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231章 对工业体系的一次筹划

第231章 对工业体系的一次筹划

张汉卿有时感叹自己天生就是忙碌命,一刻也停不下来。

先前,在京做人质倒是轻松,可是整天想着如何在危机里找机会;后来又是讲武堂又是卫队旅,两边都玩命地做;然后是剿匪、土改、垦荒、赚钱,件件都需要卯足精神去做。现在一切终于都走上正轨了,他却又有新的想法浮上案头。

因为剿匪成功,卫队旅已经摆脱了“学生军”的绰号而真正成为一支上得了台面的军队。加上卫队旅官兵一体、对士兵发自内心的爱护,这种名声让其在奉天适龄青年中很有市场,在战后不但迅速补充了伤亡,还多出近两千人的新兵来。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兵员真的养不起了。北洋军从最初的6镇扩充到18师,每个省摊不到一个师,不是国家不想建,是实在养不起。不谈装备购置,光是和平时期养一个师就需要130万元。张汉卿此前为了卫队旅那真的是散尽家财,恨不得把裤子都当了。上上下下都知道,这几个月来的军费都是少帅夫人的嫁妆变卖的。

卫队旅也搞了很多副业,但大多数缓不济急,离真正摘果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决定这些人的去留时,不但韩麟春,连郭松龄、王以哲都建议新兵晚些再募,虽然他们都迫切地想壮大卫队旅。但是张汉卿还是把人都留下来了,他自有计较。

在乱世,掌握权力的工具是什么?是军队!在奉天,能够急剧地提升地位的办法是什么?答案还是养兵!受卫队旅胜利及名声的鼓舞,这些慕名而来的“志愿入伍者”要比被动当兵的强上一个档次,当然都是宝贝。如果就这样舍弃他们,那才是巨大的浪费呢。

不就是钱么?哥有的是钱!这话可不是瞎说,张汉卿近些日子腰包时真的鼓,卫队旅的钱袋子、军需部长米春霖可以作证。

米春霖不是担任奉天国土资源及开发局局长吗?怎么又做了军需部长?说起来,这才显得张汉卿技高一筹。当初,知道随着奉天工商业的红火,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迟早会体现出它的威力。所以,他推荐了米春霖。

先不谈米春霖是否在明里暗里给卫队旅好处,光是他成功地使卫队旅开垦的25万亩荒地合法化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些土地,有真的垦荒的,有没收豪强的,有不知从什么渠道搞来的,总之,林林总总25万亩只多不少。这些地,除5万亩建养殖厂及部分屯田外,其它20万亩后来可是卖了好价钱的。加上从道胜银行贷来的款项老张后来给了小张100万,这么一来,张汉卿成了暴发户!

没钱的时候都能硬挨着保下卫队旅,现在有钱了该怎么着就不用问了。随着一声令下,第4新兵团成立,工兵、辎重兵都扩营为团。现在除了炮兵、骑兵是营级编制外,卫队旅已经是实打实的师级的规模了!

见少帅有了钱,韩麟春、郭松龄等又开始不地道起来,他们怂恿张汉卿购置些火炮。毕竟,陆军战斗力的体现在火炮,既然已经要被人置疑了,干净一不做二不休彻底把架子搭起来。至于骑兵,东北最不缺的就是马!

张汉卿其实也想这样干,但是他最后明智地拒绝了。现在有钱了是不假,但每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不能靠买买买过日子,真正强大的标志是能够自己建造需要的武器。根据记忆,这几年东北没有大的战事,所以有限的钱要用于能够不断为未来国家力量提供血液的工农业发展上,而不是急功近利,追逐表面上的强大。

他拿出五十万用于本溪铁矿的深加工上。本来,这个东北最大的铁矿只有粗坯加工的能力,至于军事上用的钢铁,如子弹和炮弹用钢,它是做不出来的。

张汉卿以卫队旅的名义投入巨额资金,并设法买来机器设备,从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最关键的是,因为这个投资,卫队旅军需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监管”本溪铁矿的生产和销售状况。要知道,既然是事关国防和工业力量兴衰的厂矿,日本人不可能对它的膨胀无动于衷。张汉卿让军队插手企业,也是向各方严正表态:这家企业是我罩着了!

