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 第171章 为什么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第171章 为什么

作者:鲇鱼头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2 20:59:48

第171章 为什么

第171章 为什么

如果没有乔治和尼古拉的帮助,莫扎依斯基的飞机永远不可能成功。

这就是1%灵感的重要性。

莫扎依斯基是第一位抵达海参崴的科学院院士,乔治给与最高礼遇。

莫扎依斯基走入尤里耶夫宫的时候,阿穆尔总督区官员,和西伯利亚舰队军官,以及海参崴市所有头面人物,在入口两侧排场两列,欢迎莫扎依斯基的到来。

乔治没有到门口迎接莫扎依斯基,而是在大厅中心等待,他左边是科尔夫,右边是叶卡捷琳娜,再旁边分别是米哈伊尔和斯塔克。

“亚历山大,欢迎来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乔治主动和莫扎依斯基握手。

“感谢您的盛情,尊贵的尤里耶夫斯基超级公爵,我受宠若惊。”莫扎依斯基是海军少将,身上穿的是海军军礼服。

科尔夫和叶卡捷琳娜也分别向莫扎依斯基表示欢迎。

乔治向莫扎依斯基介绍米哈伊尔和斯塔克,米哈伊尔身上穿的是镖骑兵军礼服。

乔治和科尔夫,穿的都是近卫军军礼服,这也是此时人们的习惯,只要身上有军职,大多数时间都会穿军装。

宴会正式开始,乔治主动和莫扎依斯基聊起关于海参崴大学的构想。

“工科,毫无疑问是工科,海参崴大学必须以工科为主。”乔治不想设置乱七八糟的课程,诸如宗教、神学之类的东西。

乔治要在海参崴大学设置物理、化学、机械、冶金、冶炼、动力、电力等专业,航空和汽车现在还早,达不到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普及的程度。

不过对飞机和汽车的研究还是要继续的。

乔治准备在海参崴成立飞机和汽车研究所,吸引有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们参与研究,这样做的效果,比欧洲那些闭门造车的手工作坊肯定好很多。

“物理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还好说,可例如动力和电力这些专业,我们该教学生们什么东西呢?”莫扎依斯基并不是合格的教授,他在教学方面的能力,远远不如卡努尼科夫。

不过这也正常。

现在才1886年,西门子刚改进发电机,爱迪生刚发明灯泡,奥托刚刚完成四冲程发动机的商品化。

乔治要开设这些课程,连课本都没有。

“这就是你们接下来的工作内容,海参崴大学还在建设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德米特里和伊万用了十年时间,为帝国创办了帝国大学,我们速度快一些,用五年把海参崴大学建起来可好?”乔治不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工作注定是漫长而又艰辛的。

海参崴大学只是乔治计划中的一部分,在乔治的规划中,海参崴还要陆续成立医学院、军校、师范学院等专业院校,未来海参崴不仅会成为俄罗斯帝国在远东的经济中心,同时还是文化中心。

既然是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剧院这些文化娱乐设施也已经提上日程。

这一类的建筑物要求比较高,建设周期通常都很漫长。

开春之后,水泥厂就要开始动工,这是海参崴今年最重要的工程。

水泥对于基建的作用太重要了,没有足够的水泥,海参崴的建设就达不到乔治的要求。

所以水泥厂今年要同时开工两个,一个在海参崴,另一个在伯力,同时满足两地的建设需求。

莫扎依斯基是实干家,抵达海参崴的第二天,就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乔治将海参崴大学放在风景优美的彼得大帝湾,一期规划占地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

再大也不是不行,关键是建筑工人和建筑材料都不够,只能慢慢来。

未来海参崴大学的占地面积,至少是一期面积的十倍以上。

“这里除了海参崴大学之外,还会有海参崴医学院,海参崴工学院,海参崴教育学院等高级院校,我准备将这里建成海参崴的大学城,成为海参崴未来人才对摇篮。”乔治的话让莫扎依斯基心驰神往,莫扎依斯基很清楚的感受到了乔治的决心。

对于教育,帝国不能说不重视,但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帝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海参崴的教育刚刚起步,目前并不完善,但是乔治为海参崴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参崴现在一共有12所小学,在校学生超过3500人,相对于海参崴的人口总数来说,这个比例是非常恐怖的。

