时,使工人产生依赖性,这样就终身无法离开。

米哈伊尔还是有底线的,不会做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清国工人在海参崴的生活条件说不上优越,但是和他们在清国的生活也有天壤之别。

最起码肚子能吃得饱。

除了招工,米哈伊尔今年的工作进展顺利。

一万俄亩土地已经开垦完毕,明年开春就可以全部耕种。

华人在耕种上的天赋无人能及,一部分开垦比较早的土地,今年已经有了收成,收获喜人。

俄罗斯的耕种水平并不高,即便跟同纬度国家相比,产量也比同纬度国家低一半左右。

在所有欧洲国家中,俄罗斯土地的小麦收货量,排名倒数第一。

丹麦每俄亩小麦可以收获193.6普特(一普特即16.38公斤),德国127.4,俄罗斯只有42.6——

海参崴今年耕种的小麦,以俄亩计算,每俄亩可以收获90普特,这还是在几乎没有管理的情况下,因为海参崴的工人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开荒,根本没时间管理,完全看天吃饭。

米哈伊尔在统计完今年的粮食产量之后,很高兴的告诉乔治,明年海参崴就可以在粮食上面自给自足,不再依赖从欧洲调运。

乔治对米哈伊尔提出更高要求。

只有小麦自给自足怎么能行呢,海参崴的工人也不能只吃小麦,营养必须均衡,重点是要有肉,不说像东欧这边的农民一样顿顿有肉,最起码也得有荤腥。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

今年招工刚刚起步,人手还不够多。

明年会有更多工人抵达,到时候四个集体农庄,就可以开始大规模饲养家禽家畜。

整个夏天,西伯利亚舰队的水兵都在伐木,伐木场内的木材堆积如山,用来盖房子足够了。

水兵去年砍伐的木材,经过一年的晾晒已经可以使用,米哈伊尔命人建了一座轮窑,一次可以烧二十万块砖,需要15天。

城市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极大,砖的作用很多,不仅能用来盖房子,还能用来铺路,西伯利亚舰队对砖的需求更大。

1871年海参崴建港,港口周边的炮台和军营同步开始建设,目前这个工作还在进行中,至少还需要十年才能完成。

在此之前,西伯利亚舰队修建炮台,用的建筑材料都是石头。

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采石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因此炮台的进度缓慢,达不到军部的要求。

有了砖,建筑速度就能大大加快。

最妙的是,烧窑这个工作冬天也能做,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小。

而且轮窑不挑食,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能燃烧就可以。

整个夏天西伯利亚舰队的水兵都在伐木,所以海参崴可以烧的东西多得很,再建十座轮窑也够用。

米哈伊尔不用木料烧窑,用煤。

还不是普通的劣质煤,而是可以供军舰锅炉使用的优质无烟煤。

军舰锅炉其实也不挑,什么煤都能用,但是劣质煤炭由于燃烧不充分,对设备的损害极大,所以军舰要用最好的无烟煤。

用无烟煤还有一个好处是不会产生浓重的烟雾,这对于军舰的生存更有利。

勘测队在距离海参崴不到5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出产无烟煤的优质煤矿。

于是米哈伊尔就用无烟煤烧窑。

这引发西伯利亚舰队的极大愤慨。

西伯利亚舰队烧的无烟煤,一部分是从清国进口,一部分是从欧洲万里迢迢运到海参崴。

清国优质无烟煤的产量不足,除清国自己的海军之外,日本海军也大量采购,供日本联合舰队使用。

这里不得不表扬东方俾斯麦的商业精神。

甲午清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清帝国订购3万吨优质煤炭。

当时清帝国海军自用的是劣质煤炭,优质煤炭全部用来出口。

清日战争爆发后,有人建议停止向日本出口这批煤炭。

李大人认为堂堂我大清岂能失信于人,于是这批煤炭正常出口到日本,供应日本海军。

米哈伊尔倒是不至于资敌。

可是用优质无烟煤烧窑,效率确实是挺好,败家也是真败家。

米哈伊尔在得知无烟煤的重要性之后,马上停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不仅将无烟煤供应给西伯利亚舰队,而且将无烟煤出口到日本。