单单粗放型的原材料生产可无法大力促进工业的进步,要想在工业上有所突破,一定要有拳头产品。一句话,就是既能生产出实用的东西,也能为技术进步积累经验的项目。张汉卿根据东北的实际,决定上马一家自行车生产企业。毕竟,买机床是个敏感事件,但如果用它来生产民用物品那就稍可遮人耳目了。

自行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车、铣、刨、磨都用得着,轴承、橡胶、轮胎一应俱全。从技术上,它并不算特别复杂;同样,在技术上,它完全可以实现经验积累。一旦时机成熟,它完全可以从自行车加工转到其它上面来:能加工车横梁就能造枪管,能造自行车轮胎就有可能造汽车轮胎…

其实张汉卿最在意的是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都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其实在二十世纪,人才更重要!国家能否兴起、工业能否进步,就在那短短的几十年时间!

他深知人才的培养不是旦夕之功,他也完全相信凭自己穿越的优势将来带领奉系走向更高的舞台绝对不是梦,但是能不能让国家争取到这来之不易的十五年、让国家尽快赶上与列强的差距才是他浓重的使命感。为此,只争朝夕。

要说此时的中国,尽管在总体工业实力方面弱于西方,但西方无论从技术能力到企业管理水平并没有把中国拉下太多来。约在两年后的美国才出现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工厂出现了专业化分工、有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道奇、罗米格这统计质量管理和统计过程控制理论的奠基人确实在30年代创立了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有10家公司采用了其方法,直到1940年才开始设立专职的质量检验部门,这为战后美国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作为从百年后的工厂积年中层干部跨越到此时空的张汉卿,这些后世司空见惯的理论和经验是拈手即来。尽管跨越了几代的发展、直接套用后世成熟的经验是不可取的,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需要提前拿来用用的,比如工业工程、质检、流水线等。

针对老百姓绝大多数不识字、技能依靠师徒结对口口相传的现状,张汉卿认为分工制正是解决此问题不二的良方。不用你懂多少知识、也不用熟悉全部自行车制造的工序,只要精于一件、一项、一点即可。这样上手起来快,熟练度容易提升,产量和质量自然也会高很多。

聪明人只几个就够了。学生军中有知识有文化的不少,找出一些人来挑大梁不难。在灌输了一些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特别是分工合作的构思之后,张汉卿和他们一道为这个自行车工厂分为6大车间,每个车间专一生产某一或某几个部件,最后由一个组装车间完成成品生产。

这年代物质生活极大不丰富,产品不需要华丽的外表,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像自行车,主要就是车架、车轮、轴承、链条、坐垫等几件简单之极的部件组合而成,在后世几无技术含量。但在这个时代,用张汉卿后来的话说,费老大劲了。

例如车架看似简单,却需要为之配套的无数企业:造车架首先要有钢管厂,往上需要炼钢厂;

车轮除了车圈、车梁,最重要的是内、外车胎,需要有橡胶厂为之配套;

轴承的加工更复杂,牵涉到相当多的设备:冷辗机、各种磨床、退火炉、淬火线、车床、铣床…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是张汉卿仍然千方百计一台一台地添置,有些设备因为产能的原因可能闲置的时候会多、很不经济,但是因为必须也没有形成强大的供需市场,所以仍然要硬着头皮买…最重要的是识字的人没几个,更别说他觉得十分缺乏的统筹方面的人才。虽然大言不惭地认为自己如果从事企业管理,绝对是一个天才级的各种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但他志不在此。

有时候他也在想,穷自己一人之力要使奉天、东北乃至全中国脱胎换骨是不是有些异想天开。顶天了他只能算一个拥有一个准陆军师的民国的副旅长、代旅长,在这个时候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自己的势力还是提前进行工商业布局哪一个才是正解、从而不至于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过后来他想通了:工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打好基础,厚积薄发才是正道。为国家、为民族提前争得挤身世界大国行列的机会是他的夙愿,渐进地打造一个工业发展的体系是这个夙愿中重要的一环,只要有机会,他将不遗余力。

所以自行车厂的投资看起来很大,但比起为之配套的12个其它工厂,它的代价又显得不值一提。这使得本来已经大有好转的张汉卿的财政,比之前更为拮据。好在奉天农民信用合作社开业之后,用钱的时候小张救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