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医入白蛇 > 第一百一十五章程昉授课考查,许宣释义引训斥

第一百一十五章程昉授课考查,许宣释义引训斥

许宣将朱丹溪离开后的事情,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他,重新振奋精神的朱丹溪和许宣,一如往常一般,在药堂守着。

到了下午,许宣和往日一样,径直去程昉的别院学习经义,如此,许宣有过上了这种早上药堂,下午书斋的紧张学习生活,至于他的师傅王凤山,却如同许宣猜想的那般,自从那日离开,在没有任何音信,同样的,玲珑也没有在回来。这次回来的程昉,仿佛换了一个人,对于许宣的学习开始严格起来,在考察了许宣的学习进度后,程昉十分的不满意,对于许宣学过的四书,又重新讲了一遍,并时不时的考察。

而程昉这个老师,最喜欢做的,就是在每日常规的五经课程完毕之后,在复习一下前边的四书,让许宣引申出自己的观点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坐在树荫当中的程昉,看着郎朗背诵的许宣,满意的点了点头。

等许宣背完,程昉端起桌上的药碗,将其中的汤药一饮而尽,他回京之后,忙于应对各种势力,耗尽心力,真心痛又是发病,而且当时还是在朝堂之上,幸亏他一直记得许宣的叮嘱,身上随时装着许宣给他做的速效救心丸,他急忙含服了几粒,等太医慌慌张张赶来之后,程昉已然缓了过来,

心力交瘁的程昉,此时也心灰意冷,在朝堂上,直接向皇帝递交了辞呈,不过皇帝却是没有批复,直到程昉回到杭州,在仇王案结案时,却是一病不起,皇帝无奈,只好准了程昉几个月的病假--北宋的君王,一般对于士大夫都是极为宽容,在后世明清难以看到代职休假的情况,在宋朝并不少见,甚至已经形成了某种惯例。这换后世,就是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浪费行为,在宋朝司空见惯。

而程昉在病假准了之后,连夜从杭州来到了钱塘县,直接将他教了没有几日的学生许宣找来,在许宣的精心调养下,程昉的身体慢慢的复原了。

程昉此时,不由的感叹,自己还真是走运,看中的弟子,不但脾性和自己相投,天资也算不错,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小子同时学习医道,还能游刃有余,自己这破败的身体,在这弟子的手中,竟然也慢慢的好了起来,这让程昉觉得,自己这后半生,收取许宣为徒,是自己最为得意的事情了。

不过他对许宣越满意,平日对许宣的功课也越来越严格起来,在程昉心中,严师高徒,这是定然不破的真理,“许宣,我且问你,你可知道孟子最后这话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你觉得孟子这话又如何呢?为什么没有当时的国君采用亚圣的办法呢?”程昉看着许宣问道。

许宣头上冒出了一层冷汗,程昉这话,其实有大问题,自己要是照直说,孟子这话就是大话套话,哪纯粹找死,亚圣的话也是一个还没有考取童生的人可质疑的?可是,若是不能回答出新意来,自己这位老师恐怕是不能放过自己“学生认为,亚圣的话是对的,但是,春秋战国战争不断,没有稳定的环境,国家的君主在如何的实行王道,也是难以成功的,就如这梁惠王,早期任用庞涓,使魏国成为当时的霸主,可后来庞涓陷害孙膑,孙膑投靠齐国,两次和魏国战争之后,魏国国力衰退,一个国家的实力变化如此骤烈,百姓不能安定的生活,怎么能稳定的生产,再者,春秋之国,国家强盛,百姓需要服从兵役,随军作战,大量青壮随军,国内生产处于停滞,若是国家真的如孟子所说,采取轻徭薄赋,会导致国家资源不足,从而没有发动战争的力量,长此下去,国家必定衰落,所以,亚圣的话,在当时那种混乱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咄,混账,这般评论亚圣的话,你怎敢说出来?记住,此话日后万不能乱说,若是让那别有用心之人听见,日后你恐怕再无考取功名的机会”程昉冲着许宣喝道,

许宣连忙拱手认错。心中却是暗暗苦笑,这不是老师你让我说的么?说出这种话了,你有要说我乱说。

程昉见许宣认错,脸色稍霁,抬头看了看天,发现时日尚早,此时正是夕阳黄昏,柔和的夕照,让程昉觉得很舒服,他吐了一口气,对着许宣说道“今日功课到此,许宣先别走,一会你师母过来送饭,陪着为师喝两杯。”

“啊,老师,你还敢喝酒?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让你喝的么?”许宣听见程昉这么一说,顿时着急起来,冲着程昉质问道。

“嘿嘿,我以前都是不喝的,只是我一老友而来,听闻你医术了得,想要让你诊断一怪病,所以才想喝上这么一杯,你说不喝就不喝”程昉被许宣这么一说,倒是有些讪讪一笑。

这也是这一段时间来程昉和许宣的奇怪景象,在学习的时候,程昉会严厉的训斥许宣,真的是吧人骂的晕头转向,而一旦授课完毕,日常生活当中,程昉犯了什么错误,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比如饮酒吃肥肉。许宣就会抓住机会,狠狠的说自己的老师一顿,而程昉也不生气,实在不占理了,还会向许宣道歉。

这种奇怪的师徒关系,从当初许宣拜师的哪一刻,就已经存在了,一直持续了这么多年。原因就是许宣既是程昉的徒弟,更是程昉的私人大夫,尤其是第二种身份,这几年,更是随着二人紧密的关系,变得越发的重要起来,有时候,程昉的儿子来拜访父亲,看着饭桌上许宣和程昉争吵的模样,都是一脸的不可置信,这还是那个平日里教育他们,食不言寝不语的严父么?

这也是许宣刻意为之,程昉的病情,并不是旁人眼中的那么乐观,长久以来错误的治疗方案,已经拖垮了程昉的身体,久病之人,身体变差,接着朝堂上的是是非非,让程昉的性格变化很大,时而抑郁,时而暴躁,肝郁化火,则引而上行,心火亢胜,所以,许宣才要借用各种调理情绪的方法,让程昉的情绪得以释放。

不过当时的许宣尝试的方法,效果都不是很好,只是偶然的机会,在餐桌上,许宣无意中一句评论朝政的话,引起了程昉的注意,老夫子立刻将食不言这个礼仪抛在了脑后,当时就和许宣争辩起来,这时间一长,竟似成了二人的一个习惯,每次吃饭必吵,可是,就是这般,程昉的饭量明显变大,人也开心了许多,程夫人看到眼里,也知道是许宣的一种调理方式,偶尔也跟着添油加醋,倒让人有了一种家中温馨的感觉。

而程昉的儿子们,每每看到这一幕,都十分的艳羡,可是,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如此和老父说话的,依旧是常规的请安,几句固定问安的话,就此告退。倒是程昉,对待儿子们也而没有往日哪严冬也似的冷脸,变得和煦起来。这样下来,这些子孙,倒是敢壮着胆子,和程昉说上两句了。

许宣吃过饭,却是不愿在这里久留,王凤山长久不回来,他和朱丹溪二人虽然犹自撑着庆余堂,可是长久这般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二人便托了要去府城的病人,打听王凤山在府城的消息。于是乎,许宣每日的事情,除了在这书斋听课外,还要在在听课后,去附近的商人聚集的客栈打听消息,今日,便是那病人回钱塘的日子,许宣要赶过去。当下,他便起身向着老师告辞。

待他出来,径直朝着钱塘东城的清波门而去,那个去府城的病人,并不是钱塘人,他暂时居住在那家客栈,所以许宣要赶过去会和,明日,人家就要离开这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