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 第136章 文明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第136章 文明

作者:鲇鱼头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2 20:59:48

第136章 文明

第136章 文明

乔治知道米哈伊尔是如何从清帝国“雇佣”工人的,用坑蒙拐骗来描述并不过分。

把人骗来只是第一步,如果让人心甘情愿留下来是更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米哈伊尔做的还不错。

1884年的清帝国,不说饿殍遍野,也能用民不聊生来形容。

清帝国的土地兼并比俄罗斯更严重。

俄罗斯平民无路可走,最起码还能移民西伯利亚开荒。

清帝国的华人才是真的无路可走,白毛女的故事也真不是艺术加工,背井离乡来到海参崴工作,至少可以活下去,不被饿死,这对于很多华人来说,已经是极大的幸运了。

海参崴冬季天寒地冻,夏天还是很舒服的,不冷不热。

米哈伊尔敞开库房,允许华工用赚来的钱买东西带回去。

被米哈伊尔深恶痛绝的鱼干,成为最受欢迎的海参崴特产,一个戈比一公斤,和清帝国的米价差不多。

(这里的米价,以清国京城为准,清国地域辽阔,各地米价并不一样,京城米价23文一斤,这个价格从1870年一直维持到八国联军侵华,整整30年没变过)

鱼肯定比大米有营养,这一年来所有华工都深有体会。

几乎所有华工在离开海参崴的时候,都会购买几十,乃至上百公斤鱼干带回家乡。

为了吸引华工移民海参崴,米哈伊尔也花了不少力气。

海参崴华工,每天的薪水只有10戈比。

如果选择加入俄罗斯国籍,薪水就可以增加到20戈比。

如果拥有其他技术,比如木工、瓦工、会做饭、或者会剃头,薪水都会相应提高。

如果拥有特殊技术,比如懂医术,能教书,薪水会更高,达到每天50戈比。

卢布的购买力,和大洋差不多。

1880年前后,清国一个翰林,去中堂尚书家当家庭教师,每个月的收费不超过8两银子,大概折合11卢布。

已知比伯利亚的土地赎买价格,是3卢布15亩。

这意味着海参崴的医生,每个月的收入,至少可以在西伯利亚购买75亩土地。

海参崴也卖地,价格却不是3卢布15亩,而是30卢布一亩。

这个价格贵了点,但如果买地的目的并不是耕种,而是建宅,那就很合算了。

遗憾的是,米哈伊尔纵然给出这么高的薪水,却连一个医生和教师都雇不到。

相对于穷苦大众来说,医生和教师,在清帝国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至少生活还能维持,自然不用背井离乡。

这也不急,等庚子年之后,一切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真正的悲剧拉开大幕。

乔治在海参崴,度过了重生以来最温暖的一个星期。

叶卡捷琳娜恨不得将乔治这三年缺失的爱,在这一个星期内统统补偿给乔治。

叶卡捷琳娜亲手为乔治做早餐,帮乔治准备洗漱用品,为乔治整理衣物,叶卡捷琳娜甚至相为乔治洗衣服,被乔治坚决阻止。

您就别糟蹋您那人参珍珠霜泡过的手了。

真泡过。

外面人参珍珠霜论克卖。

叶卡捷琳娜不仅用人参珍珠霜泡过手,甚至用人参珍珠霜泡过澡。

乔治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很想问问叶卡捷琳娜,您泡过澡之后的那些人参珍珠霜,是怎么处理的?

乔治最终还是没有问出口,相信叶卡捷林娜也不至于重新装瓶出售。

钱不钱的无所谓,这玩意儿的成本真的没多贵。

海参崴盛产各种皮草,叶卡捷琳娜亲手为乔治缝制了一件黑色的貂皮披风。

披风很漂亮,手艺虽然不怎么样,乔治还是从落雪后,每天都穿在身上。

西伯利亚的冬季是残酷的,大多数时间人们足不出户,躲在温暖的房子里。

海参崴的庄园里,到处堆满了取暖需要的木柴。

煤炭能卖钱,不能用来取暖,米哈伊尔正在进化成葛朗台。

乔治前往农庄视察,谷仓里堆满了粮食,大牲口和家禽家畜的牲口棚也通了暖气,确保顺利越冬。

几乎所有华裔雇工,都在冬天来临之前选择离开海参崴返回家乡,乔治吩咐米哈伊尔不要阻拦,并且叮嘱米哈伊尔要和德国人搞好关系,确保华工能把他们赚的钱,和买的东西,安全带回家乡。

