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 第153章 我有一个朋友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第153章 我有一个朋友

作者:鲇鱼头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2 20:59:48

第153章 我有一个朋友

第153章 我有一个朋友

少年不知——

少年不知愁滋味,男人年纪大了,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药物泡酒在东方有古老传统,俄罗斯其实也有类似的秘方。

俄罗斯的秘方很简单,烤土豆——

这玩意儿听上去似乎有点无厘头,不过后来科学研究证明,烤土豆的皮中有一种化学物质可减轻皮肤的敏感程度,所以也不能说烤土豆就一点用都没有。

效果肯定不如酒了。

乔治其实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但是既然千百年来这玩意儿都颇受追捧,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1885年的西伯利亚,这玩意儿泛滥的程度,几乎比人都多。

乔治让米哈伊尔留意一下,注意收集,尤其关键部位。

结果没几天工夫,米哈伊尔就让人给乔治送来一箱子。

一个一立方米大小的箱子,这玩意儿叫板箱,乔治上辈子小时候在老家还见过。

箱子里装的满满当当,全部都是可以用来泡酒的药材。

叶卡捷琳娜看到后,红着脸啐一口就走了。

乔治还是让人先处理了保存起来,这玩意儿越放越值钱,没准乔治老了之后也用得到。

这一次乔治来的比较早,海参崴还没有落雪。

乔治牢记沙皇交代的任务,抵达海参崴的次日,符团就挂牌成立。

按照俄罗斯标准,符团属于地方部队,待遇比近卫军低很多。

乔治不差钱,给符团官兵的待遇,和近卫军拉平。

大表哥马里奥的职务再次提升,成为阿穆尔军区后勤主任。

没错,乔治也升官了,阿穆尔军区总司令,这个军区是刚刚成立的。

之前阿穆尔只有总督,没有军区。

这很正常,阿穆尔连军队都没有,西伯利亚舰队隶属于俄罗斯海军部管辖,跟阿穆尔总督区没关系,自然也就不会有阿穆尔军区。

现在阿穆尔终于有了军队,还是乔治亲手组建的,自然也就只能由乔治来当这个军区司令。

13岁的军区司令——

也行吧,人家甘罗还12岁就官拜上卿呢。

不过乔治这个军区司令也惨了点,手下只有一个军团,在俄罗斯帝国也是独一份。

符团的责任重大,不仅要负责保护海参崴的安全,还要负责威慑大英帝国和清帝国——

保护海参崴还好说。

大英帝国和清帝国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一个拥有规模不亚于俄罗斯帝国的陆军,让区区一个团来威慑——

沙皇你是认真的吗?

这个团现在还没满员呢!

“征兵,从新入籍海参崴的人口中征兵。”乔治先把士兵补满再说。

“新入籍的人口几乎都是华裔。”叶罗欣迟疑,华人是最好的工人,但未必是最好的士兵。

是不是先不说,大量征招华裔士兵,语言沟通上首先就有问题。

乔治只从橡团抽调了一个营,军官的数量严重不足,叶罗欣模仿橡团编制,将三个连队扩充成三个营,连长直接提营长,排长直接提连长,基层军官从乔治的私人卫队中抽调,问题顺利解决。

这些军官都不会汉语。

刚入籍海参崴的华人也不会俄语,所以征招华裔士兵,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

“学,以后在海参崴要成为军官,首先要学会汉语——华人想成为军官,也首先要学会俄语。”乔治其实不太担心这个问题。

军营里的生活很枯燥的,除了训练就是训练,没有一刻空闲,军官唯一的目的,是把士兵训练成为没有任何感情的战争机器。

乔治解决语言问题的方式是夜校。

官兵在经过一天的训练之后,晚上可以抽出一两个小时学习文化知识。

这时候没有电视可看,认认字还是可以的。

这字也不白认,学会双语,就拥有成为军官的资格。

学不会也没关系,老老实实当你的大头兵,每月到点领钱,一个戈比也不会少。

当然士兵的薪水,跟军官相比就少多了。

乔治才不会强迫呢。

只会让官兵们主动卷起来。

你不学是吧。

没关系,有的是人愿意学。

“我们可以给伊万发电报,让他送人过来。”叶罗欣还是比较信任哥萨克。

罗夫诺现在哥萨克越来越多,乔治这边一个电报过去,要多少有多少,人手不足,伊万自己会想办法解决,俄罗斯上百万哥萨克,人人都是预备役。

“也行,但是语言必须学。”乔治知道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俄罗斯国内的人口结构其实也很复杂,民族众多,矛盾尖锐,隐患极大。

