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手眼通天 > 第225章 朝天阙

手眼通天 第225章 朝天阙

作者:暗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12:47

第225章 朝天阙

任真一夜没睡好。这一世,他还没上过早朝,心里难免有点小激动。

前世他看过的清廷剧里,无不是千篇一律的画面:一众大臣鱼贯而入,齐刷刷跪倒一片,山呼万岁,等皇帝示意平身后,再按文武分立两列,开始常规的君臣奏对。

当然,这只是明清时才出现的画面,那时君主**已达到巅峰,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地位差距极大,因此早朝时,臣子作为“奴才”,必须稽首跪拜。

而在元代以前,由于士族门阀林立,文人阶层的地位很高,大臣们都比较有尊严,不必在皇帝面前奴颜婢膝。除非是重大场合,他们一般上朝时都是作揖站立。

任真对中国历史略通皮毛,所以穿越到异世大陆后,他很快就发现,这个世界的变迁跟中国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无法跟具体某一朝代相对应,但能从中看出不少朝代的影子。

比如这个世界的八百年春秋,跟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很像,都有群雄逐鹿,百家争鸣;

同时,以骊江为界,大陆南北相对割裂,各自纷争演变,又像是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乱战结束后,南北各自统一,划江而治,由于文化差异,两朝的发展历程又不同。

前期,南朝受战乱破坏严重,朝廷不得不休养生息,佛道两家并行,无为而治,极像是中国的西汉初期;

北朝的状况稍好一些,所以社会发展相对较快,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皇帝接纳夫子的谏言,推行大一统方略,独尊儒术,跟西汉中期何其神似。

不仅如此,独尊儒家的另一面是重文轻武,皇帝忌惮武将手握兵权,不断打压兵家,这一幕又跟宋朝初期如出一辙。

无论是西汉中期,还是宋朝初期,文臣士子的地位都很高,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敢藐视群臣,激起众怒。

在眼前的北唐,情况尤其如此。毕竟满朝文武背后,还有强大的修行门派撑腰。那些顶尖武力的存在,使皇权并非至高无上。

皇帝不敢无所顾忌,所以,在决定一系列重大国事时,她也无法忽略群臣的意见,自行其是。

这样的社会现实,可以解释皇帝的很多无奈。当然,最起码能解释的一点是,早朝时,北唐群臣是不需跪拜的。

那天夜里,任真在御书房觐见女帝时,就曾纠结过是否跪拜的问题,今日早朝,他站在朝班里,随满朝文武一同作揖,验证了心里的猜想。

果然不用跪。

作为儒家小先生,地位尊崇,君臣单独相见时,他就更不用跪了。

礼毕,他手按佩剑,跟其他武将站在右侧。他兼任的礼部侍郎,是正三品,品秩不比侯爵高,再加上他如今的使命,理应站在武将一方。

朝廷重文轻武,把八大武侯贬出京城,远离权力中枢,今日上朝的一干武将里,只有他这一位武侯,故而以他为首,让他站在了最前端。

站在他下首的那些将领,无不身经百战,功勋赫赫,很多人都已发华鬓白,依然没能封侯,反倒是年纪轻轻的任真,轻易排到他们前面。

既得面对文臣诘难,又要遭受武将嫉妒,这个位置太显眼,无疑是风口浪尖。

这时候,任真目不斜视,平静地盯着面前的石砖,心里已有分寸。他深知,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女帝的话音在大殿里响起,“众卿可有本奏?”

此言一出,朝班里立即有人回应。

“臣有本奏!”

“臣有本奏!”

“臣有本奏!”

……

任真侧首去看时,竟是七八人同时出列。

“我滴个乖乖,第一次来上朝,居然就赶上这么大的热闹!”

他暗暗感慨着,目光扫过出列的这些大臣,发现他们互相对视,都神色诧异。

“看情形,他们似乎并非联名上奏,只是凑巧同时开口,或许说的未必是同一件事。”

他正这样想着,只听女帝说道:“司马翼,你先说吧。”

司马翼向前一步,朗然说道:“陛下前日降旨,拜夏侯淳为平南大都督,臣认为此举不妥,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话音刚落,就见数人附和道:“臣附议。”

任真目光一颤,心道:“区区兵部侍郎,就敢直言犯谏,这些臣子的胆量真大,难怪主帅人选迟迟定不下来。”

女帝神态平和,似乎并不意外,问道:“有何不妥?”

司马翼沉声答道:“禀陛下,夏侯淳曾修行于真武山。兵家门派已公然反叛,您虽然仁德,不愿将他牵连在内,但他终究出身不正,绝不能再率军出征,把北唐兴亡押在这种人身上!”

武将队列里,夏侯淳听到这番话,气得脸色铁青,却没有立即出列争执,静候女帝表态。

女帝淡淡一笑,“你们反对的理由,是夏侯淳出自兵家,对吧?”

司马翼点头称是。

说到底,还是学派之争。

女帝也没有反驳,而是问道:“那你举荐谁挂帅出征?”

关于这个问题,朝堂上已激辩过无数次,司马翼显然感到疲倦,答道:“臣持旧议,举荐兵部尚书袁大人。”

他的话刚说完,立即有人出班反对,“臣认为,赋闲的封万里更合适。”

然后,两拨人就又开始吵起来。

任真旁观着,对这两方的立场心知肚明。

封万里平定东吴叛乱有功,算是本朝第一位儒将。作为儒家五先生,他不仅出身很正,更是东林党的党首,牵连着无数人的利益纠葛。

相对应地,袁崇焕在桃山修行过,是西陵党的主心骨,又跟袁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必须得跟封万里争下去,才能捍卫兵部尚书的权威。

说到底,还是东西两党之争。

开年时,女帝曾使出雷霆手段,震慑湘北和东吴两地的豪绅集团,试图强行平息党争。连董仲舒也亲自出面,登桃山惩罚赵千秋。

然而,任真采取一系列举动,打破了他们的全盘计划。

漕粮纵火案还在其次,最棘手之处在于,东西两党的争斗矛头,已不止局限于农商,而是牵涉到儒家的根本。

上次斜谷会战爆发,儒圣和大先生的矛盾挑明,儒家陷入二圣内斗。封万里当时护送老师离开,选择支持儒圣,这也成了东林党的立场。

西陵党恰好相反。儒圣罢免赵千秋的院长职位,惩罚西陵书院,引发西陵党的不满。他们果断站在文圣一系,充当大先生颜渊的助力。

如今,东西党争愈演愈烈,其根源已落在儒家二圣身上。女帝就算再想平党争,也已无力插手。

这双方,都不能轻易得罪。

内忧外患,这也是她明知战事吃紧,依然迟迟没有派主力出征的原因。

她很清楚,不只是主帅人选,今天还有更多麻烦,会将这朝堂搅成一锅粥。

所以,她才特意把任真喊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