虽然乔治尽可能为华工提供保障,去年还是有近百名华工,在海参崴因为疾病,或者是意外死亡。

这部分米哈伊尔支付了足够的抚恤金,派专人带上礼物,在华工代表的陪同下,按照华工留的地址,送到华工家乡,亲手交到华工家属的手里。

仅仅这一个举动,就为海参崴带来了1000名工人,他们都和米哈伊尔签订了时限为五年的正规劳务合同,其中一位叫刘四的年轻人,成为第一个加入俄罗斯籍的清国华工。

刘四今年29岁,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在刘四家乡,刘四是出了名的流浪汉,居无定所。

这样的人,自然也不可能有人愿意嫁给他。

今年八月,刘四来到海参崴。

九月初发薪水的时候,虽然刘四的工作时间还没有达到一个月,刘四还是得到了一个月的足额薪水,整整3个卢布。

刘四拿着钱去西伯利亚舰队总部旁边的娱乐街买了一瓶酒,把自己灌到酩酊大醉,躺在街上痛痛快快哭了一场,醒来之后就剪了辫子,加入俄罗斯国籍。

海参崴的四个庄园,分别以“福、禄、寿、喜”命名。

刘四住在喜庄,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米哈伊尔安排刘四担任喜庄的管事,并且给刘四安排了一个日本老婆,刘四感激涕零,差点认米哈伊尔为义父。

刘四的日本老婆还是挺不错的,只有18岁,娇娇弱弱的样子,让人一看就心生怜悯。

“花子是艺伎,我从长崎花钱买的,一次买了很多,用来招待西伯利亚舰队的将军。”米哈伊尔用法语向乔治解释,刘四正在努力学习俄语,法语完全听不懂。

乔治知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就是这么来的。

这么看起来,日本底层民众的生活也艰难,难怪小日本那么爱冒险。

日本发动清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是在冒险,任何一次失败,都会给日本带来灭顶之灾。

幸运的是,日本两次都赢了。

这也让日本在冒险的道路上彻底失控,直到二战彻底失败。

清帝国每逢灾年,同样有很多人卖儿卖女,易子而食。

乔治宁愿花钱去清帝国买人,都不去日本买艺伎。

“为什么不去找找清国的传教士呢?”乔治鬼主意多,传教士在清国的风评,总比人贩子好很多。

《马可·波罗游记》首次神秘的东方帝国介绍给欧洲,引发轰动。

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远东传教,他干的最重要的是却是翻译。

而且不是将西方的著作翻译到东方,而是将东方的著作翻译到西方。

利玛窦抵达明帝国的时间,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时间差不多。

剑桥大学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坦诚:在18世纪,没有一个欧洲人认为欧洲文明是其自身创造出来的——英国工业化,只是更早的东方原创发明与向外传播的最后阶段。

18世纪的欧洲,甚至连“文明”这个词都没有。

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剑桥大学说的。

“找传教士干什么?他们是清帝国最苦逼的一群人。”米哈伊尔哈哈大笑,在清国传教就是笑话。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在东方忙活了几百年,发展的信徒没几个,鸡蛋倒是发出去不少。

为了将华人吸引到教堂,传教士就给来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发鸡蛋。

最初是华人拿到鸡蛋转身就走。

于是传教士就将发鸡蛋的时间,改为宗教活动结束后再发。

在斗智斗勇这件事上,华人从不输人。

于是华人就算着时间,掐着点等快要发鸡蛋的时候再去教堂。

传教士传教不行,但是要让他们帮忙在灾年买人,他们效率还是很高的。

只要支付报酬。

这同样也是积德行善。

“我在清国找到了一些玻璃工人,他们的技术很高超,可以制作望远镜。”米哈伊尔若有所思,对于乔治来说,清帝国是一个更待开发的巨大宝藏。

欧洲的玻璃技术起源于威尼斯人。

威尼斯人的玻璃技术是哪来的?

总不能是凭空掉下来的吧。

这个问题偏题了,这里不做讨论,避免引战。

乔治对这个信息还是很感兴趣的。

乔治的玻璃厂,需要大量有经验的熟练工人。

玻璃厂不仅要生产墨镜,还要生产各种仪器,望远镜的市场同样重要,军用望远镜这一块的需求量很大。

“太棒了,把他们弄过来,不管用什么方式。”乔治第一次对清国文化产生浓重兴趣。

21世纪的东方文化,经过上百年的涂炭,已经支离破碎,早已不是历史上的真实面目。

18世纪之前的欧洲,连文明的概念都没有,怎么一下子就突然启蒙运动了?

西方历史上那么多所谓的伟大哲学家,他们难道就没有对欧洲的状况进行过思考吗?

乔治不是翻案,只是希望了解真实的历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