俄罗斯人和华人还不一样,华人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统一的语言,俄语却是经过普希金的诗歌才得到规范,普希金才死了不到50年,所以俄语甚至在俄罗斯,都还没有来得及普及。

欧洲那边的事,乔治管不到。

海参崴未来就只有两种官方语言,一种俄语,一种汉语。

乔治希望刚入籍的华人,能尽快融入海参崴。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文化融合是个漫长的过程,不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看不到效果。

叶罗欣的建议很及时,乔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让第一批刚入籍的华人,在海参崴安顿下来,一上来就征兵比不是好主意,搞不好这点人听到这个消息就跑了。

哥萨克生来就是战士。

华人传统却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那就让想种地的去种地,想当兵的去当兵。

海参崴冬季冰天雪地,地种不了。

于是就有很多华人进厂务工,多多少少是一份收入。

“他们都很聪明,学东西的速度很快,一些简单的工作,只需要一两次示范,他们就可以上手操作,有些天赋比较出色的人,熟练程度已经不亚于我们的一些老工人。”伊戈尔对华裔工人的学习能力表示惊讶,图拉培养工人,从来没有这么简单过。

图拉都已经成立200多年了,很多东西都已经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海参崴这边没有成熟规则,用人制度远比图拉更灵活,工人想要学技术,也没有图拉那么多要求,只要愿意学,老师傅就愿意教。

毕竟教出来熟练工人有奖金。

嫌麻烦不想教,或者对自己的技术敝帚自珍不愿意教也没关系。

还是那句话,伱不想教,有的是人愿意教。

乔治工厂里有十几位特意从圣彼得堡聘请的老师傅,他们不参与生产,唯一的任务是带学生。

不参与生产,自然也就没有薪水可拿。

这些老师傅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带学生。

乔治也大方,带出一个能通过考核的学生,师父可以得到50卢布奖金。

这个标准很高了,今年收入最高的老师傅,仅奖金就拿到500卢布。

伊戈尔的薪水,也才500卢布而已。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超过100名熟练工人,卡尔正在研究乌拉尔机械厂生产的炼钢设备,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可以自己设计生产炼钢设备——”卡努尼科夫这里也有好消息。

乔治的思维有一个误区,一直都认为专业设备只能定制,没有其他获得途径。

这大错特错。

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还没有精细化到专业设备的程度。

乔治这一次来海参崴携带的机器,跟蒂埃里从美国采购的机器没什么两样,主要就是车床、铣床、磨床这几样,所谓的工业母机,就是由这些机器设备组成的。

蒂埃里从美国购买的机器,很多都是被美国工厂淘汰的,磨损比较严重,根本无法用于加工。

为了修复这些机器,卡努尼科夫和伊戈尔花费了很多心思,他们花费大价钱购买零部件,对机器进行修复。

在这个过程中,卡努尼科夫和伊戈尔发现,他们购买的这些零部件,海参崴在拥有了炼钢厂之后,其实完全可以自己生产。

有了炼钢厂之后,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

乌拉尔机械厂产能有限,不能满足乔治对炼钢设备的需求。

尼古拉给乌拉尔机械厂发电报,让乌拉尔机械厂把炼钢设备的设计图发一份过来,没有机器,图纸总有吧。

有了图纸还不够。

炼钢技术是在实时更新的,乌拉尔机械厂生产的炼钢设备,并没有应用所有新技术,所以效率也就不够高。

卡努尼科夫和他的学生,今年整整一年,都在研究如何改进乌拉尔机械厂的炼钢设备。

所以海参崴的炼钢设备如果投产,将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炼钢设备。

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乔治这个领主别的没有,就是有钱,而且大方。

炼钢设备一直以来都是乔治最大的心病,卡努尼科夫居然能解决这个问题,乔治大笔一挥,先给一万卢布的奖金再说。

卡努尼科夫如梦似幻。

卡努尼科夫的学生死的死,跑的跑,只剩下四个。

也就是说卡努尼科夫和他的学生,每人都能分到2000卢布。

19世纪末的当下,老婆才100卢布一个。

“我在圣彼得堡还有一些好友和学生,他们也想来符拉迪沃斯托克——”卡努尼科夫希望增强海参崴的科研能力。

有科研,才有成果,才有实力,这份收入,才能长长久久。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