海参崴周边的四大农庄,每个农庄都有自己的小学,乔治和莫扎依斯基分别视察了海参崴市内的多尔戈鲁科夫小学,和市郊的喜庄小学,莫扎依斯基触动很大。

多尔戈鲁科夫小学以米哈伊尔的姓氏命名,在校学生650人,绝大部分都是海参崴工人的孩子,是海参崴规模最大的小学。

海参崴的小学采用五年制,开设课程包括俄语、汉语、数学、美术、舞蹈、音乐、手工、地理等入门课程。

学生小学毕业后,根据成绩不同,可以进入专业学校继续深造,或者是去海参崴工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有了小学的文化底子,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没有文化的人强出一大截。

现在困扰海参崴教育发展的,不是乔治的支持力度,而是海参崴的师资力量。

去年冬天,海参崴的小学才开始授课,到目前为止,学生的绝大部分课程还是语言,这些来自清帝国的孩子,必须在学会俄语之后,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

这也是乔治一直到去年,才开始组建教育体系的原因。

前几年乔治虽然也可以组建,但是整个海参崴,会俄语的人都没几个,全部派到工厂当翻译都不够,根本没有提供教育的能力。

随着大量工人通过考核成为技师,很多华裔工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俄语,他们成为海参崴小学的第一批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学俄语。

“你今年几岁?”莫扎依斯基用俄语问一个小女孩。

“六岁——”女孩略拘谨,但是能进行俄语对话,莫扎依斯基很高兴。

这里的学生都不错,他们的服装很整齐,明显是统一定做的。

教室内的供暖做得很好,四周墙角都有铁制暖气片,这是海参崴钢铁厂的功劳。

海参崴钢铁厂去年除了攒钢轨之外,几乎所有剩余产量,都用来制作暖气片了。

学校是海参崴第一批采用集中供暖的单位,海参崴医院都还在使用壁炉。

教室里的课桌和椅子也都是崭新的,学生们使用的文具,是由海参崴市政府统一提供,每所小学还配备有卫生室、餐厅、宿舍、图书室、活动室等附属设施,以莫扎依斯基对俄罗斯学校的了解,圣彼得堡条件最好的小学,也不如这里的条件好。

“我们为每一所小学都配备了专业的厨师,菜单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要保证学生们的营养摄入,不仅能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乔治还是忍不住骄傲,能让学生吃得饱,这一点太重要了。

筹办小学的时候,米哈伊尔征集了很多人的意见,让所有人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能不能在学校吃得饱。

这都不是能不能吃好的问题。

能吃饱,就是很多人的奢望了。

乔治通过达莉亚的女儿,知道圣彼得堡的学校是什么样。

在海参崴,乔治坚决不允许这种事发生,学校采用的菜单是叶卡捷琳娜和达莉亚共同确定的,确保每一餐都有鸡蛋、牛奶,以及鱼肉。

海参崴的学校,每日供应三餐。

菜单的种类丰富到,让莫扎依斯基担心学生会营养过剩。

“太棒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教育水准,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如果这里的情况被更多人知道,那么会有更多人选择来到这里,未来符拉迪沃斯托克,真的可能会发展成为远东的圣彼得堡。”莫扎依斯基很激动,乔治在圣彼得堡说过的这句话,现在广为人知。

不过莫扎依斯基也有疑问。

海参崴的教育基础确实很牢固,但是乔治对海参崴教育的支持力度,能维持多长时间,这是最大的问题。

乔治还未成年,和圣彼得堡的大公们一样,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

没准过几年,海参崴的教育如果看不到成效,或者乔治的个人财务发生问题,那么海参崴的教育,就可能是昙花一现。

“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乔治带莫扎依斯基去喜庄,莫扎依斯基终于知道乔治的底气所在。

海参崴的学生吃的用的,全部都是海参崴自己生产的,基本不花钱。

鸡蛋牛奶是海参崴的农庄自己提供,鱼是海参崴的渔民自己捕捞,学生们的服装和文具,虽然原料从外地采购,但也是在海参崴本地加工生产的,成本其实并不高。

乔治都不需要动用化妆品的利润。

只需要把香槟的利润拿出来一小部分,就足够支撑海参崴的教育事业发展了。

在了解到具体情况之后,莫扎依斯基就不免长吁短叹。

俄罗斯大公都有封地,俸禄都不低,综合收入更高。

可为什么只有海参崴的孩子,可以得到这种水平的教育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