今年无烟煤给海参崴带来的利润只有1.5万卢布。

不过这不用担心,随着产量的逐步提高,无烟煤带来的利润会越来越多。

乔治是个黑了心的家伙,在得知海参崴可以生产无烟煤之后,乔治就让米哈伊尔前往清国采购优质无烟煤,哄抬煤价。

清国的无烟煤价格上去了,日本就不得不加大在海参崴的采购量,清国和海参崴都有钱赚,日本要维持联合舰队,就要付出更大成本。

乔治这真不是帮清国,而是为了俄罗斯。

俄罗斯和日本之间也终有一战。

舍别科还是很有效率的,调查结果表明,确实有人接受外国人雇佣,观察罗夫诺演习的具体过程。

这个情况马上引起沙皇重视。

往年罗夫诺演习,都会邀请各国观察员参加,罗夫诺演习具备一定威慑性质。

今年罗夫诺演习没有邀请各国观察员,于是就有人好奇罗夫诺演习的内容,这很正常。

沙皇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下令将罗夫诺周围一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迁走,这个工作必须在明年罗夫诺演习开始前完成。

明年罗夫诺演习开始后,参演部队如果在演习过程中发现闲杂人等,可以直接开枪击毙。

9月30号,沙皇在罗夫诺演习的总结会议上,授予乔治一枚“圣安德烈”一级勋章,乔治因此成为俄罗斯历史上,“圣安德烈”勋章年龄最小的获得者。

尼古拉是第二小,他同样获得了一枚“圣安德烈”一级勋章。

布鲁西诺夫也有收获,他获得了一枚二级“圣乔治”勋章,同时被任命为第3骑兵师师长。

第3骑兵师是近卫军,布鲁西诺夫也算一步登天,得到沙皇关注。

乔治本来也有机会成为师长。

考虑到明年的演习中,乔治是以一个团对抗一个师,乔治还是只能留在橡团。

尼古拉在罗夫诺演习后离开橡团,乔治正式成为橡团团长。

同时也是帝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军团长。

尼古拉同样是第二小。

乔治并没有随部队一起返回圣彼得堡,而是乘坐火车去了叶卡捷琳堡,他要视察自己的产业,理由充分无比。

叶卡捷琳堡距离罗夫诺2300俄里(一俄里即1.0668公里),坐火车要7天。

乔治这一次没有乘坐军用火车,而是乘坐民用火车。

民用火车也分等级,乔治单独包下两节车厢,一节乔治自用,一节由卫队成员使用

这时候乔治才知道,俄罗斯的运输费用有多高昂。

乔治一直都知道,俄罗斯的交通状况落后。

但是落后到什么程度,乔治并没有切身感受。

乔治之前坐火车,要么是军用火车,要么是和尼古拉一起坐王室专列,一路畅通。

民用火车就没有资格搞特殊了,火车走走停停,2300俄里要走7天,这还没算费用呢。

俄罗斯的铁路大多是由私人控制,铁路收费极为高昂,通过铁路运输小麦,每走30俄里,成本就会上涨百分之一,从叶卡捷琳堡运小麦到罗夫诺,小麦的价格,会比叶卡捷琳堡增加76%。

这也就能解释,俄罗斯境内的物资流通,为什么这么困难了。

对于乔治来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圣彼得堡距离海参崴一万公里,铁路蜿蜒曲折,最终长度肯定在一万公里以上。

即便只算一万公里,按照俄罗斯境内的物资流通成本,从海参崴将物资运到圣彼得堡,成本将增加333%——

这还做什么生意啊,海参崴的小麦送到圣彼得堡,比圣彼得堡本地的牛肉卖的都贵,傻瓜才会买。

要改变这个局面,只有一个办法,努力使铁路国有化,将铁路牢牢控制在帝国手中。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