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征服者 > 第五百零八章 驳斥

大明征服者 第五百零八章 驳斥

作者:酒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2:49:29

第五百零八章 驳斥

“陛下此言,臣不敢苟同。”杨一清肃然道:“陛下曾经说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天下没有万年不变之成法,该改变的事物都需要顺应时代而改变,在臣看来,儒家传承数千年,之所以改变,也是因为顺应时代而变,数千年间,儒家前辈名臣辈出,治理天下之政,虽也有奸臣于世,但瑕不掩瑜,陛下组建大明盟,想要以各行精英充斥官场,已然是在否定数千年间儒家为王朝社稷做出的努力,臣对此深以为憾。”

朱厚炜笑道:“杨爱卿不愧是一代名臣,这话说的倒是没错,但是朕同样也不以为然,自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理论,并且改变儒家契合皇家治天下之理念后,百家被黜,儒家从此以后便把持了朝堂的话语权。

自那以后,儒家一家独大,天下之政再无别家学说立言之地,然而一家独大也意味着狂妄自大,自那以后,儒家再没有给天下各业翻身的机会。

按理来说,儒家把持官场,行一家之言而理天下政,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儒家人,这胸中当有浩然正气长存,正人盈朝之社稷,又岂会有国祚覆灭之隐忧。

然而事实上呢?在儒家治理下的王朝社稷,长的也就如大汉四百年江山,甚至可以说汉之国祚在王莽篡汉立新之时就已经亡了!

王莽是什么人?难道不是儒家的读书人!

当然儒家不会愿意将亡国的罪名加在自己头上,因为在儒家眼里导致社稷危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宦官专权、外戚专政、藩镇割据、武将窃国等等。

反正罪名都是别人的,不是儒家的,但是朕就在这朝堂上问问诸位爱卿,问问这满天下的儒家官员,治理天下,替天子牧民的是谁!是不是儒家!

吏治**、贪腐横行、尸位素餐、不懂不问政事,不理民之诉求,以至冤案频出,百姓民不聊生是不是儒家的过错!

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为了一己之私利,不顾社稷苍生的是不是儒家的锅,士绅勾结,酷虐百姓,兼并土地,这其中官员又占了多少!

这些官员是不是儒家,是不是士族,是不是读书人!

皇家赋予了儒家读书人治理天下的权利,是要让你们去治民,不是去拿着自己的官位作威作福,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然后不可一世看不起天下人的。

满天下的读书人都觉得朕苛待读书人,苛待儒家,可谁知道朕真正的初衷是什么?

朕的初衷就只有一个!

让大明社稷传承万代!真正的永世传承,而不是耍嘴皮子似的传承!

满朝公卿谁敢站出来,说儒家治理的天下才能传承万代!

当然,你们可以不负责任的表态,毕竟谁也活不到万代,看不到将来,但是朕能预见到!

就凭现在的家国天下一言堂,若非是朕的改革举措,大明最多还有两百年就会走向衰亡,即便朕的这些改革举措能一直延续下去,有些根本不动,几百年后的大明依旧会成为历史上的烟尘!

对于儒家而言,王朝的衰亡和兴盛危及不到儒家的根本,因为就算改朝换代,在儒家眼里,治理天下还是要靠儒家!

这才是儒家最大的底气,不破不立,大不了推到重来嘛。

比如衍圣公,自宋仁宗册封孔家嫡传为衍圣公之后,宋亡元兴,衍圣公还是衍圣公,元灭明兴,衍圣公爵位依旧稳如泰山。

这样的体制下,朕倒是想问问诸公,衍圣公会在乎王朝覆灭吗?儒家换个朝廷依旧治理天下,有多少儒家官员会为王朝殉葬!

诸公觉得朕设盟是要覆灭儒家的道统,是要掘儒家的根,那么朕现在要是说,如果朕立下祖制,哪一天大明王朝要覆灭了,末代帝王当不惜一切代价灭了孔家,杀绝天下读书人,你们觉得如何!”

满朝官员被嘉靖帝这一番杀气腾腾的话给惊住了,皇帝要真这么干,儒家就不是道统危亡,恐怕是直接绝灭了。

至于皇帝会不会,敢不敢这么干,或许盛世、中兴之君不会,但是亡国之君为什么不会?

社稷都亡了,灭了儒家算什么!

梁储颤颤巍巍道:“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恳请陛下恩准老臣致仕还乡,颐养天年……”

“准!”朱厚炜无比干脆的吐出一个字。

满朝直接愣了……

梁储可是内阁次辅啊,按照常例,总得来个三辞三让吧,这才能显出陛下爱护老臣,并且肯定老臣辛劳和政绩吧。

直接准了?

梁储一世英明岂不是尽毁!

此时梁储也如同被一记天雷劈中,顿时感到万念俱灰。

身为人臣,仕途走到尽头,唯一的念想就是身后名了,现在他们请辞,陛下直接恩准说明什么?

说明陛下已然不满他久矣,也说明在陛下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庸臣!

那他百年之后还能落个什么好名,朝廷能给出什么样的谥号……

话已出口,覆水难收,这一刻万念俱灰的梁储老泪纵横,哽咽道:“老臣谢陛下圣恩。”

气头上的朱厚炜看着泣声的梁储,这心里面也有些不落忍,于是叹道:“朕务实不务虚,梁卿确实是年事已高,想要回乡养老也是人之常情,朕若强留,反倒是不近人情了。

朕之所以说不务虚,是因为古往今来太多的朝臣以致仕请辞来要挟君王,朕不受要挟,从今往后,只要哪位官员觉得自己不想当官了,想致仕了,只要报到朕这里,朕无有不准!”

群臣傻眼了,皇帝说的没错,在朝为官,很多时候请求致仕只是手段,也是料定皇帝必然会挽留,这才有的底气。

毕竟这天下还是要靠读书人去治理,没有了儒家,皇帝难道靠太监靠军队去处理地方政务?

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官员有恃无恐,因为庞大的儒家就是天下读书人最大的倚仗!

但是现在这种倚仗似乎在嘉靖帝这里不复存在了,那么嘉靖帝的底气何在?

答案显而易见!

新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