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 第727章 美国人破大防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第727章 美国人破大防

作者:鲇鱼头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2 20:59:48

第727章 美国人破大防

世界大战期间,尼古拉斯和古德里安同在西线服役,因在凡尔登战役中表现出色,尼古拉斯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并顺利在战后保留军籍。

有资格在战后保留军籍的,毫无疑问都是德军精锐。

能被选中作为交流生来到俄罗斯学习,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魏玛政府对古德里安他们这些军官很重视,除了正常的薪水之外,还额外发放驻外津贴,在时下的德国,绝对是高收入。

格拉纳特的收入不算很高,在阿穆尔属于正常水平。

陆军学院的福利非常好,好到让古德里安都羡慕。

古德里安出身地主家庭,虽然不是贵族,也绝对衣食无忧。

格拉纳特居住的房子,是陆军学院免费提供的,如果格拉纳特在陆军学院任教达到15年,房子就属格拉纳特私人所有。

格拉纳特七个孩子,大儿子在符师服役,大女儿在海参崴市政府工作,还没有工作的5个孩子都在读书。

格拉纳特家除了一辆全家人公用的轿车之外,还有两辆摩托车,主要供格拉纳特本人和他的大儿子使用。

陆军学院和海参崴市政府,以及阿穆尔军区经常发福利,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这就是格拉纳特一个人的薪水就可以养活全家的重要原因。

“抱歉威廉,我背叛了我们的承诺,但请你相信,我依然热爱德意志——”

尼古拉斯痛哭流涕,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尼古拉斯出自慕尼黑的一个容克贵族家庭,去年慕尼黑暴乱,成立巴伐利亚共和国,尼古拉斯一家12口,除尼古拉斯之外全部遇难。

“我能理解,我的朋友,祝你在俄罗斯能开始新的生活。”

古德里安送上自己的祝福。

“不不不,不是俄罗斯,我要加入的是阿穆尔军籍,即便服役,也只在阿穆尔地区。”

尼古拉斯强调,他虽然加入俄罗斯国籍,未来如果德国和俄罗斯之间再次爆发战争,尼古拉斯也不会参战。

俄罗斯和德国不仅贵族之间相互通婚,民间交流也很频繁,俄罗斯国内生活着很多德裔。

世界大战期间,参军的德裔俄罗斯人即便被派上前线,也只会被安排到巴尔干战场,不会被派往北线。

基于同样的原因,生活在德国的俄罗斯裔如果参军,通常都是在西线服役。

“如果战争爆发,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力吗?”

古德里安苦笑,他也不知道未来的路通往何方。

和古德里安同期来到陆军学院的德军军官,已经有超过四分之一加入俄罗斯国籍。

和德国相比,俄罗斯的条件太好了,完全没有可比性。

德国有的,俄罗斯都有。

德国没有的,俄罗斯还有。

就连德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发展速度,也在俄罗斯的重建面前相形失色。

德意志帝国1871年才诞生,到1905年,德国GDP成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是德国政府的宣传,但对于这一说法,欧洲人并不认可。

大多数人认为,德国是在1913年才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

但是对于这一说法,俄罗斯人,尤其阿穆尔人同样不认可。

帝俄时代的俄罗斯是被严重低估的,在公布统计数据时,阿穆尔的很多数据都是估测,根本无法核实。

世界大战结束后,短短两年之内,俄罗斯从废墟上重建,国内欣欣向荣。

德国的情况比俄罗斯还要稍好一些,魏玛政府却无力扭转局面,连粮食问题都没有解决。

世界大战爆发前,古德里安对阿穆尔仅有的了解,是安妮公主嫁给了尤里耶夫大公。

来到海参崴之后,古德里安才知道阿穆尔的真实情况。

远的不说,仅在陆军学院,几乎每一位教官家中都有轿车,这在德国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你在来到阿穆尔之后,还坚信德国和俄罗斯之间会爆发战争呢?”

尼古拉斯坦诚,经历过世界大战后,尼古拉斯不认为德国的统治者还有挑战俄罗斯的勇气。

帝俄时代的阿穆尔,完全隐藏在俄罗斯帝国的阴影中,不为外界所知。

俄罗斯帝国陷入混乱后,阿穆尔几乎是以一州之力,不仅支持俄罗斯继续参战,而且还向盟友出口大量物资,工业实力彻底暴露。

阿穆尔现在就像老熊身后的猛犸象,藏不住了。

这种情况下但凡还有理智,都不会再以俄罗斯为敌。

古德里安不解释,他和尼古拉斯之间已经不再是无话不谈的关系了。

古德里安和尼古拉斯其实都很清楚,德国和俄罗斯现在的这种关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蜜月期大概率就这几年。俄罗斯对德国的帮助是有条件的,不仅是利用德国的人力资源,让德国人为俄罗斯人打工,同时也包藏祸心。

俄罗斯如果真想拥抱和平,就不会允许古德里安他们这些职业军官到陆军学院“交流”。

更不会允许德国企业将研究部门放在俄罗斯,并在俄罗斯开设工厂。

世界大战结束后,很多德国的专家教授,以研究为名义,加入俄罗斯相关机构。

这些专家教授的成果,确实会提高德国的技术水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专家到底还是不是德国人就不好说了。

连尼古拉斯他们这些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的军人,都已经对德国失望。

俄罗斯对普通德国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俄罗斯不仅对德国人有吸引力,对其他欧洲国家,甚至对美国的高级人才同样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

年末岁初,纽约一家名为《大西洋》的报纸突然销量大增,在纽约地区的销量仅次于纽约时报。

《大西洋》是前年创办的,最初作为周刊,每周只发行一期,主要以刊登欧洲时事吸引读者,销量并不高。

去年8月,《大西洋》被多尔戈鲁科夫家族收购,随后进行大改,并于去年10月重新发行。

在被多尔戈鲁科夫家族收购之前,每份《大西洋》的售价是10美分,在纽约属于中等水平。

整改之后,《大西洋》不在以欧洲时事为重点,而是将报道重点调整为欧洲王室秘辛,发行方式也从每一份10美分,变成免费赠送。

《大西洋》被收购之前,新闻稿的质量普遍不高,采用的纸张质量也不好,不仅颜色发黄易破,而且油墨不牢固,很容易沾染到读者的皮肤和衣服上。

改版后的《大西洋》不仅新闻稿的质量有了提升,而且采用更好的纸张和油墨,更便于让读者接受。

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好了,成本也大幅上升,10美分的价格不仅不赚钱,而且还会赔钱。

《大西洋》改版后的创刊号一共发行了1万份,即便以10美分的价格计算,报社也亏损了1000美元。

圣诞节前,《大西洋》刊载的《欧洲皇室秘闻——英兰格》,发行量达10万份,和创刊号相比提高了10倍。

有心人关注到,《大西洋》刊登的广告数量,和创刊号相比也提高了近10倍。

《大西洋》创刊号只有一则多尔戈鲁科夫家族的新车广告。

《大西洋》主编比洛夫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得意洋洋宣称,《大西洋》凭借广告收入,已经基本达成收支平衡。

这很明显是说谎,即便是以《纽约时报》的影响力,也不可能仅凭广告收入达成收支平衡。

再说了,报社老板是要盈利的,仅仅收支平衡,明显无法为报社老板带来利润。

约瑟夫则是在接受《大西洋》采访的时候坦诚,《大西洋》每发行一期,多尔戈鲁科夫家族就要亏损5000美元。

还好《大西洋》是周刊,多尔戈鲁科夫家族亏得起。

和亚历山大一家每月百万美元的花销相比,这点钱毛毛雨啦,把周刊变成日刊都无所谓。

对于约瑟夫的行为,《纽约时报》也无话可说,因为《大西洋》的销量,对《纽约时报》的销量也有促进作用。

《大西洋》的免费不是见人就送,而是在报亭购买一份《纽约时报》,附送一份《大西洋》,送完为止。

《纽约时报》的售价是15美分。

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某些想贪小便宜的家伙。

11月《大西洋》一共发行了四期,分别对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进行专题报道。

这四大帝国都在世界大战中灭亡,美国人对四大帝国的灭亡过程还是很好奇的。

这导致《大西洋》的受欢迎程度,一度超过《纽约时报》。

谁受欢迎很容易判断,看读者买了报纸之后先看哪一份就知道了。

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报道都很正常。

唯独在对俄罗斯帝国灭亡进行盘点的时候,《大西洋》编辑夹带私货,在报道中添加了关于俄罗斯现状的报道。

这一期的《大西洋》在纽约引发轰动。

俄罗斯的退伍老兵都已经拿到足够的抚恤金和退休金?

俄罗斯已经普遍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八小时工作制?

俄罗斯孩子居然不分贫富贵贱都能读书,不用在血汗工厂当牛马?

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